•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青年报]465名志愿者“奋战”电视节、电影节(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师生志愿者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

【编者按:从2006年开始,团市委集中招募青年志愿者为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提供志愿服务。今年共招募465名志愿者参与嘉宾注册、论坛及典礼会务、组织评奖、嘉宾陪同、翻译字幕、抵离服务等相关工作。】


上海国际电影节昨天闭幕了,不少影迷在10天里过足了片瘾。在电影节期间,无论是外国影片的字幕翻译,还是每部影片的中文字幕敲打,亦或是各国参展代表团的陪同接待,都有一个群体忙碌在各个角落,他们就是电影节的志愿者。


08:00

提前到岗查航班


酒店588号房间,上海国际电影节外宾接待秘书处,朱奕超第3年来到了这里。这里是“两节”外宾接待的大本营,一共有18名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文广集团下的不同部门。而来自东华大学外语学院的朱奕超则是接待组的志愿者,负责处理、协调接待过程中的各种状况。


电影节刚开幕,为了确保工作进度,每天朱奕超几乎都提前半小时到岗。一坐下来,就开始查询当天各国代表团、嘉宾的抵沪航班是否正常,以及确认对接接待的志愿者小伙伴是否已经“严阵以待”。


连续3年的志愿经历,也让朱奕超和“两节”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第一年,朱奕超负责接待泰国代表团,从落地接机,到参加开幕式、到带他们了解上海,将近一周的时间,朱奕超挑起了“当好东道主”的“大梁”。第二年,她又被安排到参展片的翻译志愿者岗位上,而今年,负责起了整个接待组的协调、统筹工作。


前方志愿者传来的嘉宾需求,她需要及时反馈落实;派出去接代表团的车座位偏少了,她要及时找到候补方案;电影节的VIPVVIP要去走红毯了,她还要负责“押车”……跟人打交道的志愿工作,最容易产生无数种可能性,朱奕超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和人相处的方法显著提升,对自己的判断也有信心了。还有一点,以后知道哪里有更多的渠道抢热门电影票了。”


13:00

处理突发状况


张丹的电话又响了。一个接待组的志愿者身体状况临时出了问题,没法去接机了,这可把张丹给急坏了。情急之下,只能让办公室里的一个志愿者顶替,背上包就风风火火地赶往机场。“大型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就是在一年又一年的电影节里被这样锻炼出来的。”


张丹是东华大学外语学院的一名老师,今年是该学院与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合作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张丹与“两节”结缘的第5年了。


每年,张丹几乎都是“两节”启动最早的志愿者,因为她需要负责选拔、招募约140名左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并且培训他们成为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两节”的相关工作人员。期间,还要联合学校其他部门,争取为同学们提供食、宿、以及出行方面的便利,使得他们在志愿者活动中无后顾之忧。而在电影节正式开幕后,她和大家一样,都是“两节”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服务于外宾接待秘书处。境外来宾的接待服务、统筹配备翻译陪同团队、邀请驻沪总领事参与、处理外事突发事件……这些都是张丹每天停不下来的工作内容。


相较于自己第一年为志愿者分配岗位时发生的各种“脑袋都要炸了”的状态,现在的张丹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已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很多人知道张丹做“两节”志愿者,都会问她,“你一定见到好多明星吧?有很多签名合照吧?”事实上,这5年只要来过电视、电影节的明星她差不多都见过了,常常和他们只有1米的距离,但是合影和签名几乎很少。“最激动的一次是见到赵薇,我特别喜欢她,但是不能像粉丝一样尖叫,也不能借着‘近水楼台’要签名,还得装得很淡定,因为我们要保持志愿者的专业性。”


23:00

半夜“求安慰”


已经是深夜了,但是戴琰还在核对着第二天接待志愿者的信息。电话响了,是一个志愿者打来的“求救”电话,志愿者告诉戴琰,自己负责接待的美国外宾大晚上“差遣”她到酒店替他发了一堆和电影节无关的邮件,志愿者觉得很疑惑,问戴琰是不是这种情况其他志愿者也碰到过。


  “其实这个志愿者碰到的情况算是很特殊的,但在电话里,我只能安慰她巧妙应对这个‘挑战’,鼓励她从中学习怎么与人相处。”戴琰说。


戴琰是上海大学外语学院的学生,学的是日语专业,也是个“老”志愿者,今年已经是第3年为电影节志愿服务了。参与的年数越多,参与的程度也越深。今年,戴琰负责上大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是她最忙的一次。


虽然责任和“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学日语专业的戴琰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去接待日本电影代表团。“办公室里必须有人负责排班,所以我还是把机会让给了另外一个同学。”每天忙到凌晨一点的她,到现在也没看上一部电影节期间上映的日本电影。“好在我感觉和同事们培养出的革命精神更加可贵。每一年的‘两节’,办公室就像是一个小家。”


[对话志愿者]

5年了,厌倦吗?


青年报:参加电影节第五个年头了,是否有过因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感?


张丹:每一年都在同样的时间段回到同样的地方,其实已经有感情了。不单单是我,我认识的很多志愿者也将这段经历视为一段宝贵的回忆。


有两个志愿者,即使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了,但是每到电影节期间,还会专程来一次588房间,看看大家,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还有一个06级的志愿者,曾经在2009年的时候负责接待新西兰代表团,当时他的接待工作得到相当大的认可,今年这个代表团的嘉宾又来到上海,还主动告诉他这一信息,于是他又专程过来,和他们重逢。


还有的学生,因为做了电影节志愿者,而改变了自己的择业道路。我们学院一个学外语的学生,自从做了志愿者以后,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毕业了,选择从一名导演助理开始他的电影梦。


3年来为何坚持?


青年报:让你连续三年坚持做电影节的原因是什么?


戴琰:觉得挺有意义的,就每年都报名了。而且从以前的基础志愿者,到现在管理这些志愿者,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为他们的志愿服务提供便利,我觉得就很值得。三届的电影节志愿者工作,应该说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改掉了以前的脾气。志愿者太多,总会有人不理解你,或是临时出一些状况,我学会了怎么随机应变,也更加淡定,碰到突发状况,也能平心静气地和志愿者沟通,并说服他们尽量按照组委会的安排去提供服务。在我第一年做志愿者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无论谁出了错,所有的责任都是整个团队要承担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两节”顺利地办好,为来参加“两节”的观众服务好。当时非常受触动,从那以后,团队意识在我心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