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跨越岁月长河 邂逅档案里的毕业季

近日,一场由档案馆主办的“邂逅•档案里的毕业季”实物展正在松江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进行。展品中,既有承载着浓浓母校情缘的毕业证书和入学通知书,也有汇聚点滴学业收获的学位论文,还有见证了沧桑时代变迁的各时期学校徽章。一个个记忆片段连缀成篇,凝结成刻骨铭心的东华记忆。


毕业纪念礼,自己动手为无悔青春证明


在此次展出的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我校退休教授许吕崧捐赠的南通学院纺织科最后一届毕业证书的复制件。之所以与众不同,甚至“名气”超过了原件,是因为这份毕业证书其实是一份毕业纪念礼,它不是用纸张仿制的,而是用丝线一根根织就的。



据许老师回忆,19527月,南通学院纺织科的毕业生们想到要为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留下一份别具意义的纪念,于是在集思广益下最终由数名学生设计草图,并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利用当时十分先进的提花机,以丝线为原料织出印有学生姓名、籍贯、年龄、专业、学历等信息的特殊“毕业证书”。

这份“个性化”的毕业纪念礼即使放至今日依旧显得十分“豪华”。除了文字内容与原版毕业证书一致外,“织”出来的毕业纪念礼还在四周加上了精美的纹饰,图案由传统的棉、麻和羊毛等纺织原料变成了现代纺织工业的象征——纺机、纺锤,还有工厂大烟囱等,体现了纺织学子志愿投身新祖国工业建设的高尚情怀。

而在许老师看来,这件毕业纪念礼的意义还不仅如此。“纺织专业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技能,学生自己动手织出一件成品,没有比这更能说明‘毕业’的意义了。”


毕业证书,承载青春印记与时代烙印


民国时期的毕业证长什么样?此次实物展就展出了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常委、现代实业家高敬基1923年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毕业时的毕业证书。这所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纺织院校(初名纺织染传习所)正是并入东华大学校系中渊缘最久的学校。毕业证书上,“中华民国印花税票伍角”的标志格外醒目。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在毕业证书上贴印花税票,不仅是对学生文凭进行认证,也是通过印花税的征收情况加强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这是目前我校馆藏最早的一张毕业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毕业证书也在演绎着时代的变迁。比如,证书的包边图饰除了农耕、畜牧等传统场景,也开始出现铁路、工厂、大桥、采矿等现代工业的符号;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毕业证书背景加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水印文字;颁发毕业证书的教育主管部门,1952年是“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而1954年改成了“华东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局”,这些变化无不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而毕业证书上那一张张年轻的照片则是青春的印记。虽然已经年近80,但在原纺织工程系主任、纺织研究所所长黄秀宝教授看来,1964年研究生毕业证书上那个身着白衫、短发俏丽的姑娘依旧是记忆中最美好的自己。“我们当时都响应毛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校园里的体育锻炼氛围很浓厚,学风也很好,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如舞会、诗歌朗诵等,大学生活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生机勃勃。”


毕业集体照,用一辈子的约定延续母校同窗情


一张1968年的毕业集体照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年,华东纺织工学院纺化系染整632班的20个男生和17个女生留下了这张珍贵的毕业合影。手拿《毛泽东选集》,胸带毛主席像章,衣服是“老三样”(干部装、中山装、人民装)和“老三色”(蓝色、灰色、黑色),这就是那个年代毕业照的最好搭配。正如展览的文字说明写的那样“那年,光影下的我们也曾青春”,毕业集体照用镜头记录下了生命中的那群人、那些事、那段情。



岁月如梭,镜头依旧。1988年毕业20周年,相聚回首那过往的梦想;1998年毕业30周年,虽久违,但温暖如初;2008年毕业40周年,依旧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2013年毕业50周年,白发苍苍重返母校,这里是我们永远的家……染整632班的集体合影,跨越岁月的长河,洋溢着浓浓的母校情、同窗情,让人不禁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材料学院退休教师杜秉公谈起集体合影的故事依旧记忆犹新。“我们的班级凝聚力特别强,主要是因为当时能上大学真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且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所以,我们非常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过去只是拍合影,现在还会录下音频和视频,这些记录的都是我们与母校共同成长的美好回忆。”

(摄影:吴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