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化工生物学院获悉,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即生物工程系)张彦中教授课题组利用电纺丝技术结合新型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研制出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组织工程仿生支架,该支架能随意加工定型并在外界刺激下可控回复至初始形状。体外生物学实验发现,这种支架不仅具有极好的成骨性能,还有可微创植入的特点,有助于骨折临床治疗中提高骨组织缺损(如骨钉孔等)的修复功效。
目前,该研究成果以“Electrospun Biomimetic Fibrous Scaffold from Shape Memory Polymer of PDLLA-co-TMC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为题发表在应用材料研究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并被世界化学界公认为“领全球化学科技期刊之先”的“国际大刊”美国化学会周刊《化学化工新闻》(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作了题为“Shape-Shifting Scaffold Supports Growing Bone Cells”的专门报道和宣传。报道详细介绍了张彦中教授课题组在骨修复生物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邀请组织工程领域和形状记忆高分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该项研究进行了点评。专家表示,这项研究开拓了电纺形状记忆材料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如果将这种新型材料应用于骨修复将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据悉,张彦中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基于仿生纤维材料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工作。在此研究工作基础上,目前他们正与合作对象就该多功能仿生纤维生物材料支架的骨缺损修复效应做进一步的实验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