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解放日报]东华大学海归院长邱夷平:自称“学生小队长”

[解放日报]东华大学海归院长邱夷平:自称“学生小队长”
        9月15日,东华大学2012级新生入学。邱夷平教授的博客空间已新增了一堆“好友”,绝大部分都是这些未曾谋面、提前“报到”的本院新生。
  轨道交通9号线,从徐家汇站到松江大学城站,1小时10分钟车程,成了邱夷平用笔记本电脑为学生写博客、回帖子的黄金时间。平日太忙,他就充分利用这段黄金时间,发了长篇博客200多篇、照片5000多张,引来网上好友近5000人,3年来博客访问量已超8万人次,成了校园网络达人。

  导师来电雪夜归
  如果你在地铁上见过邱夷平打电脑,可能想不到他今年已经57岁了,也可能想不到他是一位曾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的“海归院长”,更可能想不到这18年间他每年都委托家人交党费。“我是从美国‘潜伏’回来的。”看上去不到50岁的他一直都很幽默。
因“文革”没读高中,然后读浙江丝绸工学院本科、美国奥本大学纺织科学硕士、康奈尔大学纤维科学博士,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48岁时,邱夷平离开了已工作7年的全球纺织学科领域的一流院校——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选择了中国纺织名校——东华大学,任纺织学院特聘教授,2008年又出任院长。
  若论科研,他或许是个“大队长”,其研究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于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但说到院长,他自称只是“小队长”,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他喜欢学生,喜欢与他们在一起。
  邱夷平的导师是国际纺织力学界“大拿”——美国工程院院士贝克教授。在麻省理工求学期间,波士顿遭遇大雪压城。邱夷平还在实验室,他接到贝克打来的电话,“你今天回公寓,别开车,也别走路,乘辆出租车回去,打车票我报销!”身在异国他乡的邱夷平,顿时感到了来自父亲怀抱的那般温暖。当晚风雪中,他搭到了别人的车才顺利到家,并回电请导师放心。
  如今,贝克教授已故。邱夷平始终难忘他的一句话:一位教师的生命应该延续在学生身上。

  振“笔”一呼援疆去
  邱夷平与同为康纳尔大学博士的妻子一起来沪投身教研。他并无子女,却与学生们快乐同伍。
  邱教授也不是一开始就自觉上网和学生交流的。3年前,这个“海归院长”为本科生开了一门《纺织材料学》。他在国外时就上这门课,授课语言基本是英语,令学生们感到难度很大,不太适应。他的研究生助教提起,“校内网(今“人人网”)”上学生如何如何评论这门课。2009年4月,邱夷平开通了“校内网”账户,结果引来“围观”,有的学生还以为这是别人冒名的山寨版,因为很少有教授上“校内网”。
  邱夷平发的第一篇博文是用英语写的,题目是“对你们来说什么更重要”。没想到,这个设问引来了远远超出《纺织材料学》范畴的讨论。第一个较长的回帖来自他的学生韩阳,触及了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比如直接从书本上拷贝到作业本和试卷上的教法,还有陈旧且脱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忍无可忍。“他们需要更多的动脑筋、动手实验的机会。”
  此事让邱夷平发现,博客可以让他的接触范围拓展至助教等少数学生之外,同时学生在网上也更敢于说真话,而且互动速度很快。于是,邱夷平博客变成了中文,并配照片活跃气氛,也越发“学生化”了,单篇阅读量往往有数千次。从如何选专业、如何搞科研到如何做人做事,他那些看似有点辅导员味道的长博文,却融合着个性化的潮语与哲思,即使个人游记也总带有对学生说的话。
  自从开博后,邱夷平每天至少去博客空间看一眼,就算不发图文,也几乎每帖必回。除了利用上下班的“地铁时间”,他常常在差旅途中,在越洋飞机、长途火车上写博客、发照片。有时好几个小时才写出一篇,他坦言自己“文笔不够好”。
  从人人网到“易班”大学生网络社区,“邱式博客”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因子”超过了他的论文。有一次,邱夷平一行考察新疆纺织业。学院的一位副院长感叹道:“现在的小孩子,恐怕没人肯坐一个星期的硬座车来这儿。”邱夷平表示愿意打赌,相信仍有学生会像当年10万上海知青那样援疆。他立马拿出计算机和上网卡,在博文中振“笔”一呼,果然得到数十人响应,“本、硕、博”学生都有,有人回复:“想啊,想啊!去看看中国最好的棉花!”结果,经过面试选拔,他这个“小队长”组织起一支50名志愿者组成的纺织援疆团。甚至学生家长也来网上留言:“真想与你同行,但我老了。”
  由于赴疆硬座车票买不到,他们搭着硬卧车抵达乌鲁木齐,再转乘“绿皮车”前往阿克苏地区,夜以继日坐了整整22小时。从阿拉尔到石河子,援疆团跑了46家厂子,发现当地纺织产业急需技术工人,连本科生也参与员工培训当起了“小老师”。
  这项由博客发起的“小队”活动,形成了两个调研报告,成功申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研项目一项,并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第二期援疆团被列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今年暑假也已凯旋。

  大树底下不长草
  “学生是学校最大的财富,可现在,有些大学里学生竟会变成‘无主资产’。”邱夷平直言,有时大学生得不到来自校内的关心,缺乏应有的主体地位。同事们知道,他是东华大学数一数二的“名嘴”,但不拍马屁、不吹牛皮,一直都是学生利益维护者。对于学生宿舍装空调的事,他甚至建议学校实行一项新办法,让教授们来贴钱。“如果教授要招研究生,每招一个就贴500元,不愁装不了空调。”
  邱夷平从不吝惜自己身边的 “财富”。他的课题组有20多人,三分之一都出了国。掌管他实验室的研究生赵达,又高又帅又有才,深得邱夷平赏识。但邱夷平不“忍痛”就“割爱”,把他送到美国读博士。而赵达的继任者也去了海外深造,现在的实验室掌门已是第3任了。
  别说研究生,就连本科生,邱夷平也利用自身人脉关系,为其留学创造条件。曾有两个纺织国际贸易专业的女生王昕和刘艳,听了邱夷平的纺织材料课,居然改变了兴趣和志向,放弃外贸行业就业,想当女科学家了。邱夷平指导她们做出科研成果、发出国际论文,帮助其申请到奖学金。如今,一人正在邱夷平回国前工作的北卡州大攻读,另一人在佐治亚理工读博。
  “大树底下不长草。”邱夷平始终认为,当一个人长成了材,只有挪一挪窝,他这棵树下才可能长出新的苗子,而挪走的树也会撑起另一片天地。自然有人对他的理念并不认同:本土培养出的人才往外送,值吗?邱夷平则说,优秀的人送出去以后,回来就是更优秀的了。“当然,不是非要他们回来,反正爱国不分先后,早晚都能做出贡献。”
  邱夷平不仅以自己的海归之路为参照,也希望自己的教师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投资学生就是投资未来,对学校、对国家都是如此。”

(来源:解放日报    2012-10-08   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邱登梅  孙庆华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