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解放日报]头条:“环大学”如何助推设计之都

“环大学”如何助推设计之都——从“环同济”“环东华”看大学与周边特色业态联动
 


  本报记者  徐瑞哲

    下周三起,拥有10年历史的“东华时尚周”变身“环东华时尚周”,多项展演和论坛活动的主场从东华大学移师校外的上海世贸商城。目前,东华大学正与所在的长宁区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

    此前,围绕同济大学形成的一条“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其颇具特色的研发设计服务产业链在业界享名。

    大学与其周边环形产业带,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与硅谷最为有名。那么,“环同济”、“环东华”如何让大学周边特色业态真正“环”起来,助推上海成为设计之都?

大学环围绕城市之需

    并非每所大学都适宜发展出一个“环”,只有与城市定位相符,且与自身特色契合才行。沪上“环大学”现象与上海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型升级的大势不无关系,无论同济还是东华,都是以设计业态为主的 “环”,处于产业链上游。同时,两所大学的立校战略也都强调产、学、研、用结合,拥有良好的原创设计能力和行业研究基础。

    由赤峰路、国康路、四平路等构成的同济大学四围,被称为中国的“规”谷。多年来,同济规划、设计等优势学科的溢出效应不断,师生及从业者纷纷围绕学校开办企业,规模从一条街变为一条带,又成了一个圈。如今,“环同济”汇集千家相关机构、万名从业人员,年产值从十亿元增至百亿元量级。

    “世界上,没有一家设计名校不在都市,因为都市环境适合产生创意。”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说,尽管东华新校区在松江大学园区,但搬迁之初确定校区分工时,学校就没有按年级、学段“横切”,而是按学科“纵切”,将服装设计等少数学科保留在延安路校区。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将力争成为上海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校内校外环环联动

    “环大学”模式下,大学虽是核心区,但只是产业链条的一部分,大部分价值需要在校外实现。这一点,徐明稚十分清楚:要“环”起来,必须区校“双环”合作,形成地利之便。

    东华老校区位于延安西路高架与内环线相交处,与虹桥开发区比邻。这里既有商贸环境,又近交通枢纽,较合适学校发挥设计强项,带动周边形成产业群。

    总部在沪外的服装名企雅戈尔集团多次与东华管理层交换意见,有意将设计部门移至东华。但东华既不是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也没有大面积土地,校园内教育用地无法转让给企业。徐明稚期望雅戈尔这样的企业,能在学校周边“定居”。这样,设计专业师生可以便捷地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贴近市场环境;同时,企业也能以最快速度从师生中汲取设计创意,开发时装新品。

    “我们只能在校域红线内做文章,红线之外还需区里协同配合。”徐明稚坦言,学校周边尚有一些老旧社区,目前难以置换为适于时尚创意业态发展的场所。而上海中心城区寸土寸金,长宁区方面有规划“向地下要空间”,将虹桥东部一带地面之下打通,打造一处“时尚圈”。徐明稚举例,杨浦区内复旦、同济等校开门办学,知识服务实现外溢,正是得益于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他表示,区校之间要抱成一团,着眼长远效益,注重发展潜力,相互创造发展条件。

“放射环”跨越海内外

    大学与企业在校区内外的融合,不一定都是自然形成,有时是机制突破的结果。

    国际闻名的伦敦时装学院与圈内企业广泛合作,创设了100多个品牌工作室。东华大学多数学科迁往松江,留下一幢“材料楼”。学校参照伦敦时装学院做法,将其变身为“东华创意园”。经过设计,“材料楼”花大笔资金重新装修,营造了令时尚人士心仪的创意空间,大门也向校园外敞开。这幢新落成大楼的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在短时间内已入驻完满。

    不受限于地理版图,“放射环”的辐射面可能更大。“环同济”地带,不仅吸引各省市规划机构在校外设立分部,国外设计机构也来沪开出分支。

    “环东华”同样正在努力走出地域概念上的“实心环”。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透露,基于与12个国家、31所设计类学院的合作,学校计划经教育部批准新设一所独立的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将全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集中为一院,形成多文化交融的创意教育库。全院校内师资、校外本土师资与海外师资各占三分之一,同时吸收中外学生。这批世界各地师生带来的,将是世界各地时尚创意资源的环抱之势。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4月14日   01:01-要闻 作者:徐瑞哲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