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化工生物学院阳光服务队方西社区开展“铭记历史,关爱支内回沪定居老人”活动

2012年12月22日上午,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阳光服务队义工在方西社区开展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项目资助的“铭记历史,关爱支内回沪定居老人”活动,与该社区的支内回沪定居老人进行了沟通交流,对他们几十年光荣的支内生活和目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了解。

 “支内回沪”的背景为:50年代到70年代左右,为响应毛主席“哪里最穷哪里就是我们的家,哪里最穷我们就去哪里”的号召,上海市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纷纷背起行囊,到全国各地最穷最落后的山区,为中国建设做贡献,老人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人生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岁月。退休之后虽然回到了上海,但部分人的子女仍留在当地山区。

 义工们首先跟居委会了解了小区内目前支内回沪定居老人数量、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儿女情况等现状,对小区内支内回沪定居老人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义工们与各位老人进行了交流,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位当年支援四川的老人为大家唱红歌,她是一位热情的奶奶,旁边是她的老公,他们被派到了四川省,在峨嵋山脚下,他们那时住在一个大山里,交通很不方便,这位奶奶在一个工厂里工作,是接电话员,厂里的电话都由她来接通,工作还是比较轻松。这位爷爷是个大学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毕业后就到了那里。爷爷说,他们那生活条件很不好,刚去时吃不惯那里的饭,那里的饭菜很辣,口味重。爷爷是物理专业的,在那里是搞研究的。每位老人都们谈了非常多,每个人回忆了他们那段光荣的岁月。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义工们将通过与老人聊天、沟通,让老人回忆自己当年义务从上海走出去支援内地建设的点点滴滴,并做好文字记录、录音记录,收集各位老人支援内地建设时期各种资料,并且建立档案,定期组织“支内回沪定居老人”各项文体活动,促进他们交流。并且拍摄一部记录“支内回沪”老人支援内地时的点滴事迹和他们生活现状的纪录片,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并感恩他们为国家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