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上海教育新闻网]高校如何走好办学特色路?——专访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浦解明

核心提示:遵循规律、坚持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在学校的定位、办学的理念、文化的传承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坚守弘扬,这是东华大学60年办学的重要经验。
   【“教育会客厅”专题报道】
   前不久,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而其电池网格和高性能纤维项目的核心技术便是由东华大学研制的,这一项目也即将在2011年中国国际工博会上亮相。近年来,东华大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办学质量受到各方高度认可。那么,东华何以能取得这些优异的成绩?东华模式又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怎样的启迪?在东华大学10月28日迎来校庆60周年之际,该校党委副书记浦解明做客上海教育新闻网“教育会客厅”,为我们深入解析东华大学60年的特色办学之路。

                                对接国计民生实现内涵发展
    东华大学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它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学校更名为“东华大学”,定位是“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作为一所在国际纺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等学府,东华大学实现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验收“优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东华大学已连续八年获得16项国家科技奖,办学绩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第15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四个学科分别进入ESI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相应学科领域的世界前1%行列……在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浦解明看来,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喜人的成绩,东华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需,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对教育教学进行科学定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有这样的定位,东华大学在“十五”期间,一方面集中力量做大优势学科,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推进特色学科的显示度。在学科实现“增强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拓宽基础、加强交叉”。
    据介绍,东华大学以13个专业学院为依托,建设“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时尚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五大学科群,成立“东华大学研究院”,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研究,为上海“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建设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高端成果。近期,学校还与上海市共建了“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上海时尚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在东华,一个有“特色、多科性、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型学科框架正在形成。
    追溯东华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时常看到,面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难题,“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已成为东华人的选择习惯。
    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之际,学校就组成了由刘晓刚教授任设计总监,张文斌、俞建勇、程隆棣、蔡再生等教授任顾问,服装、材料、纺织、化工等学院50名师生组成的项目组,“主动请缨”研发世博系列职业服装。“难忘世博,难舍白菜,难说再见”12字传达着东华“奉献世博、服务大众”的情怀。
    回顾60年的风雨历程,浦解明认为,东华还需进一步坚守自己“砺志尚实,服务国计民生”的传统,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组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院校发展,想取得成就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国家和上海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落实年。值此历史的新起点,东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是如何做的?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
    浦解明说,东华大学一直致力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来积极推进教学教育改革,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了培养人才,东华大学探索实行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举措。首先,学校给予学生高度的学习自主权,坚持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在提高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另外,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年接受的是通识教育,第二年则可以再选择专业。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此外,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经济投入也是不遗余力。近10年来,学校的收入增加了4.7倍,但用在学生培养的经费上则增加了9.6倍。“学校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希望将更多经费用在学生的人才培养上。”浦解明说。
    评价一个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就业,东华大学在这方面上极为重视,且取得丰硕成果。在接受访谈时,浦解明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精心打造的“产品”,而“‘产品’质量好不好足以检验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
    在浦解明看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绝不能等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去做,更不是教学生去做精美简历就行了,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
    于是,东华大学制订了一个学生生涯发展的教育规划,规划涵盖了所有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每一个学年的学生,都设定了相应的教学措施。比如,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课程,并设置了学分,鼓励学生通过选修此类课程学有所获。
    值得关注的是,东华大学在去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致力于在学校层面更好地协调各种资源来为学生就业服务。学校还全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和实践环境,加强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还与一些企业积极合作,在企业中设立学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项目来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困难,而同时也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环境中提高能力。”浦解明说。
    正是因为东华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把好了人才培养的“入口”,因此,近年来东华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个案。
    曾获“2010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殊荣的丁建勋便是一个典型。他在校期间就创立了一所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他获得了各项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及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无偿资助。毕业后,他的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创业创富的有机结合。更令人瞩目的时,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球创业周峰会上,作为上海市创业学生代表,丁建勋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亲切接见和肯定。
    在东华,这样的成功个案还有很多。浦解明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证明学校选择的特色办学之路是正确的,更说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是正确的。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1-10-27 高校时讯栏目 记者:徐佳晨 通讯员: 邱登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