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正式开学,东华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大楼115室里就来了几位“找活儿”的留学生。“李老师,这学期什时候有志愿者活动?”、“请提前给我电话吧”。学校国际学生联谊会指导老师李璇说,2007年学院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家都觉得志愿服务是种快乐,也是留学生活中的“must”(必修课)。或许他们还不知道,大家都称他们是“洋雷锋”。
看到老人开心,我就很开心
研三的加纳学生阿沙乐回忆起去桐乡志愿服务的经历还有些兴奋,两天的英语老师显然没当过瘾。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去长宁逸仙敬老院的活动,那时刚来中国的阿沙乐中文还说不好。他说,看到有黑皮肤、白皮肤的外国学生来看他们,还表演节目,老人们笑得很开心。“虽然那次没有和老人说多少话,但看到他们笑,我就很开心。”
我的血可以帮助中国人
漂亮的玛尔塔是个拉脱维亚姑娘,去年和同学们一起去浦东聋哑学校志愿服务很受触动。她难以想象孩子们生活的世界,只能在纸上写字和他们交流。她和几个同学交换了QQ号,到现在还常聊些彼此的近况。
“说话、唱歌他们都听不到,可我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安静地交流。”玛尔塔耸耸肩说,“那天回来坐车人很累,但我的心里很暖和。”去年玛尔塔在上海第一次献血了,胆小的她风趣地说:“我喜欢咱们的中国,我的血可以帮助中国人。”
“洋雷锋”走出校门
除了这些,东华还有多支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儿童福利院、古北社区、长宁图书馆……他们用自己的真诚付出,给人们带来暖意。
韩国学生Lico和哥伦比亚小伙阿杜洛刚开学就碰面了,他们在商量这学期去长宁图书馆“中国之窗”阅览室服务的排班。他们觉得,去年在阅览室的服务简直就像是个小“联合国”,大家碰到翻译难题,就想出用英语这个“中介”来讨论,一来二去,还真讨论出了贴切的中文译词。
长宁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干事长徐女士表示,东华的“洋志愿者”给“中国之窗”提供了优质服务,为11个小语种的图书及音像资料翻译整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便利,希望他们成为“中国之窗”的“常客”。
如今,该校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不仅在长宁、浦东等区开展志愿服务,学院还组织留学生们走出上海,与浙江桐乡现代实验学校合作成立“外国语交流基地”,为志愿服务搭了实实在在的平台。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2/3/4 20:15:30 作者:孙庆华 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