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段炼是一名来自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2005级学生,在“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大赛”中,他的作品《世界的一半》凭借设计的创意性及水晶应用的艺术性,获得中外设计专家的青睐,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获得了赴施华洛世奇位于奥地利总部学习实践的机会。回国后,段炼便与同学一起创办了“裁•意特殊服装定制工作室”,并作为工作室的主设计师,为平安保险、华泰保险、雅居乐房产等各大公司设计搭配工作、表演系列服饰。今年,更是与长安汽车集团合作,为集团制作车模、礼仪、安保、销售人员等系列服饰,亮相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车展,引起大批媒体关注。谈及在施华洛世奇总部学习的经历时,段炼说,不仅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使他真实感受到世界顶尖企业的管理文化,更让他体会到作为中国年轻一代设计人才肩上的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在谈到“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时这样认为。校长徐明稚同时强调,学校教育国际化要在全校大局中定位,不要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大学必须回归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
合作办学,给学生一个世界舞台
今年4月18日,一台汇聚了世界“大腕”服装院校的时装秀在东华大学举行,拉开了2011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服装论坛暨“雅莹•东华时尚周”的大幕。来自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设计的100余套服装作品,多角度呈现了国际时尚创意潮流。
东华大学得以跻身国际时尚教育圈,成为国际服装教育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成员院校,直接得益于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如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合作地区已经覆盖了纽约、巴黎、米兰、伦敦、东京五大时尚之都,合作院校包括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等排名世界前十的艺术院校“大腕”;东华大学本科生的设计作品与香奈儿、阿玛尼、芬迪等世界时装大牌同台展出;今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校长奖”得主更是全部来自东华大学……
服装设计系大三学生谢万晋刚刚结束了米兰欧洲服装学院教授西蒙(Alon Simon)主讲的短期培训课,他说,课程结束后为期两周的时装秀,简直就是“魔鬼训练营”,“三年中学会的所有课程都在这两周中涉及到了,从设计想法到根据设计的灵感来处理面料,再到把面料处理和款式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不仅是谢万晋,学校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各类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国外企业的实习课程、国外院校和国内企业联合的短期培训项目。
服装学院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开办的中日合作办学模式更是成为国内服装人才本科生学历教育的成功先例。毕业时,学生将会被授予两个学位,分别来自日本文化学院和东华大学。因为有两个学位,所以学生必须同时接受文化学院的日式教育规范和认证以及中国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和评估。中日合作班2003年开办至今已有五届毕业生,就职于各类名企或自主创业,就业率达到100%。
管理学院也与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合作,借助ACCA在国际化职业课程设置、职业会计师专业培训与认证等方面的优势,将课程嵌入到学校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通过英文授课,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等举措,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师资才能培养一流学生
东华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纵观建校60年来,包括上世纪30年代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化纤学科的创史人钱宝钧在内的各学科的创办者和领军人物,无不是曾在国外进修过的留学生或者访问学者。在国外,他们一般参加导师的课题、协助指导研究生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聆听大师教诲。学成回国后,他们把在国外积累的丰富经验带回国内,逐渐成为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加速国家发展作贡献。
信息学院院长丁永生对此感同身受。早在1996年作为博士生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肿瘤热疗的模糊控制期间,丁永生就了解到美国在智能系统方面的新研究,并在国际杂志和会议上发表多篇相关文章。回国后,他继续在智能系统与网络智能等领域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ITER计划国内配套研究项目等20余项重要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发表SCI、EI检索文章270多篇;他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竞赛,获得了包括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在内的30多个奖项。如今,他主持申报成功的信息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正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曾经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三次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的纺织学院教授王善元,不惑之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三年的科研工作,为他开辟新型纺纱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对变形纱的研究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王善元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国内,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提问、讨论和个别质疑的方法,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从学科发展前沿的角度积极加以引导。
他的研究生、也是百篇优博论文获奖者之一的覃小红介绍,王善元即使到美国出差,沉甸甸的包裹里也装着学生的论文,论文成为他出差时的必备行李。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导,覃小红始终与基地海外学术大师C.C.CHU教授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交流,并在2010年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C.C.CHU教授课题组从事高分子纳米纤维制备及应用研究。
在一代又一代东华人的努力下,学校老牌优势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纺织专业论文EI、SCI、ISTP收录数名列世界同类院校第一,连续7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科研成果连续8年获得国家奖16项。
优势学科,扬名世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设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学科作为基础和支撑。“学校的每个学科都要与这个领域世界上最顶级的院校合作,才能开展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有了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才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这样理解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早在10年前,东华大学就先后有7个传统优势专业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的认证,毕业生在英联邦国家享有免试开业资格。近几年来,东华大学与世界8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与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方院校之一,有力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纺织工业建设;学校还成功举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等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涉及领域从传统优势学科拓展到生物、信息、环境、计算机等新兴学科;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等4个学科也分别进入ESI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相应学科领域的世界前1%,有效专利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2位。
学校拥有的两个“111”创新引智基地,承担了大量“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高显示度的创新成果。“引智基地”已成为该领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之一,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引智基地”的建设和引智计划的实施,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提升了东华大学现代纺织、新材料等交叉学科以及其所依托的科研基地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为东华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增加了新的内涵。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60年来,学校形成了“育人为本、注重质量、求真唯实”的办学传统。近年来,为弘扬这些传统,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教育,增强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并与一批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优良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长期以来,学校借鉴国外教育领域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引进优秀的教材,加强师生交流学习,聘请外籍教授来校授课,派遣学生到海外留学,到海外企业实习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不少学生实现了从具有国际眼光到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飞跃,成为学校国际化战略推进的受益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学习工作,具有国际交流、理解、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