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直面“农民工2.0时代” 到来(摘录)
此次中国两会期间,“新生代农民工”引发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事实上,农民工群体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政府提供引导、培训等,都是公共政策的应有之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说。两会期间,他提出培养农民工的市民意识还需仰赖城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
严诚忠认为,农民工与城市白领同样渴望各种教育资源,他们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心理学辅导、普法教育等。(来源:新华网 北京3月12日电)
---------------------------------------------
[解放日报]看世博,开眼界更要开“脑”界(摘录)
代表委员谈世博会寻宝“秘笈”
创意:我们去看世博会展出的理念、创意,去想象用以后的科技实现这些理念和创意,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科技: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节能减排、健康安全、展览展示、科普宣传,都体现了科技含量文化:通过世博,我们能看到人类文明的结晶,以及“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文化追求脑界:这是一代中国人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的机遇,千载难逢,其影响不可估量直到今天,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代表提起自己16岁时看布鲁塞尔世博会纪录片的经历,仍感慨万千: “我看到比利时国家馆,整个建筑是个原子核的模型。”“我看到园区里老人们拄的手杖上,都带有一个小板凳。”
前者带给他的影响是,今后看任何造型特异的建筑都不再惊讶,因为“原子核”替他奠定了想象的基础。后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辈子搞了那么多创造,追根溯源,都从这个创新的‘手杖’而来。”
短短的纪录片,让严诚忠“看”出了大半辈子的成就。而今,世博会飞越重洋,来到日新月异的上海。代表、委员们说,到世博会,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要到世博会寻宝。
看创意:创造美好生活
很多人了解世博,是从“东方之冠”——中国馆开始的。这个鲜红的巨型“粮仓”,一度曾颠覆人们的想象,现在,更多人给予它赞美。
在严诚忠代表看来,创意是为产品注入更多的观念价值,而巧妙的创意是智慧的凝练,能在无形中提高产品的价值,产生更大的能量。
世博园区里有“创意之馆”英国馆,外部由6万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会发光的图形组成,看上去像个会发光的盒子;有像篮子一样的西班牙馆,由万千条藤条编制而成;日本馆是一种特殊的薄膜结构,上面还可以发电;而瑞士馆是用大豆纤维做成的,既能发电,又能降解……
看世博,开眼界更开脑界
“这是一代中国人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的机遇,千载难逢,其影响不可估量。”严诚忠代表的话,道出的并不仅仅是当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对他本人的影响。在他看来,世博会展示了现今人类文明进步的顶端,值得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从中汲取精华,得到启示,进而对一生都产生影响。“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渗透性的、甚至具有震撼力的。”
严诚忠代表认为,领略前沿科技、体验多样文明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代表着人类最新发展成果的内容背后,蕴涵着非凡的理念、思路、构想,同时也带给我们启示,令人深刻地思考人类的未来。
“不仅仅是开眼界,更是开‘脑’界。”严诚忠代表的期许看似简单,但意味深长。(来源:解放日报 3月12日 北京专电)
---------------------------------------------
[劳动报]代表委员在两会中热议"世博机遇" 从世博中学习什么?(摘录)
近来听说一个消息,由于世博会展示的都是现代建筑精品,因此目前已有一些省市、企业表示欢迎世博会场馆异地迁建。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代表听到记者的转述后,不禁摇了摇头:“上海世博会带来的绝不是‘搬迁’几个场馆。”
他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接触世博是在十几岁,世博展示成果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拐杖,在装上木板后又同时可做凳子。“这个拐杖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功能延展’。”而这个理念上的启示让严诚忠代表获得了几十年的收益。后来他参与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经贸英语系,学生既有专业经贸知识,又具有高级英语专业水平。如今在中行欧洲支行的行长中,不少都是他的学生,而他将这看做是自己领会“功能延展”意义后最得意的成果之一。
前段时间,严诚忠代表去国内某省份考察,遗憾地发现当地的城镇化聚集点建设还是按照同一个模式在复制,也就是建筑的拷贝,几乎没有创新。
的确,仅仅简单的拷贝不行,需要理念创新。世博会不是到此一游,上海世博会发挥最大的效应,应当是现代城市建设创新理念的洗礼。
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通过展览、主题活动、主题论坛等方式向人们传播这样的理念―――人是城市生活系统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生活与城市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者环环相扣,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起,在工业化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时至今日,如何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中不同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如何规划和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等等问题,正成为中国城市化的瓶颈。而这些才正是政府的决策者们应该从世博会中真正‘搬走’的精华。”但愿,所有参与世博者都能有和严诚忠代表一样的领悟。(来源:劳动报 2010年3月9日)
---------------------------------------------
[中新社]外媒与代表关注中国“高房价”(摘录)
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进入会场前驻步接受媒体采访,也谈住房问题。
他表示,对大城市来说,要用建经济适用房的模式来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是很难的。他说,上海二季度将开始对公众廉租房政策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他表示,虽然各地提升了经济适用房的购买门槛,但很多人不惜办假离婚,办户口迁移等,制造住房困难假象,无形中也是“诱良为娼”。他希望政府在住房政策上进行调整。(来源:中新社 北京3月5日电)
---------------------------------------------
[千龙网]代表大会堂前吐心声 寒风中热议民生(摘录)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上午开幕,各团代表齐齐亮相,第一次全体会前后,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台阶上,在迎风舞动的红旗下,代表们纷纷吐露心声,针对公共租赁房、留守娃娃等民生问题,诉说此次上会带来的人民的嘱托。
严诚忠:保障性住房应以公共租赁房为主
严诚忠代表是东华大学的教授,他同样关心住房保障问题。据介绍,上海市今年将建设400万平米的经适房,严诚忠代表表示,大量建设经济适用房是不合理的,因为经济适用房存在隐含的未来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要实现居者有其屋,需要减少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建设。”严诚忠说,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当有合理的结构,应当以公共租赁房为主,他还介绍说,上海市目前还没有公共租赁房,关于公租房的政策措施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出台。(来源:千龙网 北京3月5日讯)
---------------------------------------------
[解放日报]专访人大代表:明责放权,强化“教授治学”(摘录)
访谈嘉宾:
秦绍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严诚忠(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向社会公布,引发与会代表委员热议。
记者:教改规划纲要提到“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对于“去行政化”这一命题,各界反响不一。
严诚忠代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行政化管理机制;二是一些学校内部的管理也体现出行政化管理的趋势。如能淡化“官本位”体制带来的各种弊病,这对教育的繁荣,对人才的培养造就将具重要意义。 (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3月4日 )
---------------------------------------------
[解放日报]上海代表委员抵京 议题聚焦世博机遇民生保障(摘录)
“我最关心住房保障和教育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说,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受益面还非常有限,应注重结构调整,加大公共租赁房的投放力度;高校应当注重学科与专业设置,积极进行调整结构,改变过去围绕制造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专业设置模式,为新一轮发展积聚力量。(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03月03日)
---------------------------------------------
[新华网]“后危机”时代:中国勇走荆棘路(摘录)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质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说,中国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产业间比例调整的“数字游戏”,而是应提升核心技术水平,鼓励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他拟在两会上建言,中国迈出新步的关键在于一场深刻的科研、教育体制改革。(来源:新华网 北京3月2日电)
---------------------------------------------
[上海教育电视台]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严诚忠教授:构建特色 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布局结构(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向社会公布,引发与会代表委员热议。在高校中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严诚忠教授向本次大会提交的议案“关于新形势下探索高校学科与专业布局结构优化机制”就聚焦于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与优化问题。为此,上海教育电视台对严教授进行了专访。
以外国语学科的专业设置为例,严教授认为首先要扩大高校对学科调整的自主权,高校应根据学校所在的微社会环境的不同,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教学个性和研究方向。他说,在学科的设置和调整当中要扬长避短,构建自己的特色。严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等指标,而要立足于教师对专业发展贡献的衡量,立足于教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能做多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