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解放日报]爱唱中国歌的巴哈马小伙——记东华大学国际学生联谊会会长柯森

前晚,世博会圆满谢幕,巴哈马留学生柯森也圆满完成了自己世博文化志愿者的使命。从当选长宁区迎世博优秀境外志愿者,到参与世博志愿者主题歌MTV拍摄,从世博会开幕式上民族服装走秀,到担任中国馆排队区域“候队演出”主持人,这个26岁的黑人小伙与他的“第二故乡”结下不解之缘。

  巴哈马来华的留学生很少,柯森大概是“第五个或第六个”。在上海东华大学学习5年后,他从一个汉字不识的“老外”,变成了能说会道、字正腔圆的汉语通,而且爱上了中国歌。上周二晚上,他在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决赛中,以一首《我爱你中国》获得了铜奖。

万里来华,半路杀出“朱利安”

  柯森的世博“主场”巴哈马馆,位于C片区的加勒比共同体联合馆内。而巴哈马则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面,700多个小岛上只有30多个有人居住,总人口也仅仅30多万。

  柯森一家住在首都拿骚。高中毕业后,柯森就在当地一家加拿大银行工作。但他一直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待在家里永远没法成为真正的男人”。有一天,爸爸买回一张长卷的世界地图。柯森把地图在桌面上展开,盯着巴哈马不起眼的地理位置,“我得出去走走,读读书”。由于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巴哈马人的母语为英语,首选的留学目的地也就是近邻美国、加拿大。但柯森突发奇想,他沿着北回归线找哪个国家离巴哈马最远……“这里!是中国!”

  他就这样做出了留学中国的决定。“当时,我对中国的认识,仅仅是电视上见过的成龙。”父母留不住这个家中最小的儿子,他一向很感性、很坚定。而且,他将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不过是在数万里之外。

  3个月后,柯森申请到了去北京留学的机会。因为没有直达航班,他计划先飞抵上海,再转道赴京。但就在上海逗留的那一天,彻底改变了他的留学之路。

  好友朱利安定居上海,来机场接柯森。巧的是,朱利安妈妈是第一个来华留学的巴哈马人,而朱利安正是第二个。次日,在东华大学留学的朱利安要去学校,顺便带着柯森去转转。

  柯森一进校门,就被一种“温暖”的感觉吸引。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正好碰上院长助理吴小军老师,两人用英语交流起来,“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似乎对每个外国人都很热心,这次校园行让我留在了上海,留在了东华。” 

广交中国朋友,还认了个“妈妈”

  汉语难学,中途放弃者不少。一个20人的班级,到学制结束时可能只剩十来个。而“汉语零基础”的柯森从未畏难思退,如今已成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都惊诧于如此流利标准的汉语,竟出自一个留学仅5年多的“80后”之口。

  事实上,柯森在攻读中国语言文化学士学位的本科阶段,缺勤率数一数二,可汉语成绩却是前三,毕业论文还是留学生中唯一得优的。

  “语言和文化不可能完全在教室里学,与其跟一个班的外国人学汉语,不如跟更多中国人待在一起。”柯森大概有上百个中国朋友,既有做红酒生意的东北老板——常去他家学包饺子,同时教他儿子英语;也有沂蒙山人——跟着他回趟老家,过上一个月的乡村生活。

  他善于交友,也真心相待。那些中国朋友中,还有一位“妈妈”——大二口语班的班主任唐正华老师。

  初识唐老师时,柯森是班长。唐老师有腰椎盘凸出的毛病,提物走路不很方便。柯森看在眼里,每到中午12点10分下课时,当其他同学还围着唐老师提问,他便开始帮唐老师将教具收拾进纸袋子中。从书本、讲稿到铅笔、橡皮,甚至还把讲台上留下的橡皮屑擦到废纸篓里。教室到办公室的100多米路,柯森总是为唐老师提着纸袋子,陪她回到办公桌,才去吃午饭。

  唐老师也特喜欢这个黑小伙。柯森生病时,唐老师陪他买药;柯森衣服破了,唐老师当场给他补。柯森还常去老师家吃饭,“不爱吃就不吃”的坏习惯也渐渐改变,不仅吃蔬菜,还吃起鲈鱼、鳜鱼等河鱼。院里老师们看着这对跨国忘年交,说唐老师就像柯森的妈妈。于是,柯森也就一直把这个中国“妈妈”挂在嘴边。

学而优则唱,洋歌星服务世博

  “等一下,让我把奖杯给妈妈。”当柯森捧回“新上海人歌手大赛”铜奖,走下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观众席上找“妈妈”。原来,唐老师已经成了柯森的“粉丝”。每每柯森表演,她基本都到场;每每柯森获奖,他也总让唐妈妈把奖杯奖状收藏在家中。

  巴哈马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柯森一开始因为担心影响学习,就雪藏了自己的歌唱才能。当初,东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第一届 “凤鸣杯”中文歌曲比赛,唐老师给柯森领来了报名表,但报名截止期过了,表格还是空的。唐老师再三动员,又请主办方通融,柯森总算确认了参赛资格。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柯森以一曲《我等到花儿也谢了》,一举拿下冠军。此后,柯森的中文唱功似乎被激发了,就在那一年,他又报名参加东华第26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又获冠军。第二年,他在上海国际音乐节高校比赛专场中,再夺一等奖。

  学而优则唱。柯森边唱边学,锻炼着他的汉语“说”“唱”能力。如今,他比赛少了,演出多了;不仅唱中国歌,还做主持人;不仅会通俗唱法,更善于美声唱法;不仅唱流行歌曲,更喜欢唱经典老歌——《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爱你中国》等都成了他的保留曲目。

  今年,柯森充满热忱地投入各项世博活动,并在上视外语频道“乐学中文”节目教起汉语。世博志愿者主题歌MTV中,他“扮演”初来乍到的“世博游客”,“第一时间就能通过志愿者感受到上海的热情”。而现实生活中,柯森是沪上首支由外国人组成的世博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他不但参与社区管理、交通维护、护绿养绿,还发挥双语优势,当上“洋啄木鸟”,为城市标识系统规范用字尽一份力。

  这个唱中国歌的“洋歌星”可是个大忙人。柯森现在是战略管理方向的硕士生,拿到了中巴两国的政府奖学金,还担任学校国际学生联谊会会长、《东华留学生时报》主编。他说,很多中国人不知道巴哈马,就像很多巴哈马人不了解中国。目前全上海的巴哈马留学生不过十来个,“我想我应该做一个沟通中西的文化使者。”

(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11月02日 作者:徐瑞哲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