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一片赞扬声中落下帷幕。作为继2010上海世博会后,年内本地最大规模的展览盛会,今年的工博会尤其引人瞩目。“低碳、环保、智能”等理念“化身”产品出现在工博会的舞台上,为中国工业品家族增添了新成员,既让参观者感受未来生活的便利,也是对“十二五”工业产业发展的一次巡礼
智能科技进入日常生活
今年的工博会上,让市民惊奇的不仅有超大超重的大型机械、精密的工业仪器,一些立足于未来10年、20年的智能生活科技产品更令人们大开眼界,其中包括上海移动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停车系统、最前沿的新能源汽车、基于意念控制的耳机以及各种活灵活现的智能生活型机器人等等。
在中国移动公司的展区内,记者发现了一系列的智能生活工具,其中,智能停车系统更是今年首推的新款产品。运用这一系统,车主只要通过手机就可实时动态查询目的地附近是否有停车位,再预订车位,随即车位分布、停车导引图就可以回传到手机上。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智能停车系统是通过在停车场布设传感装置,把停车场内停车位使用(空余)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更为便利的是,手机不仅可以用来查询和预订车位,还可以当作停车场门禁的电子钥匙使用,通过刷手机,即可完成车主出入停车场验证与自动放行。目前,该智能停车系统已经率先在上海移动公司内部停车场以及无锡市“市民中心”大型停车场使用。
据了解,除交通外,这种基于手机的智能模式已涉及能源、建筑、家庭、市政系统等多个领域,如“发短信”就能开关灯的家庭智能服务系统、“刷手机”坐轨交、购物消费时“刷手机买单”等应用,都是未来可以享受到的生活便利。
新能源汽车是在世博会上大出风头的“明星产品”,这次它也出现在工博会的展示台上。中国科学院带来一款碳纤维概念车,这款车的车身非常轻,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日本富士电机集团也在本次展览会上发布了其最新的新能源车解决方案,其中,一个如冰箱大小的充电站颇受关注。该充电站采用直流充电,现已在日本部分4S店和高速公路休息站使用。
在斯皮尔伯格最著名的科幻电影《ET》中,小外星人用意念将橡皮球悬浮空中的镜头令影迷叹为观止,而在今年的工博会上,这种技术终于被科研人员转变成现实。记者在W4展馆看到,由美国神念科技公司带来的“意念球”前观者如云。这款名为“MindFlex”的玩具由人的意念控制小球,使其在篮圈和障碍物上自由穿行。只要带有传感器的耳机,专心致志,小球就会根据控制者的意愿上下飞舞。美国神念公司CEO杨士玉表示,这种产品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意念控制、用眼睛指挥、通过芯片来实现大脑的传感器,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领域之一,现在主要应用于健康、教育、汽车、电器设备控制等领域。该耳机自带芯片,可以进行脑波数据的提取、分析、监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脑力训练和测试,从而了解测试者的专注度、对学习会产生的效果。
除此之外,智能型机器人依然是工博会的一大亮点,不过与往届相比,今年的机器人手脚更为灵活了,也更具有实干精神了。例如,
ABB最新工艺臂喷涂机器人———
IRB5500是外车身喷涂机器人中效率最高、柔性最强的一款产品,它能干4个普通“人”的活,其“手臂”可在车身表面自如地纵向和横向移动,最大限度地消除过喷现象。另外一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机器人也纷纷在世博会上亮相。一种球童机器人则会驮着高尔夫球具,跟在主人身后转悠,原来主人只需在自己的口袋里放入一个传感器,内置的处理器就可以随时为球童机器人导航,直到陪伴主人打完18个洞。还有一种智能割草机器人,可按草坪的不同形状,采取螺旋形、直线形、“Z”字形等行走方式,主人只要将其往草坪上一放,它就能自动把后院的草皮修剪得整整齐齐。
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
这些令人惊艳的智能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在主办方看来,工博会不仅仅是推广最新工业展品的地方,更希望能通过技术的交流、产品的交易来推动中国工业实现“由低到高”的飞跃。
据悉,本届工博会到会专业观众10.29万人,较去年增长4.98%;其中境外观众2316人,比上届增加15.45%。产品和技术成交总额14.61亿元。工博会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没有市场化就不会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而展示、交流、交易,则是市场化一个重要的内容。
工博会结束的前一天,记者在会场看到,很多重型机床或机械设备上都挂出了“感谢某某单位惠购”的字样,表明这些产品都已经“名花有主”。事实上,先进制造集中亮相、客商洽谈成交踊跃,已成为今年工博会的两大特点。
据介绍,工博会上,秦川机床集团签约成交6058万元;高校系统展团仅4天就成交1.89亿元,其中成交额最高的一家高校成交4330万元。同时,境外企业也纷纷到工博会现场寻找商业机会,如在工博会开展首日,曾为世博会部分展馆提供景观照明产品的上海鼎晖科技公司,便与承办方专门邀请的卡塔尔买家达成了2000余万元的交易意向;而江苏史福特光电公司推出的能够替代白炽灯、拥有全球最高技术的高性能智慧LED光源玉兰系列产品,更是获得科锐公司的青睐,双方签订了首批价值达1亿元的LED大功率芯片订单。同时,来自美国的绿色新能源汽车公司与无锡梁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又借工博会的东风,签署合同设立合资公司。成立后的合资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动车技术的市场推广、电控系统的产业化运营以及混合动力马达的设计和生产。透过这些订单、协议,中国工业产业的新兴技术正迈向量产的阶段。
物联网技术是“十二五”规划中,工业转型重要的突破口,工博会上许多智能生活产品都是通过该项技术来运行的。在工博会“全球物联网信息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表示,我国物联网总体上处于基础的阶段。在物联网应用方面,目前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战略性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升级都有较好的进展。其中,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正在探索、RFID应用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的应用市场、由运营商主推的M2M也正在高速的增长。而在此次工博会上的展示能让物联网更加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该技术的推广营造基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透露,从“十五”起,上海在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方面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而“十一五”期间,上海有关单位承担10余项与物联网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经费超过1亿元。他表示,上海今年出台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但其中并未设定具体量化的产业指标,而是着力推进十大应用示范工程,其中智能安防管理、楼宇节能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已初见成效,世博园票务系统、指挥运营系统等物联网项目,也将在点状应用后,继续向面上推广。
自主研发实力大大增强
高新技术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背后科研实力的支撑,在本届工博会上,全国58所高校带来的尖端科技异彩纷呈,为“十二五”国内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东华大学展区,一台数字化簇绒地毯织机,让不少参观者驻足不前。据介绍,这台织机打破了外国公司长久以来的技术垄断,为中国纺织品提供了国际新标准。近年来,地毯产业以20%以上的增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的地毯设备产业和装备技术却显得相对落后,使用的技术基本为英美两家公司垄断。而东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簇绒织机系列成套装备,解决了簇绒地毯织机的花形可织范围、织造精度、织造效率、整机功耗、覆底成品率等关键问题,成为国内首家拥有数字化簇绒地毯织机系列成功装备技术的单位。这套装备目前已成为华源集团、浙江东方星月、义乌高远、江苏开利等知名地毯企业的主流装备,并在其他数十家知名地毯企业推广应用,占20%市场份额。据应用单位反映,这套设备的花形可织范围已经超越国际水平,机械效率由国际水平的93%提高到97%,完全可以替代进口装备。
由上海理工大学共同研发并推广“24小时智能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全天候的自助式实体图书借还、电子图书下载等服务。在这台“ATM”机上,读者可使用二代身份证、读者卡等身份认证登录设备,通过触摸屏选择所需服务。界面可切换多种语言,结合了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智能机械传动技术,不仅实现了“全功能”自助借还图书,还融入了“大流通”、“图书漂流”、“社区图书馆”等全新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这种智能图书馆已经在全国多所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投入使用。不久的将来,该设备将出现于城市中的各个人群集散地,市民可在轨道交通站、航空港、住宅小区、购物中心等地点自助完成借还图书操作。随着物联网的逐渐完善,该设备可实现对每本图书的管理,为广大读者提供续借、预约定点借书、联网借还等全新服务。
本届工博会中国高校展区以5%的展示面积,夺得工博会颁发的4成奖项。展区负责人透露,在海内外58所高校此次展出的580项科技成果中,遴选并向大会申报评奖57项,现已初审入围17项,这一比例保持了往年的高水平。同时,首次亮相工博会的19个高校知识服务团队,此番带来的191项可转移技术项目全部都已有了买家,也显示出目前国内自主研发力量与市场应用的技术转化已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