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上海教育新闻网] 8国专家齐聚东华共议服装教育发展

本网讯(通讯员 李芳芳 邱登梅)昨天(22日),“全球化服装教育和科技国际论坛”在东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法国、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巴西、德国等8个国家的24所服装院校近60名服装教育界专家代表与中国服装产业界的特邀嘉宾共聚一堂,围绕“服装•教育•科技”的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服装专业教育应服务于服装产业

在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李柯玲院长表示,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之一。中国服装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以制造为主的服装生产型大国”转向“有更多高新技术、更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服装强国”是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李柯玲认为,信息科学、材料研发、文化产业等都影响着服装产业及消费市场。服装专业教育应服务于服装产业,既要适应产业的需要,也要推进与引领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据介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面向服装产业和艺术设计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构筑学科基地,汇聚学科带头人,通过国际合作、产业合作、教学与科研并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学院尤其注重推进国际化、市场化战略,目前已经与“英国伦敦时装学院、欧洲设计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等世界24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与“雅戈尔、波司登、报喜鸟”等集团建立了26个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立有“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东华大学–德库宁国际设计中心、东华–意大利IED尚设计中心”等21个研究中心。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要定位准确

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服装产业变化快,产业链条长,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关键。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李俊教授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要准确,保持特色。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李柯玲院长指出,中国服装高等教育需要为服装行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国际化人才,而东华大学以纺织服装学科为传统特色,依托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商业气息和时尚氛围成为中国在纺织、服装领域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水准最高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特别是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一直致力于面向服装产业和艺术设计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构筑学科基地,汇聚学科带头人,在时尚创意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基础,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通过国际合作、产业合作、教学与科研并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工程、艺术相交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教育合作是未来趋势

服装产业进一步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为服装教育改革带来新机遇。随着中国转型及影响力增强,中国成为时尚教育产业潜在人才的主要来源地,而中国元素及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又使中国极具时尚创意的潜在优势。

论坛上,力克大中国区及日本地区总裁Andy Kim先生指出,中国服装产业市场在变更,已从原有的服装加工生产出口为主到目前成为国内刺激内需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真正实现从服装产业最大的生产制造国到最大的服装品消费市场的转型。而时尚创意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倍受青睐及炙手可热的发展方向之一,服装产业作为其重要的载体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与重视,同时中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努力与决心让世界各国有目共睹,随着“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推出,服装教育的国际合作必将更大力度、深度地被进一步推进。

 

“数字化技术”为培养服装产业创新人才助力

数字化技术在服装教育中的应用,以及服装教育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成为与会专家的普遍共识。

上海丽婴房品牌经理尤琪女士及其设计师钱文捷女士通过丽婴房与力克PLM解决方案介绍解读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服装企业在新品牌不断增加,商品系列快速增加形势下,消费形态变化对快速设计、制作均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一方面引入力克开发的新技术,加强全局信息与流程管控,达到快速、有效、协作的目标;另一方面则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服装人才,对流行要有高度敏锐与审美;除了美术画图外,还需全面了解掌握面料、版型及加工等知识与技术;同时需面向市场了解产品功能,体会顾客需求。

论坛中,东华大学张文斌教授还介绍了东华大学服装教学实践中的数字化教育:东华大学拥有快速反应实验室、CAD实验室、人体工学实验室、人工气候室、数码印花、电脑喷绘、现代摄影教室、创意设计中心等数字化教学条件;课程采用FLASH动画演示、3D程序演示、3D-2D转换技术等多媒体教学;聘请企业专家分析生产工艺,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研制专业教学软件等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业则进行课内CAD制图、设计,网络交流平台学习,网上展示与评价;建立网络教学公共平台,拓展学生自查、研究的兴趣空间,加强师生互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