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等]沪上高校在基础教育如何作为?

发布者:向娟发布时间:2016-05-31

2015年10月,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东华附校)合作启动“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旨在联动大学与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增进附校学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帮助学生拓宽国际化视野,感受“包容、合作、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对首批活动进行了报道。至今该项目开展两个学期,共有20多位来自全球四大洲16个国家的“外教”走进六、七年级课堂。2016年3至5月间,沪上多家知名媒体走进东华附校观摩课程,关注高校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有所作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于东华附校如何依托高校资源走特色办学之路。

东华附校是松江区人民政府与我校的合作办学项目,于2012年12月24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学校领导对东华附校的建设非常重视,希望能依托学校纺织、材料、设计等学科优势和140多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辐射地方的积极作用,区校强强联手,努力打造具有“大学附属实验”特点的松江区乃至上海市的九年一贯制教育品牌,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以下是关于东华附校依托高校资源特色办学的部分媒体系列报道摘编。

1.[上海教育新闻网]沪上高校在基础教育如何作为?

继“中心小学”、“实验”、“外国语”等关键词,“大学附属”成为中小学招牌上家长关注的新重点。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大学附属”不再停留在校门口做文章,高校纷纷走进中小学,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师资建设“出人出力”。中小学究竟能从母体大学获得多少资源?高校在基础教育如何作为?为此,记者日前走进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探访沪上“高参小”、“高参中”的进行时。

从一堂“外教课”说起

午休过后,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迎来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肤色各异,走进不同的班级,用流利的“你好”作为开场白,向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他们并不是普通的外教,他们来自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国际留学生。

去年,首批参与“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的留学生们走进东华附校,他们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亚洲、非洲。来自苏丹的留学生大吴第一次走进中国中学的课堂,兴致盎然:“参加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什么,也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至今该项目展开两个学期,共有16位来自全球四大洲的“外教”走进六、七年级课堂,孩子们每学期都能“见识”至少八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上课前,“洋老师”们做足功课,除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收集丰富的国家知识和图片,还准备了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和传统工艺品。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伊利亚斯在课后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传统高冠帽送给学生,在中国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友谊印记。

记者发现,每个“老外带你看世界”课堂中都有一位英语老师在侧辅助。当留学生“老师”展示了本国历史名胜后,英语老师即兴向班级提问。据介绍,所有东华留学生都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该项目,由学院与东华附校共同选拔,并在“上岗”前通过试讲。当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后,“洋老师”们将获得附校志愿者证书。

“这个基于东华大学国交学院的项目让孩子们不仅了解那些发达国家,还让他们深入非洲、亚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让他们真正看向全世界,培养全球化视野。”东华附校校长付炳建提到,该课程自去年在六年级试点反响热烈,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今年将在六七年级全面铺开。

从“校徽传承”到“全面融入”

东华附校是一所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和东华大学携手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徽由东华大学首字母变形而来。在这片“高校参与办学”的试验田里,东华大学的印记不止于此,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除东华国交学院外,人文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学院特色和专业优势与基础教育科目对接,先后经过东华附校教导处的教学验收,开设《小囡学沪语》、《摄影》、《诗情画意》等多门校本课程,成为附校学生们课表上一道靓丽风景线。据统计,仅2013学年内,由东华大学与东华附校共建校本拓展课程逾200课时,参与面涵盖初、小学部19个班次。

同时,东华大学积极向东华附校输送优秀毕业生,经学生报名、大学推荐、附校面试、笔试、试教等层层选拔,2013学年以来共有8名东华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留用任教,为附校教育添砖加瓦。

跨越多个学段走进中小学,高校也利用学科优势为基础教育搭起脉。东华大学外派老师严晨自附校建校以来就将办公桌挪到这里,她承担起松江区2014年度教育科研区级课题《基于“无痕教育观”的“幸福教室”构建研究》。去年,由严晨老师主持的东华附校小学部拓展课《诗情画意》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完成,该教材已于2015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中试用。

值得一提的是,东华大学学生社团也与附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华大学足球队是沪上传统强队,当这群“冠军球员”们踏上东华附校的草皮,小球员们兴奋不已。“大手拉小手”,东华附校与东华大学体育部合作共建足球兴趣班,以培养兴趣为主,增强体质,普及足球文化。此外,东华国旗队、科学商店也时常造访附校,东华校园也成为孩子们课外实践的乐园,在高校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

带着30年教务处工作经验,从东华大学来到东华附校担任副校长的瞿斌形容东华附校,就好像东华大学的“独生子”,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完成上海教委规定义务教育要求之外,“要把东华大学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特色融入”。

基础教育里的“高校印记”

从校徽、校训、校报,到课程、师资、社团,付炳建校长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强调“大东华”对“小东华”方方面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推进学校高品质、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打开大门,不再“闭门造车”,借助、依托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年2月底,华东师大和普陀区教育局正式启动“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据悉,该教育圈以华东师大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为“圆心”,联合华东师大周边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学校组成的区域性优质教育发展联合体。

据了解,教育圈成员单位涵盖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除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等与华师大“血缘亲近”的学校,还有长风第二幼儿园、怒江中学、金沙江路小学等没有“血缘关系”的学校。普陀区教育局强调,教育圈的功能重在“溢出”和“转化”,聚焦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致力于将周边学校打造成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溢出转化的实验基地。

另外,高校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也不再是高等师范院校专美于前。华东理工大学“试水”基础教育起步较早,与其附中、附小联系紧密,2014年在徐汇区政府牵头下“华理学区”揭牌。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志愿者每年为附中、附小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并邀请学生参观大学校园,设立附中附小奖教金等。另据统计,自2009年起每年约有30名附中学生参与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弟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起直通车。

在当前学区化、集团化浪潮中,高校凭借高等教育的视野培养孩子终身素养的同时,利用学科优势助力中小学特色化发展,高校参与基础教育正成为联合办学的新视角。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2016年3月28日记者:金寒草)

 

2. [东方网]八国留学生进申城校园当起“洋老师”

(去年10月起,来自8个国家的留学生进入中小学课堂给孩子们授课)

世界各国的国旗由哪些元素组成?如何欣赏跨越千年的艺术品?今天上午,在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课堂里,一堂堂有趣的“兴趣课”正在热烈进行,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学生有着不同皮肤的“洋老师”们。

“洋老师”们来自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蒙古、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俄罗斯、孟加拉等8个国家。为了把课程讲好,“洋老师”们提前做足了准备。除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收集丰富的国家知识图片,他们还准备了漂亮的服饰,并通过清晰的板书以及生动的授课风格给附校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授课,“洋老师”和孩子们还成为了好朋友。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伊利亚斯在授课后,将自己心爱的“卡尔帕克”高冠帽,即吉尔吉斯斯坦男性的传统头饰赠予了自己的学生,成为孩子爱不释手的珍贵礼物。

去年10月,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校园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肤色各异却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孩子们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是东华大学在读留学生,也是东华附校“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的首批授课老师。

谈及参加该项目的目的,苏丹留学生大吴和索菲亚兄妹表示:“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支持和东华大学老师们的培养,参加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什么,也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东华大学与附校联动的“老外带你看世界”项目旨在加强留学生与申城校园的互动。据悉,东华大学是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年留学生规模达到4700多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1000余人。

(来源:东方网2016年3月24日 记者:刘轶琳)

 

3.[上海热线]老外带你看世界 东华留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

3月23日,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迎来了一批金发碧眼的“老师”,他们肤色各异却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孩子们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原来,他们就是东华大学在读留学生,正在为小学六年级同学上课。

“洋老师”们来自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蒙古、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俄罗斯、孟加拉等8个国家。谈及参加该项目的目的,苏丹留学生大吴和索菲亚兄妹表示:“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支持和东华大学老师们的培养,参加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什么,也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为了把课程讲好,“洋老师”们提前做足了准备。除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收集丰富的国家知识图片,他们还准备了漂亮的服饰,并通过清晰的板书以及生动的授课风格给附校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伊利亚斯在授课后,将自己心爱的“卡尔帕克”高冠帽(吉尔吉斯斯坦男性的传统头饰)赠予学生,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珍贵礼物。学生们表示,“洋老师”在授课中各具特色,特别是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分享自己家乡的宣传视频,让学生们跟着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领略各国风采,使课堂一下子变得灵动起来。

据悉,东华大学是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年留学生规模达到4700多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1000余人。

(来源:上海热线2016年3月24日 记者:马逢珏)

 

4.[新民网]东华大学留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首批“洋老师”授课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来了特殊的“老师”)

日前,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东华附校”)校园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肤色各异却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向孩子们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是东华大学在读留学生,也是东华附校“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的首批授课老师。

“洋老师”们来自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蒙古、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俄罗斯、孟加拉等8个国家。为了把课程讲好,“洋老师”们提前做足了准备。除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收集丰富的国家知识图片,他们还准备了漂亮的服饰,并通过清晰的板书以及生动的授课风格给附校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悉,东华大学是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年留学生规模达到4700多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1000余人。

(来源:新民网2016年3月29日 记者:李若楠)

 

5.[长宁时报]东华附校“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开展

近日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这些来自也门、蒙古等国家的东华大学在读留学生作为东华附校“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的授课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来自吉布提的留学生向孩子们介绍非洲的风土人情)

(来源:长宁时报2016年3月29日 记者:顾海蕾)

 

6.[东方教育时报]东华“老外”带上海学生看世界

日前,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园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肤色各异却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向孩子们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是东华大学在读留学生,也是东华附校“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的首批授课老师。

“洋老师”们来自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蒙古、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俄罗斯、孟加拉等八个国家。谈及参加该项目的目的,苏丹留学生大吴和索菲亚兄妹表示,他们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支持和东华大学老师们的培养,参加这个项目让他们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什么,也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为了把课程讲好,“洋老师”们提前做足了准备。除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收集丰富的各国知识图片,他们还准备了漂亮的各国服饰,并通过清晰的板书以及生动的授课风格给附校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伊利亚斯在授课后,将自己心爱的“卡尔帕克”高冠帽赠予学生,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珍贵礼物。

东华大学附校校长付炳建说:“一般的外教都来自欧美和澳洲,但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民族,因此,通过东华大学留学生的资源,让学生们从小就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更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据悉,东华大学是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年留学生规模达到4700多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1000余人。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6年3月29日 记者:荀澄敏)

 

7、[上海电视台长宁新闻]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东华大学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高校,为了延续东华大学的办学宗旨,该校在2012年12月与松江区签署了合作办学的项目,建立了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而东华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后,秉承东华大学“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紧扣东华元素,延伸特色办学,也使得高校优秀教学资源发生了辐射作用。

在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六年级的一间教室里,一位老师正在给同学上课,这位老师是来自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他自己家乡的故事,而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让学生们倍感惊喜。学生:“学到了很多其他国家的知识”。

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东华大学是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目前有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4700人在校学习,而为了充分利用东华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2015年东华附校与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共同启动了“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每学期都会邀请八位留学生老师走进东华附校的课堂,为同学们讲述课堂外的故事。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瞿斌:东华有这么多国家的留学生资源,所以我们想为附校服务,是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达到“老外带你看世界,不出国门看世界”这样的目的。

东华附校除了启动教育实践项目之外,还因地制宜地紧扣东华元素,与东华大学体育部合作共建,组织了东华附校足球兴趣班,并且整合和发挥东华大学的教师资源开设了“经纬讲坛”等形式多样的办学特色项目,而这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付炳建:办教育就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他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选择。

据了解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设计理念先进,充分体现了科学、人文、现代、生态和艺术,分设小学部30个班,初中部40个班,目前总共有1700余名学生。

(来源:上海电视台长宁新闻2016年3月28日 记者:田玲 丁文)

 

8、 [澎湃新闻]上海名校访谈⑯|东华附校用3年让生源回流,校服被赞最美

在松江大学城文化板块中,泰晤士品质社区旁,毗邻最美书店钟书阁,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简称“东华附校”)。

学校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和东华大学联合设立,2013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虽然起点高,然而刚刚成立之初,招生可以称得上“惨淡”,校长付炳建坦言:“首届六年级学生最初报到的人数是223人,结果到开学只来了164人,其中还包括统筹进来的学生,流失了80人。”

然而,仅仅三年时间,不但本地生源纷纷回流,周边学区房的价格也一路攀升,作为松江区“精致化课堂教学教育集团”中的一员,东华附校成为了大学如何办出优质附校的新样板,也成了松江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新典型。

“提升学校,首先要提升它的文化精神;提升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提升学生,首先要提升他的人生目标。”三年来,付炳建充分向东华大学借智借力,开展各类特色课程,无论是“最美校服”还是“老外开讲”,让东华附校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学校的设计规模为学生3000人、70个班,教职工261人,目标是建设成“高品质、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生校服)

【对话付炳建】

“最美校服也是最安全校服”

澎湃新闻:据说东华附校的校服被称为“最美校服”,真的有底气能称“最美”么?

付炳建:我可以自信地说,不仅“最美”,而且“最安全”。东华大学在纺织、服装、材料等方面具有优势,东华附校是东华大学建立的第一所附属实验学校,所以各方都非常重视,把东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倾囊而出。

《春秋左传正义》说:“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称之夏。”华夏民族是从服装礼仪开始进入人类文明社会的,以服装礼仪为核心的经纬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校服作为一种服饰,还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我们做过一项调查,67%的学生不满意本学校的校服,79%的学校穿着运动式校服,89%的男女生校服没有明显区别,53%的学生能接受300元以上的校服,56%的学生最在意校服的款式,37%的学生喜欢蓝色系校服,19%的学生喜欢黑色系校服,14%的学生喜欢白色系校服,11%的学生喜欢红色系校服,最不受欢迎的是黄色系校服,47%的学生最在意面料的透气性。

为此,我们请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设计高品质的校服,设计师比对了全球的各类校服,最终确定了东华附校“英伦风、海派情”的校服风格,

我们还面向广大师生家长征询校服改进意见,以人文红为主色调,融入社区的英伦风格;以科学蓝为主色调,动中有静,静则生慧。

校服安全也受到家长的关注,我们严格实施“双送检”制度,质量完全保障。学生校服属代办项目,须经教育局备案,且家长必须自愿。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学生校服)

东华大学留学生给中学生做外教

澎湃新闻:听说学校把东华大学留学生的资源也利用起来,通过“老外开讲”的形式,让老外带中小学生看世界,这样效果如何?

付炳建: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游遍世界。

让中小学生出国交流,一是成本高,二是普及性不强,所以2015年东华附校与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合作启动“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东华大学目前全年留学生规模达到4700多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1000余人。

首批参与该项目的“老外”来自吉布提、吉尔吉斯斯坦、蒙古、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俄罗斯、孟加拉国等八个国家,他们同时也是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目前正在中国接受汉语言学习以及相关专业的进修深造。每学期有8位留学生“洋老师”走进东华附校的课堂,向学生讲述自己国家的文化与风土人情。

留学生们非常热情,不仅精心准备了讲述自己国家文化、风情的VCR和PPT,还经常穿戴自己国家的服装“现身说法”,或准备一些自己国家的特色礼物,比如蒙古的钱币等作为奖品,还有一些非洲留学生特别能歌善舞,与学生唱歌跳舞,气氛非常high。

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伊利亚斯在授课后,将自己心爱的“卡尔帕克”高冠帽(吉尔吉斯斯坦男性的传统头饰)赠予学生,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珍贵礼物。

留学生们也都非常希望能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因此报名志愿者非常热烈,学校会对他们进行了筛选和面试,确保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入选,同时授课内容也要丰富。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东华附校六七年级全面铺开,每周每班都会迎来一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洋老师”,上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一个学期每名学生将和8位“洋老师”亲密接触,今后该项目还将考虑扩展到整个小学阶段。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前排左三)在付炳建校长陪同下视察东华附校)

读传统国学精粹,读科学文化精华

澎湃新闻:东华附校是书香校园“种子学校”,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引导学生的阅读需要什么新的方式 ?

付炳建:对800位科学家跟踪30年结果发现,80%不是智力发达,而是习惯良好,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提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实条件,95%的学生都能够高水平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学习后进生形成原因——不良习惯造成“知识缺陷的积累”,必要的学习是科学的,过度的训练是有害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就是良好惯的其中一方面。

康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

在东华附校打造的“经纬阅读”,已成为学校师生阅读活动的基本平台。经度上,即纵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古为今用,读传统国学精粹;纬度上,即横向借鉴世界科学文化精华——洋为中用,读科学文化精华。学校倡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取精华去糟粕,“为科教兴国而读书”。

(来源:澎湃新闻2016年5月6日 记者:韩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