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目前在岗13人均为党员,专业背景集中在新闻、营销、中文、历史、影视制作、行政管理等领域,平均年龄35岁。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宣传支部结合三型机关建设,通过创新机制,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师生需求及社会关切。
优化学习制度,创建学习型支部
宣传支部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视野、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风气、创新学习形式、完善学习制度,通过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党员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提升党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力争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支部与“上海优秀基层党组织”结对,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学党性;与“宣传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交流,向优秀宣传工作者学业务;与“教学科研一线基层党支部”共建,密切与学院部处的联系,向优秀师生代表学精神,多途径、立体化提升党性修养与业务能力。同时,在分管领导的支持下,支部从促进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克服人手紧张等困难调配党员赴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及全国特色院校参加教育部干部培训、上海市教卫党委业务培训、中国高校校报学会文化交流,推荐青年党员赴教育部思政司、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挂职,已有2位同志入选上海市阳光计划,3位同志攻读博士学位,4位同志晋升高级职称,获上海学校德育研究及以上课题立项10余项。
改进工作作风,创建服务型支部
宣传支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支部建立健全“党员对口联系制度”,不仅为每个学院、部处落实有一名党员对口联系,及时、主动、深入地提供日常宣传服务,更会结合中心工作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研讨策划宣传方案提供重点宣传服务。
在党委的领导下,支部在内外宣工作中注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一线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会、专访会及媒体沟通会,挖掘典型人物、讲好东华故事,“名教授布置‘好作业’”“超坚强,因为和同学‘血脉’相连”等报道获全国校报好新闻奖,“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纤维研发”等专题报道刊发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头版,连续六年有师生典型入选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在文明文化工作中,注重搭建重点平台培育特色项目,弘扬东华文明文化成果。在建的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品牌文化培育项目等正逐步发挥成效,选送的“国旗班”“绿手印”“博导班主任”“时尚东华”等成果获全国或上海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创建项目等奖项;在危机应对工作中,注重引导主体单位“快报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妥善协调与媒体的联络沟通,尽力化解危机事件的影响。
提升业务能力,创建创新型支部
宣传支部以能力建设为根本,坚持与时俱进,以“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努力开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在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支部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统筹兼顾能力,在部门内部、学院部门,甚至校内外单位之间构建“强强联手、系统协作”的良好格局:在上海市、东华大学庆祝教师节大会等重大主题活动中,会同人事处、工会、国交中心、团委、艺教中心等部门及校外专业媒体力量群策群力,推荐有东华特色的典型人物或精品节目,运用生动的表现手法讲述东华故事,传播东华精神;在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钱宝钧》的创作过程中,积极申报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的统筹下,联合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单位的专业力量,会同钱老家属、材料学院总支、服装学院总支、档案馆、团委等稳步推进话剧的剧本创作与排演工作;在新媒体宣传平台的建设注重集中专业力量整合校内外资源,校方微博建设四年来,已发布信息近3000条,拥有粉丝近5万,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批微博联盟成员。校方微信服务号开通一年来,已拥有粉丝近万名,多篇报道被教育部、市府新闻办等官微采用。
支部建设成效:人尽其才 协作共进
宣传支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营造“人尽其才 协作共进”的文化氛围。
支部建设“成长工作坊”,为成员特别是年轻同志搭建发展平台。成长工作坊针对支部成员成长中的具体问题,结合每位同志的性格特点、才能技艺和发展规划,通过“坚定信念、精湛技能、分享感悟、陶冶性情、健康身心、成果展示”七个模块的系统训练,着力实现人尽其才,个人与部门的共同发展、工作与生活的相得益彰。支部同时积极建设“协作共进”的组织文化,党员们总是一起面对每次重大而繁忙的工作:为赶节点持续加班熬夜修改文稿;为工作一次次推迟检查治疗时间;为圆满完成任务顾不上需要照顾的老人孩子……。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党员们各展所长、默默奉献、相互补台、系统协作,赢得了众多领导肯定、师生信任和记者赞誉,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部先后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上海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文明家庭、东华大学三八红旗先进集体、东华大学三八红旗手”等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