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之,男,籍贯浙江上虞,1927年11月生,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东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带头人,东华大学磨削研究所所长。人生格言:事能知足心常乐,人若无求品自高。
1.身先士卒,按优秀党员高标准严要求
周勤之院士虽然85岁了,3年前因患有股骨头坏死,做了置换手术,手术后卧床数月,作为一名资深院士,他深感国家对他的需要,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以惊人毅力一边坚持康复锻炼,一边还关心着机械学科的发展,为机械学院和学科发展献计献策,并提供了高起点的发展思路。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有事及时向组织汇报。他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的主题讨论会,并优先带头发言,为国家、上海和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他每次的发言是从自己亲身实践和深入观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不高调,却寓意精深,彰显着对党和国家的赤诚和对人民的爱心,使党员深受教育和启迪。接触过周院士后,党员普遍感觉到,院士并不是高深莫测,其实他离我们并不远,而且深入到我们每一位党员中间,他作为我们党员的楷模,在时刻以优秀党员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为培养年轻人,甘愿做铺路石
周勤之院士对青年教师爱护有加,在他看来,为了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培养年轻人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对于科研工作,他要求大家打好基础,没有底子是不行的,他常常对大家说“对科研项目,做最难的,别人做不了的,这对学校、对国家才有意义。”所以,他非常关注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他知识非常渊博,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经验丰富,对技术问题吃得很透。但他还以博大的胸怀和高尚风格对待周围的同事,善于倾听别人的声音,还用行动激励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勇挑大梁的担任技术骨干,还培养了年轻教师在机械学院领导班子中担任主管科研工作的职务。和院士和一起工作的同事认为,在周勤之院士领衔的项目组工作,犹如生长着树苗沐浴着春风般的温暖。
他还支持帮助学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去国外知名大学留学,亲自把握年轻教师和博士生的出国的具体研究方向,为年轻教师和博士生的出国留学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年轻教师国外留学期间,他通过亲自打国际长途和英文邮件的形式,经常针对具体课题做针对性技术指导。他还多次关心留学教师的国外生活情况,用自己的国外留学经验和感受指导帮助留学教师如何在异地和外国学者友好相处,学到有用的知识后报效祖国。他用企业院士工作站所给自己的工资酬金,主动汇款1400英镑,作为支助出国的青年教师参加英国国际精密工程技术培训的费用。后来,这位教师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在磨削所内部给师生举办了几次学术讲座,又开展了新的课题研究。
3.不图名利,支持公益事业
周勤之院士不但知识非常渊博,为人谦和,他还不图名利,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资深院士的崇高品德。他自己并不富裕,生活简朴,购房的贷款至今还没有还清,但他时时想着别人,把企业院士工作站每年发给他的酬金全部捐献出来,支助培养青年教师和公益事业。2011年2月20日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名大学生得了白血病,家境贫困,他让助手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10000元定向捐款,并嘱咐不要留名,当时市慈善基金会要求一定要留名,最后以“东华大学院士”的名义捐款;2011年4月,他又让助手开车带他到浦东新区的一家养老院,把20000元捐给的一名孤老,这是解放前他法语老师的女儿——终生未婚的孤老,帮助度过难关;2011年10月汇款1400英镑(折合14000元人民币),作为支助出国的青年教师参加英国国际精密工程技术培训的费用。2012年2月又把2011年度的院士酬金38000元交给助手,作为磨削所外聘专家薪酬的补充。
从周勤之院士早年出国考察,国家补助给他180英镑(六个月的生活补助)舍不得购买瑞士表给家属,而舍得购买二个CBN砂轮回国,用于国家的精密加工研究,到今天的社会捐款,他的那种无私的奉献,还在不断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