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班主任的育人事业——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师德标兵”王依民

发布者:莎日娜发布时间:2015-11-09

 

教授、博导主动提出并亲自担任新生班级的班主任,这个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主角就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王依民教授。

论学术职务,他是亚洲高分子联盟副主席、国务院第五、六届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东华大学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加工”负责人; 论科研成果,他分别于2004年2009年两次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994年即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论教学业绩,他讲授的“高技术纤维”于2007年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这一长串的工作足以证明一位教授的忙碌和成就,王老师为何还要主动请缨去担任新生班级的班主任呢?故事的缘起是两个学生因为迷恋网络和恋爱受挫而无法按时毕业的个案引起了王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反思。但博导班主任行动背后所折射的恰是一名党员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尽责和尽力。

当学生采访他时,他首先不是谈自己,而是深情回忆起他读书时给予他教育和影响的几位老师,并总结道:我们这些老教授们,真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真把教育事业当作一个神圣的事业来做。如果不是这样,教育永远也搞不好。

一、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培养

王老师从2008年起开始担任新生班主任,他的愿望是通过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虽然报告、谈话是主要工作形式,但付出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则是王老师作为新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由于本科生白天课程多,他经常下班后找学生谈心沟通。所以晚上十点回市区的班车上经常有王老师清瘦的身影,但第二天又会见他精神抖擞地乘上七点的早班车来松江校区了。有几次身体感冒发烧,课题组老师劝他说:“算了,改期吧”。他认为师信如此,坚持抱病如约和学生开座谈会。有学生形象地说:“没想到我们心目中的材料学院学术专家离我们这么近,王老师言传身教很给力!”

除了担任新生班主任,王老师作为一名博导,他还有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有的学生家住农村生活困难,他总是十分关心,尽力提供帮助,有些社会服务的小项目,他有意识让学生独立完成,既直接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给学生贴补生活费用。有个研究生得了眼疾,到松江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要住院一周,该同学来自农村,碰到这样的事,都急得哭了,他热心安慰,还亲自陪她到市区自己妹妹工作的医院复诊,结果花了一小时就治愈病患,解除了学生和家长的沉重负担。

二、把教育当成神圣的事业来做

王老师在学院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援引了一句话:学校有三个责任,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扩展知识,或者说转移知识、第三就是保留和储存知识。而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其实是第一条,也就是传授知识,学校要以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

如果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王老师做到了,因为他给予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关爱和指导。但说起王老师,材料学院的师生对他的第一印象不仅是他的慈祥,更是他的严谨和严格。王依民在指导学生课题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他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总是逐字逐句,从立意到格式,甚至标点符号,都要规范纠正,有的学生说他是“火眼金睛”。针对近年来学生的研究工作量有所减小,论文质量有所下降,作为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十分担忧,几次找院党政领导建议,提出改进设想。2011年春节,他放弃休息,把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的50%,共60多本认真审阅,列出共性的倾向问题,在学院教学会议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报告,为整个学院研究生毕业课题的质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对待学术的不同观点,王老师总是十分谨慎。有一次对一个博士生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嫌疑,几个老师在讨论中有不同观点,他连夜查了几十篇国内外文献,反复比较,做出客观的结论。他认为客观公正评论学生的论文是树立优良学习风气的基石。

作为一名工学教授,王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只要有机会,王老师就带着学生到工厂去,下车间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研究探讨。遇到问题时,他总是先让学生想象怎样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回答对了,他就给予夸奖鼓励,学生回答的不对,他就会耐心的讲解,学生由此受益匪浅。他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在他的培养下,三年内9位学生获得“挑战杯”和“科创杯”一、二、三等奖,他本人也因而获得2009年度第11届“科创杯”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总是言传身教。在高强高模聚乙烯技术服务的工厂里,一进车间他总是身穿工作服,从控制室,调配、纺丝车间,拉伸、萃取车间,到测试中心,他带领着学生和工人师傅一起操作,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每到一个工厂,学生都可以学到很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知识,激发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学会专业技能,认识到把课题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