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入企实践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深入车间一年破解28项企业痛点

发布时间:2025-08-16发布部门:宣传部

64名硕士一年级学生扎根不同企业一线实践,仅仅一年时间,就提交67项技术改进提案,其中28项进入企业应用评估,5项核心技术正联合申报专利。这是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为破解“工科人才培养理科化”难题,推行“100%入企实践、100%项目制培养”一年,交出的成绩单。

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一生一案”让学生深入实践解决真问题、锤炼真本领,才可能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双导师护航,让学生在生产线“开花结果”

传统工科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听课,课题也往往是在学校实验室完成,面对的总是实验环境和理想化的参数设定。但是,“实验室中参数可调的理想环境往往与企业生产线的复杂工况脱节。实验室成功不等于产线可行,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总有企业抱怨,招来的研究生不好用。”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去年开始,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闭环机制,研究生自入学起便全员嵌入企业核心研发链条,直面产业最棘手的痛点。与此同时,学院采用“学校专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双轨指导体系,让“校内筑根基、校外传秘籍”的协同培养贯穿始终。

“走上生产线,才发现实际生产中有那么多实验室里不可能预见的变量,设备、原材料、工艺等,随时都会成为改变结果的变量,这些都倒逼我重构知识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徐鹏举同学在黄山加佳荧光材料有限公司学习时,才发现他在学校学到的先进材料知识,要在企业用起来并不简单。他在导师带领下,攻关高分子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空心微球合成工艺。通过优化反应釜设计参数,成功实现从小试到中试放大,并参与2项专利研发和自主申请合成专利。

双导师的协同效应则体现在学生的培养中。校内专业导师悉心帮助学生筑牢理论根基,引导学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校外导师则用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密钥”让学生少走弯路。

在智能制造领域,孙超同学在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参与“精密数控磨床”的闭式缝隙节流静压导轨参数优化。导师徐洋教授每周准时与他视频连线,一边带他研读前沿领域的论文,一边和他研讨静压导轨CFD模型,并同步开放学校仿真软件资源;而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房小艳则带领他深入装配车间,手把手示范精密导轨的微米级调整工艺……今年,孙超针对生产过程提交的4份关键技术报告被企业直接采纳。

从实验室“理论派”蜕变成产业急需的“实战派”

一年的企业淬炼,让学生们在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完成了“三级跳”。

传统工科教育下的“理论派”,往往习惯于在标准化实验环境中套用公式推结论,擅长在论文中构建完美技术模型,但是对如何平衡成本与性能、解决工艺落地等细节缺乏经验;更因长期脱离产业实际,对技术创新的方向判断可能与企业需求脱节。但是经过在企业里接受一年的校企联培,这些学生如今已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派”蜕变成产业急需的“实战派”。

机械工程专业的赵宇杰同学在上海果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无刷电机“较劲”时,深刻体会到这种蜕变。课本里的电机模型干干净净,可生产线里的负载突变、PCB布线干扰全是“拦路虎”,他蹲在产线旁反复测试,终于攻克零速启动振荡和负载突变卡顿难题,让开椰机的成功率从60%跃升至80%。如今,他设计的驱动模块已被纳入企业年度技改计划。

赵宇杰的同学刘毅在砂轮架B轴优化项目中学习到:“最珍贵的不是学会调参数,而是摸到‘理论和现实接轨’的门道。”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高阳在上海天霖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研磨切割废水回用项目时,悟透了“技术要贴着产业需求跑”的道理。他参与设计的研磨切割废水回用项目,既保证处理效率,又精准控制成本,成功入选国家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相关应用指南。

学生深入企业的校企合作,也让学校的工科教材得到了升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新建了10门核心课程,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引领。

企业的反馈更具说服力:“他们展现的系统思维和工程化能力,正是行业最渴求的素质。”随着首期学生带着专利成果与产业思维回归校园,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以“入企铸剑”的硬核模式,为国家战略新兴行业锻造“来之能战”的工程尖兵。正如徐同学在实践总结中所写:“这场深入产业腹地的淬炼,让我看清未来的方向——把绿色化学理念烙进每个研发细节。”(来源:文汇报 作者:储舒婷/孟仑 时间:2025-08-16)

编辑:王宇
信息员:王宇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