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运动106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用实践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堪当大任。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上海青年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勇担使命、勇立潮头,传承弘扬五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力量。
使命与创新紧密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擎朗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通对此深有共鸣:“我们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28岁,正是这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攻克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场景适配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他提到,此次他们受邀在“模速空间”展示的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正是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聚焦场景需求进行技术攻关的阶段性成果,“未来我们还要推动服务机器人技术与更多实体场景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产业化进程”。
“总书记的殷殷寄语让我倍感振奋,面对集成电路国产替代的时代命题,我们青年更要当先锋。”华润微电子集成电路事业群IC设计高级工程师牛汉表示,他们既要在技术上啃硬骨头,也要在产业协同中架桥梁,把论文写在每一颗芯片里,用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打破技术壁垒,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电子生态,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高高飘扬。
在推进创新创业过程中,青年始终是最有生气的力量。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问题官胡雨辰出生于1992年,回忆起创业初期与3位伙伴在车库奋斗的经历,他感慨道:“创新研发的过程就是面对未知的过程,我们始终相信,技术革新需要敢为人先的锐气。”如今企业已发展成为领先的柔性生产、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胡雨辰将目光投向未来:“将在研发工作中,继续推动柔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制造业创新建设贡献新动力。”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顾捷说,上海具备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的优质土壤,无论是技术积累、人才集聚,还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积极的政策环境,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当前全球具身智能赛道竞争日趋激烈。未来我们将继续潜心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该领域的领跑。”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晨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工程师郝龙深知,青年使命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我们要在绿色低碳、智能装备等国家战略赛道上争当排头兵,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青年学子既是技术的学习者,更是创新的践行者。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姜龙翔说:“未来,我们将以总书记嘱托为指引,既夯实算法与系统设计的‘硬实力’,又锤炼服务国家需求的‘软情怀’,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科技青年。”
用青春炬火照亮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正以科技报国之志书写时代答卷。
“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总书记的嘱托正是我们十年如一日扎根传感器底层创新的精神坐标。”迪勤科技创始人刘思坦表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人工智能新赛道,在传感器创新配方、核心算法研发、多模态感知融合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用科技创新的青春炬火照亮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了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广阔前景,也道出年轻一代立足本职、报国为民的重要路径。”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微”肠外科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周德华表示,他们将继续立足手术一线,在数字医疗、精准手术、术后加速康复等领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临床实践,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贡献外科力量。
许多年轻科技工作者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品格,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们正集中力量攻克极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等关键核心技术。该所材器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周易说:“我们既要像前辈那样十几年如一日打磨技术,也要主动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合作,共同解决红外探测中的难题,为国家打造自主可控的‘红外慧眼’,让科技报国的理想落地生根。”
上海万位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王长军表示,他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的嘱托,并转化为行动,通过北斗数字化服务全球的实践和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人工智能和专精特新人才,团结大家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以实际行动跑好科技强国接力棒。
“我们希望用硬核技术打造有温度的生产力工具,在科技强国的答卷上,写下属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答案。”合合信息扫描全能王事业部负责人曹超阳表示,面对用户日益精细化的需求,他们持续将AI与智能文档处理技术深度融合,让每次产品迭代更好地回应大众的需求。
作为一名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上海大学骨类器官研究中心主任白龙愈发体会到,在产业链博弈愈发激烈态势中,自主创新之于民族复兴的分量。“近年来,国家的科研环境让我倍感自豪,也激励我肩负使命,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健康中国贡献个人力量。”
卓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体育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王少白介绍,他们新推出了国内首个体育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多个应用场景落地。他说:“相信背靠国内的创新生态和丰富场景,我们完全可以靠原创技术占据全球领先位置。”
上海电信数字生活部副总经理朱裔梁说,近年来,他们致力于用智能终端、具身机器人、公用电话亭等载体和触点,发挥运营商弹性网络和公共算力优势,力求实现人工智能的使用普惠化、价格平民化。“作为青年电信工作者,我们要更加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接续奋斗,让更多用户享受数智新生活。”
当好双向奔赴桥梁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要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截至去年底,上海市人工智能规上企业383家,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人才规模近30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作为图像处理领域的一线工程师,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的林子隽深切感受到上海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如潮涌般迅猛。上海的政策支持、科研投入以及人才汇聚,都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未来,我期待能为具身智能在上海的落地生根贡献更多力量,见证它在更多场景中绽放光彩。”
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凯正带领团队努力用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公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激励我们在‘教育+人工智能’领域持续突破。”张凯说,青年科研工作者既要勇攀技术高峰,更要守护教育温度,他们在研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时,创新采用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让人工智能不仅能分析错题,更能感知学习者的情感态度。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委书记、骨科副主任医师郁诗阳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医务青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大局,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立足临床实际需求,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生命科学的深水区书写属于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西岸集团团委书记邓鉴表示,大家会牢记嘱托,永葆年轻的心,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当好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纽带,服务青年所需,服务城市所向,服务创新所趋,让每一份青春力量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上海共青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信任和厚爱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团市委书记上官剑表示,团市委将持续引领青年常怀爱国之心、践行报国之志,并全力服务青年增进强国之能。“我们要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广大青年抢抓历史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在基础理论攻关、核心技术突破、深化技术运用等关键领域争当突击队和生力军,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挺膺担当。”(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雪妍 日期: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