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一个上海近郊市镇的完整生命史

发布时间:2024-06-30发布部门:宣传部

作为清代康乾年间上海城西首屈一指的棉布业巨镇与开埠后得租界扩张之先机的华洋交界区,法华地区的城市化无疑具有典型的文明演进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

江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都投射着市镇的影子。 视觉中国供图

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及其周围地区,在东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获得大规模开发,农田水利相继兴修,荒地不断开垦。到唐代,这里已经成为“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的富庶之区。南宋时,一年两熟制普遍推行,使得稻麦产量大增,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江南”因此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这一地区的开发日臻成熟。

明代中叶以降,江南的丝织、棉纺织等手工业和商品贸易大幅增长。棉花经济和蚕桑经济刺激了农村生产的家庭化,支持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从以粮食作物为主,变为以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栽培为主,GDP一度几乎占到了1/5,出口占到了37%,全国1/4的财税从这里出,出现了学界反复讨论的“江南经济奇迹”,这一转变被著名学者李伯重概括为“早期工业化”。

伴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一种不同于乡村和传统政治性城邑的聚落形态——市镇,在这片地域广泛生长起来。中外学术界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开始关注江南市镇。至八九十年代,“江南市镇”一度成为经济史界和江南史界热门的研究领域,积淀深厚:经济层面,讨论了市镇的缘起与功能、行业类型、商品经济状况、市场范围与性质等,不仅有整体性的论述,亦有个案式的考察;社会层面,分析了市镇的结构、人口构成与规模、庙宇信仰、社会组织和国家对市镇的管理制度等。

《从城西首镇到华洋之界:上海法华地区城市化进程研究》胡端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近年来,虽然关于江南市镇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仍能不时地看到一些颇有新见和突破的论著。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馆员胡端的专著《从城西首镇到华洋之界:上海法华地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以下简称《从城西首镇到华洋之界》)便是其中一种。该书以上海法华地区(以法华镇为中心,兼及四周的徐家汇、曹家渡和静安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一区域内市镇的发育、发展以及从传统转向近代的城市化历程。

无论是依循学术史的内在理路,抑或出于现实意义的借鉴需要,“城市化”问题向来是江南市镇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市镇这一聚落形态,应归属农村还是城市?市镇是否可以被看作农村城市化的过渡阶段?这些问题在中外学界有过广泛的分析与讨论。该书作者援用“原生型城市化”“近郊城市化”“后发外生型城市化”等概念,力图用详尽细密的实证,揭示法华镇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历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前,法华镇在“原生型城市化”道路上顺利地发展着。得益于苏州和松江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地处上海县城西侧的法华镇借助“附邑独近”的地理区位、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成为江南地区棉布业产销中心,商业机能是其城市化的主要标准。1842年上海开埠之后,现代都市的扩张阻断了法华镇“原生型城市化”的道路,租界新都市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法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样态,四周的徐家汇、曹家渡和静安寺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法华老镇失去优势,负担沉重,步履蹒跚。

本文借该书出版之际,尝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提出继续推进江南市镇研究的可能性视角。

第一,长时段的市镇个案研究。

江南市镇有着漫长的生长史,许多晚明以降乃至今天耳熟能详的大市镇,在唐宋时期即已发育,如乌墩镇、青镇(二者后合称乌镇)、南浔镇、双林镇、长安镇、同里镇、平望镇、枫桥镇等。在传统时代近千年的发展史中,个体市镇的兴衰起伏与路径分化始终在进行。兴衰自不必多说。一些市镇还在政治因素的干预下,一度升格成为县治,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之外,增加了行政中心的属性,著名者有青龙镇(青浦县)、朱泾镇(金山县)、魏塘镇(嘉善县)、当湖镇(平湖县)、凤鸣市(桐乡县)、震泽镇(震泽县)等。鸦片战争之后,在近代化工商业和战乱的多重影响下,传统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市镇也随之面貌大变。

从唐宋至近代,江南市镇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了近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同的时代条件、不同的区域环境,造就了市镇以及其附近地域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现有学术成果中,对市镇的断代研究占据主流,这与学者们各自的学术背景有很大关系。虽然断代研究有利于深入探究短时段内市镇的状态,但毕竟无法呈现近千年的市镇演变史,也无法在更宏观的层面将江南一隅之地的市镇生长与漫长、多变的时代进程结合起来。若以长时段为轴进行研究,在不牺牲研究深入性的前提下,选择市镇个案入手应是最佳的方案。

《从城西首镇到华洋之界》一书打破了古代与近代的时段区隔,研究起点上溯至法华镇“成镇”之前的早期乡村聚落史,终点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完整且深入地展现了法华镇从宋明时代孕育、清康乾年间成市成镇、清嘉庆时鼎盛,到近代上海开埠、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其中对一些重要发展节点进行了分析与检讨,在准确梳理法华镇历史的同时,也呼应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比如:市镇起源中“水”和“寺”的因素、市镇鼎盛期的经济结构与社会权力结构、近代战乱的影响和上海租界扩张的冲击。这一长时段的研究,不仅动态地描绘了法华镇的历史全貌,而且使得法华镇所在的明清上海县城西侧区域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也被勾勒出来。

第二,横向地域化的市镇研究。

江南市镇生长于广大的乡村地域,以小农家庭的手工业生产为基础而孕育。在施坚雅有关市场层级的理论中,以市镇为代表的基层市场,能够满足农民家庭所有正常贸易需求,是家庭自产不自用的物品的出售地,也是家庭需用但不自产物品的购买地,所以,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层级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关于江南市镇与周围乡村的关系,学界的实证研究多以“乡脚”模式来分析。其造成一种印象:市镇的乡脚区域,是一种经济附属的存在,且这种关系一直不变。《从城西首镇到华洋之界》一书却给出了二者之间不一样的关系模式。

传统时代,徐家汇、曹家渡等乡村聚落是法华镇的乡脚,但上海开埠后,形势发生了转变。在越界筑路、越界租地、教育导入和宗教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的元素迅速进入徐家汇和曹家渡等地,大举改变了这些地域的景观面貌。其经济结构、商业流通和人员流动也不再依赖法华镇,转而向开埠的上海靠拢。法华老镇在这一时期丧失地缘优势,无论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是住宅建筑样式,仍然维持了传统、古朴的乡土风格。也就是说,在近代化的转型中,法华镇与乡脚之间的传统关系模式被完全打破。

事实上,这一关系的转变是法华镇及其周边乡脚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重要而独特的一面,其内容也在书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正因此,该书的副标题没有使用“法华镇”,而是用了“法华地区”。

这样一种研究视角,固然从历史事实中得来,同时也反映出市镇与所在地域之间有着更复杂的关系。市镇处于沟通城乡商品流通的中间地位,已是学界的共识。纵向层级性地审视市镇的功能及其与城乡的关系,是普遍化的研究模式。但在地域空间中,市镇不是孤零零地存在着,它们以网络化的结构散布在水网交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彼此之间一般只有十多里路的距离。相邻市镇之间除了经济关系(如市场层级),在文化、社会、政治甚至自然环境层面,还有怎样的关联甚至矛盾?市镇与传统所言的乡脚是否有更多“关系倒置”的情况?市镇的经济规模常常超过不远处的府县城邑,二者之间如何互动?大规模存在的市镇,在清末之前的行政体系中并不具有建制性,在城邑、市镇和村落共存的地域空间中,基层的行政管理在具体实践时如何处理它们三者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在地域化的研究中,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总而言之,该书是一部成功的江南市镇跨时空个案研究著作,在地域间的联动分析中,呈现了一个上海近郊市镇及其乡脚区域从传统到近代的完整生命史。无论是法华镇,还是千百个镶嵌生长于长江三角洲的市镇,它们与江南地域社会的千年历史进程已紧密融合,构成这片区域独特的发展生态。江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都投射着市镇的影子,因而以江南市镇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仍有纵深发展的空间。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杨茜 日期:2024-06-29

编辑:王宇
信息员:王宇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