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连续8年增长后,2024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度下降 “考研热”降温,折射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12-18发布部门:宣传部


考研降温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举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此次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较2023年减少了36万人,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上海的情况与全国类似,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去年起,上海考研人数已有所下降。今年,沪上高校报名考研人数及国内报名准备报考上海高校的考研人数也减少了。

“持续8年的考研热及今年的降温,说到底,都与毕业生就业相关。”沪上一所知名大学的就业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

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实际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从2016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逐渐增长,到2023年考研人数达474万人。如此考研,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如此众多的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使高学历大打折扣。记者了解到,许多成长型企业眼下更青睐拥有实际社会经验的本科毕业生。

此前,因为就业压力及较高的求职预期,许多本科毕业生谋求考研来“缓就业”,同时计划获取高学历后再在就业市场占据先机。然而,今年秋季,许多本科毕业生在经历就业市场的洗礼后,观念发生了变化。

东华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2024届毕业生肖露拿下学院秋招的第一签,进入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她是学生党员,曾是进博会志愿者、抗疫志愿者,又在多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获奖,就业条件优异。原本,肖露计划考研,但今年开学后的求职经历,让她改变了想法:网上发出的许多简历,均石沉大海。幸好,一家企业来校招聘,她有了与HR负责人直接交谈的机会,最终为这家企业所接纳。

“现在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而非学历高低。”肖露介绍,她身边很多同学改变了考研的初衷,有的同学则是做两手准备,一边报名考研,一边找工作。因为秋招集中了许多知名的企业,如果只顾考研而放弃找工作,一旦考研失利到了明年春天再找工作,那就比较被动。

就业?考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黄婉萍近日签约万华化学集团,她介绍,直接就业和考研是同学们两种不同的选择,自己则选择就业。因为,在大学期间,她没有局限于课堂,而是积累了两次化学化工的实习经验并顺利就业。黄婉萍认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能够快速成长起来。过几年再回校考研,应该是更佳的选择。”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图书馆内,不少学生在备战考研 图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曾剑涛告诉记者,关于就业还是考研,自己其实没有太多的考虑,顺其自然。他的专业课成绩不算好,基本确定没有机会保研。通过一些学长的建议和网上的信息,他又了解到就业市场上,互联网行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机会和薪资没有太大区别。他自学过一些开发技术,也获得过一些程序设计竞赛奖项,认为自己在找工作上可能会有一些优势。最终,依靠社会实践的优势,曾剑涛签约美团。曾剑涛认为,有的同学考研,是为了躲避所谓的“就业高峰”。事实证明,对于大学生来说,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一直是比较严峻的,需要自身加倍努力。

多种因素引发考研人数下降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还有一些具体原因。比如,为了吸引更多有潜力的学生,一些高校不断调整研究生的招生政策。比如增加免推生名额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名考研人数。同时,近年来,不少高校调整了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包括不再提供宿舍、补贴减少等。这使得考研的成本越来越高,但回报却不如从前,这导致一部分考生放弃了考研计划。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研究生学历的“挤水分”行动。2019年以来,教育部开展“学位挤水”行动,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年至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此外,加大了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考研后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华智分考专家张正认为,考研热“降温”,考研人数下降,其背后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一,就业目的导向。当下,受就业环境影响,部分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逐渐回归理性,与其2—3年后继续“内卷”,倒不如直接就业,积攒丰富的职场阅历。因此,在考研和还不错的岗位之间,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后者。其二,考公热持续发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考的招录人数是39561人,比2023年增长了2461人,扩招7%。考研流失的36万名考生中,有一部分选择了直接考公,实现从“校门”到“机关大门”的横向跨越。其三,当研究生不再成为“稀缺资源”,那么势必会引发更多年轻人的思考,“卷”学历,“卷”文凭,是否真的有价值。

张正表示,长远来看,考研热的降温是一件好事。对于个人而言,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是盲目内卷;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学术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工匠型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分流,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也有高校专家指出,应该看到,今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下降,仅是“局部降温”。当下,高校在校学生基数庞大,对于许多本科生来说,仍不会放弃考研。值得注意的是,沪上几所知名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每年研究生的毕业人数均大大超过本科生。

因此,即便有所“降温”,对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而言,较长时间内“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虽然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36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研竞争会降温。因此,考研学生们不能掉以轻心,仍需认真备考。(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3-12-18 作者:记者 张炯强)

编辑:王宇
信息员:王宇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