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乂凡 日期:2022-04-13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在高校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四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开始进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从正在进行的“四史”教学来看,增强“四史”课程教学实效可以着力于以下三重维度。
从历史维度出发以专题方式辨析历史虚无主义
“四史”既包括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也包含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四史”中既有融汇交叉,也有各自的主线,内容博大精深。“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整体的知识内容教学,难度极大,专题讲授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有利于解决与思政公共必修课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专题授课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梳理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与思政公共必修课内容的交叉点,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在有限的授课内容中选取重大历史事件、凸显历史发展线索、总结历史发展规律,讲清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四史”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汲取历史经验,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当代大学生要通过“四史”学习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歪曲历史、裁剪历史、否认历史的言论与思潮形成正确的认知,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学思践悟中明晰历史发展方向,坚定“四个自信”。
从理论维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好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四史”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四史”学习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的过程,自觉把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正视当下的过程。
在“四史”教学中,要准确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四史”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如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理论等关键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从历史中探寻发展规律,认识“四史”的内涵和外延,吸收“四史”的精髓,自觉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认识、时代认知,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跟随党的步伐,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从实践维度出发加强国情调研增强教学实效
学习历史一方面要了解真实的过去,一方面要映照现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当下和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在“四史”课程教学中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借助唯物辩证法,使学生建立历史思维。要运用好“四史”历史遗存与当代“四史”发展的实践成果,从中获取历史启示。
在教学中,虽然各地有着丰富的“四史”教育资源,但我们不具备使所有学生亲历现场进行实地授课并感悟的条件与可行性,更多地需要老师对“四史”历史与当下发展的内容进行讲授,这需要老师在对“四史”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了解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具备基本的实践认知,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感受,中国当下每一刻的改变都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的历史,老师要将自己的实践认知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传递给学生,使“四史”课走出课堂,立足于祖国大地,深入到社会发展之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要以丰富的国情知识储备,通过“四史”课堂向当代青年传达出要坚持跟党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历史启示,使学生自觉将历史发展与现实实践相结合。
“四史”课程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史”教育中以历史明晰未来、以理论筑牢根基、以实践增强实效,是汲取“四史”智慧与力量,践行“‘大思政课’善用之”的改革创新,有助于提升“四史”课程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历史性与辩证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作者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