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义,197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海伦人。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9年晋升教授职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主持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1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荣誉及获奖情况:
1、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
2、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2011年。
3、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3年。
4、获天祥基金会奖教金,2019年。
5、教学案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孕育与实践》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2021年。
6、主持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3年。
7、获东华大学“优秀教学管理个人奖”,2023年。
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定向》获上海市社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征文优秀论文,2023年。
9、《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获上海市社联“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征文优秀论文,2024年。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9CZX007。
2、“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史研究”,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7BZX026。
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纺织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21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1BKJGLX131。
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著:
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主义的关系探析》,《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为马克思“非欧洲中心论者”辩护的三重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生活质量的历史文化向度》,《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发展哲学”研究中的两个前提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5、《论技术的相对自主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异化消费及其扬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社会观察》2005年第10期论点摘编)
7、《实践的内涵与当代美学建构》,《哲学动态》,2004年第10期。
8、《评阿明“次决定论”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
9、《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批判逻辑评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
10、《马克思技术观中的技术决定论思想辨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3期。
11、《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局限性》,《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
12、《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新唯物主义”》,《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1期。
13、《传统发展观的前提批判》,《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4、《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5、《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6、《创造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辨正》,《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
17、《当前生产力定义研究的范式评析》,《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8、《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替代性问题分析》,《福建论坛》,2007年第9期。
19、《可持续发展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辨正》,《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20、《施达克视域中的费尔巴哈哲学形象及其批判——基于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
著作
1、《物本与人本——发展理论的迷失与重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发展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2、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