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等]做好纺织文明传承者和时尚艺术守望者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文化自信与文化责任”系列展览侧记

发布时间:2018-11-11发布部门:宣传部

  [上海科技报]做好纺织文明传承者和时尚艺术守望者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文化自信与文化责任”系列展览侧记

  华美绝伦的明清织绣、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高贵典雅的蕾丝夹克……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宗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日前举办“文化自信与文化责任”系列展览,奏响一场融合了中华传承、民族合力、中西时尚的服饰“交响乐”。

一针一线织绣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对鸟连珠纹锦、元代几何纹织金锦、明代龙纹妆花缎件料、清代十二章龙袍……“中国传统织绣文化展”上,集中展出了著名民间收藏家李雨来先生历时30余年精心收藏的107件珍贵传统织绣展品,展现中国传统纺织服饰的文化之魂、意境之美、技艺之精。

  中国5000年连绵不断的传统纺织服饰文明,至明清逐渐达到高峰,本次展览以明清织绣为主,兼溯唐、元织物。“东华大学拥有全国最好的纺织学科,我希望在它的纺织服饰专业类博物馆里呈现最具代表性、最为精美的传统织绣展品!”李雨来先生告诉记者,他为这个展览足足准备了十几年,此次呈现的展品都是从上千件织绣藏品中精心撷集而成。

  据了解,李雨来先生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从事传统织绣品收藏,藏品数量和品质都相当可观。此次带着珍稀织绣藏品回到大学办公益展览,他说:“收藏是一个人的事,展览是面向大众的,希望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学子和百姓走近传统织绣,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织绣文化。”

  展品中一件明黄江绸五彩绣十二章龙袍尤为引人注目。龙袍是清代重要的礼仪服饰,象征着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清代服饰制度对龙袍做了严格的界定,只有皇帝、皇太子及其后妃们可穿用龙袍,其他人等不得穿用。这件龙袍十二章纹,按照服饰制度应为皇帝所穿用,为清晚期织绣品,品相良好,款式为圆领大襟箭袖开衩袍,袍上正龙龙首正向,平视前方,龙身盘绕踞坐;行龙龙首侧向,辅以海水江崖、五彩祥云,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油然而生。

民族服饰讲述多彩民族故事

  “技艺·记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展”展出了侗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壮族、黎族和水族服装服饰和织绣面料,共计40余件展品。结合西南少数民族田野考察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校内相关研究成果,为观众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饰画卷。

  “这件牯臟衣是苗家在过牯臓节时,苗族牯臓首领在节日中穿着的盛装,是作为宗教仪式中的特殊形式而传承下来的古老苗族服装。”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李苏琴指着一件看似稍显陈旧的服饰告诉记者,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服饰同样会“说话”,通过款式和纹饰等特殊“语言”,讲述着苗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件牯臓服由上衣和飘带2部分组成,衣服形制独特:无领衣、衣身平直、开襟无扣、两侧及袖下不加缝合,袖身正面由蓝靛染亮布缝制,衣身绣满纹饰,有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纹、花鸟虫草纹,蕴含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和自古传承的特殊含义,体现出古朴神秘的气息。

  据悉,这次的展览中不少民族服饰以其最本真、最朴素的面貌示人,为了搜集这些少数民族服饰实物展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对民族服饰进行系统性数据采集、分析并专题研究,了解少数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挖掘不同民族各自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他们表示:“作为高校博物馆,我们希望从尊重理解的角度去关注各民族自身的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百年蕾丝共话中外时尚艺术

  作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责任”系列展览之一,“百年蕾丝,设计之美”展览是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首次采用中外联合策展团队的形式,为大家呈现来自大洋彼岸的蕾丝时尚艺术。展览以西方蕾丝的历史与创新为主线,内容有当代蕾丝面料、蕾丝创意服饰、西方蕾丝服饰肖像画以及蕾丝发展史。开展4天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展览中美丽的蕾丝夹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30日。

  (来源:上海科技报 2018年4月28日  记者:陶婷婷 朱一超 徐小雯)


  (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同步报道)



编辑:
信息员:段然
撰写: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