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与时尚产业的跨界融合热度不减,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的旗袍,也被注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今年8月,85套东华大学海派旗袍设计与收藏将三度登陆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爱丁堡艺术节,展现来自中国的前沿科技、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中国大学的智慧力量。国内预演活动于8月17日在校举行。
本次活动以“FROM SHANGHAI WITH LOVE”为主题,从“回味经典、时尚今生、创新力量、科技未来”四个篇章分别展示了23套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典藏海派旗袍、20套上海服饰学会联合海派品牌设计的海派商务旗袍、12套东华大学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首届毕业生作品和30套海派科技旗袍。整场展演融时尚、科技与文化为一体,让来自全世界的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独有魅力和当代青年设计师们的时尚态度,开启了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新窗口。
其中,多位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东华大学外籍师生、中方师生和企业团队,结合发光、变形、变色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医疗健康等科技元素,设计出发光、变形、变色、蜕变、健康五大系列科技旗袍,每个系列都将科技与时尚融合,视觉化呈现“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彰显了海派设计、时尚和品牌三者之间深层次的文化共通。
跨界+校企合作让科技旗袍走入百姓家
科技是设计实现的必由方式,时尚设计中智能科技的应用和商业转化离不开跨学科的师生团队和校企合作。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中心牵头发起的科技旗袍项目,在以往学科交叉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引进国际知名时尚可穿戴专家团队,联合了材料学院、纺织学院、服装学院、信息学院、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一批科技、服装、纺织领域企业,跨学科组建了海派科技旗袍工作坊,为年轻人才贡献该领域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平台,践行了东华大学跨学科、国际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育人理念。相较于去年的1.0版科技旗袍,今年的科技旗袍不仅做出了概念,而且各系列均加入了更多商业转化的要素。
各种变形变色可不仅为了好玩好看,宽色域、高强度的电致变色材料是可穿戴显示、军事隐身领域急需却一直难以突破的器件体系,东华大学科研处处长、材料学院教授王宏志团队研发的多材料电致变色设计体系拥有原创知识产权,可以实现多种形态、多种色彩的电致变色,变色快速且均匀。科技旗袍变色系列就采用了王宏志团队研发的半固体凝胶作为里材,用透明的柔性可导电薄膜封装以绝缘,再套上铜箔框优化导电效果,最终制成的变色片,因为只有一张A4纸的厚度可以自由折叠,因此可以更好地编织进柔软贴身的旗袍面料里。在合作企业建议下,变色系列还用激光切割技术实现了变色片的标准件操作,让科技旗袍批量产业化成为可能。
时尚和科技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女性患乳腺癌的比率逐年上升,专业医用传感器企业报告显示,乳房温湿度波动是罹患乳腺癌的重要早期征兆。健康系列通过在旗袍中植入接触式测温传感器,对女性乳房两侧的温湿度进行监测,通过蓝牙传输到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在手机端App生成报告分级别显示穿戴者患癌可能性和健康状况。
旗袍冬天没法穿?没关系!健康系列团队还通过石墨烯碳纤维发热技术,设计了能够快速稳定地向全身导热的发热旗袍,活脱脱一件移动的理疗保健仪。贴满智能标签的健康旗袍系列让旗袍有了更多实用功能,不再是寻常印象中的Party礼服。学校与企业合作分享专利,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工厂车间的实践机会,企业也有了更多原创知识产权,是让国内企业脑洞大开的一次合作。
中外师生联手让海派文化国际范儿
时尚不仅仅是时装,更是一种文化创意的体现,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更是文化自信的力证。海派旗袍作为中西交汇、古今融贯的文化符号典型,也越来越受到中外民众的喜爱。
蜕变,是来自芬兰的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术副院长海伦娜(Helena)教授和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中心郑嵘教授,面对旗袍命题不约而同想到的主题。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同为女性的她们对未来有共通的期许。蜕变系列7件温敏针织纱线制旗袍,在体温和热源催化下,于舞台上华丽变色,诠释了百年来中国女性从“三寸金莲困守闺中”到“女儿当自强”这一化茧成蝶般的蜕变。
海伦娜特别强调:“为了契合主题,更为了在爱丁堡舞台上的演出效果,蜕变系列科技旗袍功能性一定要好,要有国际范儿!”因此无论是保留了旗袍传统立领风貌的1920年代风旗袍,还是欧根纱面料蚕茧廓形隐隐显出紧身内搭来呈现化茧意味的旗袍,还是三件套多曲线的未来女战士风旗袍,一律采用了大廓型、现代风条纹图案设计和一体成型织造工艺,更加舒适实穿,也更容易商业化量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旗袍的面料是学生们亲自动手采用温敏针织纱线在合作企业工厂里设计织造的。
在变色系列团队,来自与SCF学院长期合作的国际知名智能穿戴设计机构——丹麦迪芙(Diffus)设计工作室的歪果仁汉妮(Hanne)看来,中国的五行就是能量转化,她认为不能仅用颜色或者龙凤之类的图案来反映五行,因为太具象太静态了。但那又用什么好呢?“水肃下,火炎上,金收敛……”学生张伟面对铺天盖地的背景资料灵感乍现,与汉妮一起商定了变色系列的设计大方向:用通电显色材料的变色顺序动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阐释。水从上至下,火从下至上,金从外至中,木从中至外,而土元素因为本性中和,团队设计了成双成对的“双胞胎”组合款:两件旗袍站在一起可以比个“心”。
一直以来,东华大学注重时尚创意教育的国际合作,致力于培养一流国际化时尚创意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5年3月,建立肯尼亚莫伊大学孔子学院;2016年12月,英国教育国务大臣贾斯蒂·格里宁一行访问东华大学,并为“东华爱丁堡创意产业中心”这一海外机构揭牌;2017年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2018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机构建设试点——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建设试点”项目支持下开展科技旗袍2.0版本研发……处处凝结着中外高校文化交融的结晶。
“通过与科技元素的有机结合,如今的海派旗袍文化正在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和血液,”科技旗袍团队负责人、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峻表示,团队将会继续推进与爱丁堡艺术节的深入合作,充分发挥创新智慧和体现文化传播使命的“溢出效应”,将科技旗袍打造为海派时尚与科技跨界结合的重要文化品牌。通过促进创意教育、时尚产业的人才转化和成果转化,推动中国时尚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