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等]“2017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

发布时间:2017-12-12发布部门:宣传部


“2017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系列活动于5月20日至26日举行,本次系列活动以“2017时尚上海”为主题,包括海派论坛、海派博览、海派秀场、海派众创四大板块,以艺术、文化等多种形式对上海时尚进行再创再造。在继续凸显高校特色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强调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学术责任与教育担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外语频道、东方网、澎湃新闻、扬子晚报等众多媒体记者对活动进行深入采访报道,部分媒体报道摘编如下:


1.[中央电视台]中非文化时装秀亮相上海(文字实录)

近日一场以非洲元素融入中国元素的中非文化时装秀亮相环东华时尚周,共展示了十二组共七十多件作品,肯尼亚方面希望通过这场时装秀加强两国服装文化的互学互鉴,发挥服装文化在两国人民沟通中的积极作用,并表示未来还将会把中国的作品带到非洲。

(来源:中央电视台2017年5月26日 记者:王殿甲)


2.[上海教育电视台]第16届环东华时尚周启程在即(文字实录)

5月20号至5月26号由东华大学承办的第23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6届环东华时尚周将如期而至。作为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的活动以2017时尚上海为主题,包括海派论坛,海派博览,海派秀场,海派众创四大品牌,以艺术文化等多种形式对时尚进行再创造。

 记者了解到在本届环东华时尚周海派论坛上,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海内外专家们将围绕时尚与可穿戴技术之未来的主题集聚一堂,侃侃而谈,不仅会为观众带来该领域最新鲜的动态咨讯,还将助力时尚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会诊把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活动在继续凸显高校特色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强调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学术责任与教育担当。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2017年5月17日 记者:张贤贞、申宁)


3.[SMG长宁台] 林平摄影艺术及丝绸文创作品展在东华大学举行(文字实录)

5月20号,“一片森林”林平摄影艺术及丝绸文创作品展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来看报道。

出自林平之手的一百件摄影作品及三十余件以摄影作品为灵感设计生产的原创丝绸展面向大众展出。林平将摄影与纺织跨界融合,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丝绸之美结合,不但向大众解读了自然界的鸟类需要一片生生不息的森林,同时也表明丝绸这一行业更需要注入新鲜灵动的设计源泉,在纺织服饰行业的创新和文创产品的研发领域中开拓一片更为广阔更具生命力的绿色森林。而本次展览也是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遵循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艺术的守望人的定位,精心策划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说,“大家都会看到,在整个大上海这个城市建设当中,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和文化的提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家也清楚,作为高校本身来说,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所以高校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当中,尤其是在文化的提升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了解,林平是与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创新顾问,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0号结束。

(来源:SMG长宁台 2017年5月27日 记者:田玲)


4.[SMG长宁台]东华大学发布“未识衣衿”尚创汇设计师品牌(文字实录)


日前,“未识衣衿”尚创汇设计师品牌在环东华时尚周亮相,而这也是东华大学依托尚创汇第一次在环东华时尚周上对其孵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品牌进行发布。

此次由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出来的设计师所发布的2018春夏系列的服装品牌是一个全新的童装品牌。该品牌融合了2018春夏的轻复古趋势,款式童趣不失优雅,用了提花、网纱、金属色绣花等采购于韩国日本及意大利的最新面料,并且结合了印花、贴花绣、机绣、钉珠等高级工艺。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说,“这一期的秀主要是我们学校创新创业学生自己创业的产品,那么从创新创业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东华大学因为一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每个学生进来以后我们都有一些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我们也会遴选一些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一些重点的教育。”

(来源:SMG长宁台2017年5月30日 记者:田玲)


5.[上海教育电视台]时尚与科技碰撞 传承与创新融合 第16届环东华时尚周盛大开幕(文字实录)

由东华大学承办得第23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6届环东华时尚周昨天盛大开幕。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活动以2017时尚上海为主题,以艺术文化等多种形式对时尚进行再创造。

作为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的环东华时尚周在凸显东华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强调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学术责任与教育担当。比如,今年的城市记忆图片展由国内扩大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自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等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1位留学生代表分享了一千多幅珍贵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拍摄年份横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近百年。除了城市记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传递“一带一路”丝路文化的还有“非”主流中非文化交流创意时装秀,来自东华大学服装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把前往肯尼亚莫伊大学的交流收获带回国内,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东华大学校长蒋昌俊说,“这个论坛的举办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同时也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国际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把我们民族的精华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科技的一个很好的融合,然后推向国际的舞台。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2017年5月21日 记者:张贤贞)


6.[光明日报]丝路文化的光影诉说

在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期间,一场丝路文化的光影诉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个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日前在位于东华大学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开展。沿着展厅一路观看,整个展览180余幅照片涵盖12大丝路区域,包括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等28国,拍摄年份横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百余年,分为全家福、婚礼服、民族服装照、生活照、出行照、学生装等6个场景。在历史长河中采撷而来的服饰图片,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烙有“一带一路”印记的视觉文化盛宴。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照片全部由东华大学留学生提供。东华大学相关领导表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留学生在采集、参展、解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担当起“一带一路”文化使者的角色,这也是展览的拓展效应。记者还从东华大学出版社了解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饰图片的采集将会持续推进,成为学校正在建设的“丝路服饰”数据库的子库。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5月27日 记者:曹继军、颜维琦)


7.[解放日报专版]“一带一路”里的服饰人生——沿线俄罗斯、伊朗等28国留学生晒出私家珍藏家族照片

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采集到1000余幅“私家珍藏”的照片,拍摄年份跨越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近百年,拍摄地点则遍及“一带一路”各个区域。

1931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San Ignacio of Loyola学校穿着校服的学生

“一带一路”,由丝绸之路而生;“丝绸之路”,由丝绸织物而起。上下2000多年、纵横亚欧非的丝路,远远不止于时空概念——她,也是一种文化,正如真丝与绸缎一样,可以穿戴在身、流行千年,至今仍能在中外民俗与时尚服饰中,发现那如此美丽的身与影。

1945年,韩国柳礼贞同学外公的妹妹结婚

 

这周双休日,2017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启幕,其中一个特别的城市记忆·“一带一路”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就演绎着这一条可以穿在身上的“丝绸之路”。

穆罕默德和他祖父

 

杜拉同学的亲戚在农村玩,喝咖啡聊天,右二为是杜拉的舅舅

原来,来自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等28国的东华大学留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采集到1000余幅“私家珍藏”的照片,拍摄年份跨越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近百年,拍摄地点则遍及“一带一路”各个区域。最终,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东华大学出版社等精选出180余幅照片,分为全家福、婚礼服、民族服装照、生活照、出行照、学生装等6个场景,在学校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展出。

节日盛装打扮下阿东同学的全家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钟燕巧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她的先辈从中国沿海南下来到马来西亚。在收集照片时,她先把家里几代人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遗憾的是在她出生前家里遭过水灾,很多照片因此损坏。得以保留下来的则弥足珍贵,钟燕巧表妹的奶奶在20世纪50年代时的结婚照就是其中之一。燕巧说,“这是中国人往来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当年祖先们下南洋很不容易,能见到那时的照片,对我来说真的非常震撼!”

 

李那斯同学的表亲接受洗礼

在展出图片中,还有一张由伊朗留学生玛丽提供的20世纪90年代生活照,照片所表现的是一个环保仪式场景,人们尽己所能倡议保护伊朗最高的名山——达马万德,海拔5600 米。照片中的乐队,身着传统服装,演奏传统乐器,并写下传统诗歌。前不久,玛丽也刚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会活动,现场设有伊朗展台,让她感到特别温馨。“作为一名在中国求学的留学生,我觉得在‘一带一路’中,自己能做的有很多,”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要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带回家乡,也通过自己将伊朗展现给大家,期望2019年的我,能作为工作人员出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

 

 

影像连丝路,文化通民心。事实上,东华大学自1954年起培养外国留学生,60多年来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批纺织行业人才,其拥有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城市创新服务与创意研究基地,在基地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创意与文化交流研究工作室。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图片采集也是学校出版社与工作室合作的首个执行项目,项目作为“丝路服饰”资源数据库的子库,将持续深入展开国际经典时尚流行元素采集工作。

  

  

  

“一带一路”,由丝绸之路而生; “丝绸之路”,由丝绸织物而起。以真丝与绸缎为代表的服饰,除了提供实用价值之外,也构成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独特的文化符号。  日前,来自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等28国的东华大学留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采集到1000余幅“私家珍藏”的照片,拍摄年份跨越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近百年,拍摄地点遍及“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从中精选出的180余幅照片,分为全家福、婚礼服、民族服装、学生装、生活照、出行照等6类场景或服饰,将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展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钟燕巧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她的先辈是从中国沿海南下的侨民。在她出生前,家里曾遭受水灾,只有少部分家族照片得以保留。这次,她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其中包括表妹的奶奶在20世纪50年代时的结婚照。燕巧说,“这是中国人往来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当年祖先们下南洋很不容易,能见到那时的照片,真的非常震撼”!  伊朗留学生玛丽提供了一张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照,照片上是一个环保仪式场景,人们身着传统服装、演奏传统乐器,并写下传统诗歌,以此宣传保护伊朗最高的名山——达马万德。前不久,玛丽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会活动,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要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带回家乡,也要将更全面更真实的伊朗展现给大家”。         

(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5月21日 记者:徐瑞哲)


8.[文汇报]虽然可穿戴设备至今没能普及,但时尚界学者们相信———科技将成引领未来时尚革命的动力

在某品牌的时装发布会上,模特们在走秀时戴上了像机器人脑袋一样的头套,背景换成了有小灯珠频闪的服务器。

从10年前就开始在科技界流传的时尚可穿戴设备,到今天都没能普及,这仅仅是因为科技落后吗? 在前天举行的第23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东华时装周开幕式上,“未来究竟该是谁来引领时尚革命”成为时尚界和科技界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在这个大多数是时尚设计界学者参加的论坛上,共同的看法竟是未来科技界才是引领时尚革命的动力。

科技界和时尚界至今难以“合体”

自从可穿戴设备这一概念提出后,科技界和时尚界一直在争论———究竟谁才能引领时尚革命。但时至今日,即便是射频标签便宜到只有几毛钱一个,集成电路都可以打印得像纸那样薄,可穿戴设备却依然没有普及。

时尚和高科技的结合到底有多难?伦敦艺术大学时尚与创意团队首席教授马修·德林克沃德 ( Matthew Drinkwater) 在论坛上坦言,即便在时尚之都伦敦或者纽约,高科技和时尚都很难“合体”。

这位参与了电影 《星球大战》服装艺术设计的学者,最关注的就是如何把高新技术用于时尚行业。但是他在和美国知名时装设计师马克·雅各布交流时,对方却认为新技术令人讨厌。

马克·雅各布在不同的场合都抱怨,“技术算什么,这种东西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潮流”。马修说:“不幸的是,马克·雅各布代表了很多时装设计师的态度。”

在马修看来,更值得深思的是,时尚大佬们眼中的高科技在科技界人士看来显得非常可笑。他曾经和奢侈品牌香奈儿公司交流,得知他们将在新一季的高级订制时装中加入高科技元素,他兴奋地等到了香奈儿的发布会,没想到,他们只不过是让模特们在走秀时不再露出自己的脸,而是戴上了像机器人脑袋一样的头套,走秀的背景换成了有小灯珠频闪的服务器而已。

科技对时尚的影响究竟有多迅速

虽然时尚界对于高科技并不那么感冒,但是市场却并非这样认为。

在昨天论坛上,康奈尔大学纤维科学与服装设计系主任范金土教授展示出的一系列市场调研显示,与服饰的时尚周期呈现最密切的正相关性的,也许有创新、表现力等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功能性,一旦一种服装的功能性强,那么它的时尚周期则会远远超过其他的服饰。

范金土同时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主任。他说,关于大脑科学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看到同样的人脸或者同样的物品时,大脑调动的反应区域不同,这使得男女在判断美丑时的标准并不一样。但是对于功能性的判断,几乎没有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功能性强的产品,时尚周期相对也会长的原因。

现在,世界上不少科技团队与时尚行业正在共同研究时尚。科技对时尚的影响究竟有多迅速? 从论坛上学者们展示的一系列用于T台上的高科技时尚产品的变迁,可以看出端倪。

在四年前,伦敦艺术大学与诺基亚合作研发了一款展示未来的裙子,这条裙子由各种不同的显示屏组成,完全用激光切割,虽然当时用了很多新技术,但是这条裙子有25千克重,根本不可能穿。而在去年,同样的团队研发了一条可LED发光的裙子,不少人在秀场上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条裙子。

制造与人有感情共鸣的时尚产品

“像我们这类既有科技又有设计的高校,最应该充当的是时尚与科技界的桥梁,最终生产出与人类有感情共鸣的时尚产品。”马修说。这也代表了昨天众多到场的海内外学者的看法。

“有位科技创客去年做了一条可为穿戴设备提供充电功能的皮带,但是任何一个看到的人,都觉得太可怕了,它就像一个咧着嘴的动物。”马修展示了两张完全不同的皮带的照片。原来,这位科技创客和马修的团队之后展开合作,重新设计后皮带看上去好多了,在网上众筹到了8万美元,现在已在市场上销售。

范金土透露,他的团队正在康奈尔大学研发一种面料,这种面料纤维内部布满错综复杂的毛细管道,连接上一个手机大小的盒子,就可以使得“管道”充满热风或者充满冷风,穿上这样的衣服,就像随身携带着个性化的温控系统。

高科技与时尚的结合不仅仅让服装变得更炫酷,而且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在最近的一场时装秀上,一位失去了手臂的模特穿戴上了用3D打印结合生物技术生产的假肢,它不仅难辨真假,更是连手指尖都有感知系统。

除了新型功能性材料、可穿戴技术以外,虚拟技术、先进加工技术等也都将为时尚界带来革命。

而这确实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范金土说,“跨学科的合作是推进时尚与科技成功交融共创的关键。”他所在的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就将整合现有的资源,聚焦创新的技术与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

(来源:文汇报2017年5月23日 记者:姜澎)


9.[文汇报]用“服装”语言解读非洲 诠释传统

高校师生眼中的非洲是怎样的?昨天,一场以“‘非’主流”为主题的时装秀献演2017环东华时尚周,通过服饰文化向公众表达了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未来设计师们对非洲文化的理解。

此次展演的12组70余件作品在灵感上溯源中非传统文化元素,从非洲的自然风光、民族图腾、日常习俗到中国的传统花纹、历史典籍、戏剧曲艺,服装学院的师生通过服装这一独特的“语言”解读非洲、解读传统。

系列作品《Ndebele》通过提取非洲恩德贝勒族特色图案、自然与艺术元素,在非洲文化符号与中国回纹时尚元素碰撞中,呈现独特的当代风采。又如系列作品《sacrifice》融入非洲雕刻纹身的圆点线面和中国京剧元素,通过织锦缎面料体现中非元素融合的有序与无序。整场时装秀以中国师生的视角解读非洲,并通过服装设计进行表达和诠释,使服饰文化成为一种语言、一种符号。

据介绍,本次活动系服装学院教改试点课程《专业交叉创作实践》的汇报展演,亦缘于去年由东华大学和肯尼亚莫伊大学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此次中非文化交流创意时装秀展演结束后,作品将前往肯尼亚进行展示交流。

(来源:文汇报2017年5月23日  记者:姜澎)


10.[文汇报]美丽的“小公主”也来秀一把!其实孩子们也可以很优雅

5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潮童装秀当日在长宁来福士广场举行,沪上的不少美丽的“小公主”在家长的带领下,纷纷穿着自己最喜爱的服装前来秀上一把,摸样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小摩登”们也引来现场观众手机的阵阵咔嚓声。该场服装秀也是Starry Wish SS18春夏系列的首次发布会。现场展示的各款童装融合了Occasion Wear的复古趋势、采用提花、网纱、金属色等使童趣不失优雅,也让小模特的每一次转身都闪烁着引人注目的亮点。

这场童装作品出自于沪上新锐设计师朱虹,她毕业于东华大学及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归国后一直秉承着清新优雅的设计风格,在英国时尚品牌NEXT担任设计师。对当代年轻女性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亲子关系的思考让她决定打造一个针对亚洲女童的品牌,旨在通过童真童趣的产品,去传达科学教育培养方法的重要性。为小女孩提供不同年龄不同场合所需的基本款和时装款,让每一个小女孩都能随时随地做最真实的自己。

(来源:文汇报2017年5月25日 记者:王秋童、袁婧)


11.[新民晚报]设计师回母校献上服装秀

昨天,毕业于东华大学的4位设计师朱虹、黄炎、王涛和田畅回母校举办“未识衣衿”尚创汇设计师品牌集成发布会,带来了各自创立的服装品牌。这一活动是“2017时尚上海”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十六届环东华时尚周的一部分。

据悉,为期一周的时尚论坛由海派论坛、海派博览、海派秀场、海派众创四大板块组成。图为可爱童装设计吸引观众眼球。

(来源:新民晚报2017年5月26日 记者:袁玮 、陈梦泽)


12.[经济日报]让服饰文化为中非民心相通架起桥梁

近期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迎来了不少非洲客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高校师生眼中的非洲是怎样的?5月22日,一场以“‘非’主流”为主题的时装秀通过服饰文化向公众表达了来自高校师生的理解。

溯源中非传统文化,以达民心相通

“我的作品灵感主要来自于非洲原始部落元素和中国神话志怪形象,参考资料包括非洲的图腾、中国的《山海经》《聊斋志异》《搜神记》等,以此展现中非传统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性。”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服装学院”)的大三学生黄豫张蓉这样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系列作品《怪谈》。

记者在秀场发现,此次展演的12组70余件作品在灵感上溯源中非传统文化元素,从非洲的自然风光、民族图腾、日常习俗到中国的传统花纹、历史典籍、戏剧曲艺,服装学院的师生通过服装这一独特的“语言”解读非洲、解读传统。例如系列作品《Ndebele》通过提取非洲恩德贝勒族特色图案、自然与艺术元素,在非洲文化符号与中国回纹时尚元素碰撞中,呈现独特的当代风采。又如系列作品《sacrifice》融入非洲雕刻纹身的圆点线面和中国京剧元素,通过织锦缎面料体现中非元素融合的有序与无序。

整场秀以中国师生的视角解读非洲,并通过服装设计进行表达和诠释,使服饰文化成为一种语言、一种符号,成为促成中非民心相通过程中传播文明、达成认同的重要载体。

指导教师服装学院罗竞杰认为,“本次作品主题定为‘非”是想表达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谐音的‘非’字突出本次的核心重点‘非洲元素’及采用传统及典型的非洲元素所进行的创作;其二是作品本身的定位,通过对传统非洲元素与东方元素的解构与整合创新设计出的具有前卫风格的时尚作品。”

结缘中非交流,还靠互学互鉴

本次活动系服装学院教改试点课程《专业交叉创作实践》的汇报展演,亦缘于去年由东华大学和肯尼亚莫伊大学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当时,展览承办方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子学院”)希望在展览基础上与服装学院的课程展开合作,通过互学互鉴,以进一步发挥服饰文化在两国人民沟通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2016年9月,服装学院罗竞杰、倪明两位老师专程赴孔子学院进行海派服饰文化专题交流讲座,并在当地走访调研,为课程教学的学习和借鉴搜集素材。回国后,两位老师引导学生将非洲元素融入调研、提案、面料设计与再造、服装设计、打版、成衣制作等环节,最终完成了一台具有非洲地域特点与东方元素的碰撞、传统符号化与当代流行的解构与融合的时尚大秀。

据介绍,《专业交叉创作实践》课程是服装学院教学改革后新增的专业选修课,旨在将不同专业但又相互渗透的关联专业整合起来,在专业交叉的领域各取所长又拓展专业知识领域的一种项目式实践类课程。

发挥特色优势,助力“一带一路”

近年来,东华大学依托纺织、服装、材料等特色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海外大学、国内外机构携手发展相关领域的国际教育,在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家交流、产业发展和产能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东华大学自1954年开始培养外国留学生,六十多年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纺织行业人才。2010年学校加入“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着力培养全球纺织领域高端人才。

肯尼亚是海上丝绸之路位于非洲的终点。2015年东华大学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开办了全球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2016年,学校与莫伊大学合作举办了中非国际纺织服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今年3月,学校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纺织集团,举办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东华大学现拥有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的城市创新服务与创意研究基地,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创意与文化交流研究工作室在基地挂牌成立。

此次中非文化交流创意时装秀在环东华时尚周上献演,是东华大学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促进中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之一。罗竞杰、倪明老师计划在展演结束后携全部作品前往孔子学院进行展示交流,发挥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服装成为两地人民看得懂、都认同的“语言”。

(来源:经济日报2017年5月22日 记者:李治国)


13.[中国一带一路网(微博)]“一带一路”上的时尚流行变迁史

“一带一路”沿途,每种服饰都展示出当地文化的风姿。31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东华大学留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采集了1000余幅照片进行展出。这些照片拍摄年份横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近百年,共同勾勒出中国本土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时尚流行变迁的文化轮廓。@东华大学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微博)2017年5月21日)


14.[人民网]东华举办中芬机遇挑战100可持续时尚工作营系列活动

5月24日,由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SCF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H&M等参与联合主办的中芬机遇挑战100可持续时尚工作营在东华大学正式开营。此次工作营由该领域专家盖乐斯(KirsiNiinim?ki)教授主讲,指导学生参加“中芬机遇挑战100”,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时尚概念,并邀请了H&M(Hennes&Mauritz)的可持续经理海娜·哈林(Hanna Hallin)一同参与,对双方在可持续时尚领域共同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2017年,正值芬兰独立100周年,中芬建交67年,“中芬机遇挑战100”系列活动就是纪念芬兰独立100周年的重要活动,是一次创新型合作的公开邀请,呼吁对未来一百年的思考。

国际名师讲授可持续时尚

Kirsi教授在中芬机遇挑战100的大主题下,引导学生们思考纺织服装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其发展对环境的挑战,以及时尚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方面:设计的周期适用性,设计是可以回收的,将垃圾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甚至在所有产品使用后都进行回收。因此,走向循环经济意味着让产品周期循环,并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时尚,其中包括产业链中的所有角色:设计师、生产商,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甚至消费者。在工作营中,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并为可持续时尚提出新的循环系统。

Kirsi教授认为,此次工作营的举办意义深刻,不仅让中芬学生在可持续时尚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并且东华大学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让许多纸上谈兵的教育有了实现的可能。Kirsi特别提到,“与东华大学这一历史悠久的纺织服装院校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在与庞大的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在中国时尚产业的土壤上,尤其长三角地区,有着丰富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为可持续循环设计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国际企业助力教育实践

在环境意识日益加强的当下,SCF学院可持续时尚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旨在激发以学生为代表的未来设计力量,强调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学院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在2017年与H&M展开循环利用的合作,用实际项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可持续时尚的重要性,利用H&M所回收的旧衣,制作橱窗,进行宣传。

H&M作为一个快消品牌,成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部门,自2016年10月与SCF合作以来,持续为同学们开设此类工作营。Hanna说:“我认同SCF在环保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学生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不仅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信息和展示的平台,学生国际化的概念和作品也给了我们许多惊喜。作为一个瑞典企业,在上海与本地的高校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十分有意义,我们在瑞典的总部与阿尔托大学已经开展了多年深入的合作,也希望今后与东华大学能够持续推进可持续时尚的发展。”

培养应对挑战的国际化视野年轻设计师

参加工作营的李桃(Hilli)来自中国香港,是SCF学院2016级服装创意设计的学生,她不仅参与了这两天的工作营,她也是H&M环保橱窗设计比赛的获奖者之一。她说:“我们小组结合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创作了以窒息(CHOKING)为题的橱窗设计,以健康的肺和被污染的肺对比,来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此次工作营中,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与教授讨论如何将橱窗创意更加发散,以适用于更多行业来解决环保难题。”

已经拿到爱丁堡大学转学名额的2015级服装创意设计学生朱吉蕾(Jennifer),来自上海,也参加了此次工作营。她说在工作营中受益匪浅,她与身边的同学着重讨论:是否要对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各大纺织服装工厂提出环保方面的改进建议;如何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的保护;是否要将年轻人追捧的快时尚变为慢时尚等众多议题。由此可见,这些充满争议的话题,都是当今纺织服装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都是同学与老师热议的重点。

时尚为媒,搭起中外教育合作的人文桥梁

作为国内第一所致力于促进中芬时尚文化交流的高校,东华大学自1995年起,便与多家芬兰大学正式建立校际合作关系。2002年,引进著名芬兰设计师尤佳(JukkaRintala)的系列作品进行发布;2007年,将尤佳的设计作品成功推荐上海时装周;2014年,曾任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校长、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的芬兰籍国际时尚创意大师海伦娜教授(Helena Hyv?nen)受聘担任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SCF学院)副院长职务,在将芬兰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入SCF学院的同时,也成功引进众多著名芬兰籍师资参与教学;2016年9月,海伦娜教授获评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近年来,东华大学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除芬兰外,东华大学也是率先与英国高校展开深入教育合作的高校之一——2014年2月,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开设本科“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创意设计方向)”“环境设计(时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在此基础上,2014年4月,SCF学院正式成立,两所高校间的教育合作更为具体和系统。2016年7月,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尚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共建“视觉传达设计(时尚传播方向)”专业;2016年12月,英国教育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一行访问东华大学,并为“东华爱丁堡创意产业中心”揭牌。在步步深入的教育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一流师资队伍的聚集,还是时尚创意学科的建设,处处都凝结着中外高校文化交融的结晶,大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一流国际化时尚创意人才,搭建起中外教育合作的人文桥梁。

(来源:人民网2017年5月24日 记者:唐小丽、韩庆)


15.[中国新闻网]中芬机遇挑战100可持续时尚工作营系列活动在东华大学举办

由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SCF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H&M等参与联合主办的中芬机遇挑战100可持续时尚工作营24日在东华大学正式开营。此次工作营由该领域专家盖乐斯(KirsiNiinimäki)教授主讲,指导学生参加“中芬机遇挑战100”,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时尚概念,并邀请了H&M(Hennes&Mauritz)的可持续经理海娜·哈林(Hanna Hallin)一同参与,对双方在可持续时尚领域共同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2017年,正值芬兰独立100周年,“中芬机遇挑战100”系列活动就是纪念芬兰独立100周年的重要活动,是一次创新型合作的公开邀请,呼吁对未来一百年的思考。

Kirsi教授在中芬机遇挑战100的大主题下,引导学生们思考纺织服装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其发展对环境的挑战,以及时尚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方面:设计的周期适用性,设计是可以回收的,将垃圾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甚至在所有产品使用后都进行回收。因此,走向循环经济意味着让产品周期循环,并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时尚,其中包括产业链中的所有角色:设计师、生产商,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甚至消费者。在工作营中,学生探讨这些问题,并为可持续时尚提出新的循环系统。

Kirsi教授认为,此次工作营的举办意义深刻,不仅让中芬学生在可持续时尚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并且东华大学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让许多纸上谈兵的教育有了实现的可能。Kirsi特别提到,“与东华大学这一历史悠久的纺织服装院校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在与庞大的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在中国时尚产业的土壤上,尤其长三角地区,有着丰富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为可持续循环设计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在环境意识日益加强的当下,SCF学院可持续时尚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旨在激发以学生为代表的未来设计力量,强调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学院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在2017年与H&M展开循环利用的合作,用实际项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可持续时尚的重要性,利用H&M所回收的旧衣,制作橱窗,进行宣传。

H&M作为一个快消品牌,成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部门,自2016年10月与SCF合作以来,持续为同学们开设此类工作营。Hanna说:“我认同SCF在环保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学生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不仅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信息和展示的平台,学生国际化的概念和作品也给了我们许多惊喜。作为一个瑞典企业,在上海与本地的高校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十分有意义,我们在瑞典的总部与阿尔托大学已经开展了多年深入的合作,也希望今后与东华大学能够持续推进可持续时尚的发展。”

参加工作营的李桃(Hilli)来自中国香港,是SCF学院2016级服装创意设计的学生,她不仅参与了这两天的工作营,她也是H&M环保橱窗设计比赛的获奖者之一。她说:“我们小组结合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创作了以窒息(CHOKING)为题的橱窗设计,以健康的肺和被污染的肺对比,来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此次工作营中,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与教授讨论如何将橱窗创意更加发散,以适用于更多行业来解决环保难题。

已经拿到爱丁堡大学转学名额的2015级服装创意设计学生朱吉蕾(Jennifer),来自上海,也参加了此次工作营。她说在工作营中受益匪浅,她与身边的同学着重讨论:是否要对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各大纺织服装工厂提出环保方面的改进建议;如何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的保护;是否要将年轻人追捧的快时尚变为慢时尚等众多议题。由此可见,这些充满争议的话题,都是当今纺织服装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都是同学与老师热议的重点。此次工作营对于可持续时尚领域所提出的系列问题,将在2017年中芬机遇挑战100的活动中持续被探讨和解决,让我们期待后续更多思想的火花与环保的概念。

时尚为媒,搭起中外教育合作的人文桥梁

作为国内第一所致力于促进中芬时尚文化交流的高校,东华大学自1995年起,便与多家芬兰大学正式建立校际合作关系。2002年,引进著名芬兰设计师尤佳(JukkaRintala)的系列作品进行发布;2007年,将尤佳的设计作品成功推荐上海时装周;2014年,曾任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校长、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的芬兰籍国际时尚创意大师海伦娜教授(Helena Hyvönen)受聘担任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SCF学院)副院长职务,在将芬兰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入SCF学院的同时,也成功引进众多著名芬兰籍师资参与教学;2016年9月,海伦娜教授获评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近年来,东华大学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除芬兰外,东华大学也是率先与英国高校展开深入教育合作的高校之一——2014年2月,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开设本科“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创意设计方向)”“环境设计(时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在此基础上,2014年4月,SCF学院正式成立,两所高校间的教育合作更为具体和系统;2016年7月,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尚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共建“视觉传达设计(时尚传播方向)”专业;2016年12月,英国教育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一行访问东华大学,并为“东华爱丁堡创意产业中心”揭牌。在步步深入的教育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一流师资队伍的聚集,还是时尚创意学科的建设,处处都凝结着中外高校文化交融的结晶,大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一流国际化时尚创意人才,搭建起中外教育合作的人文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7年5月25日 记者:许婧)


16.[中国纺织报]“一片森林”林平摄影艺术及丝绸文创作品展在东华大学举行

东华大学刘春红副校长、达利丝绸董事长林平宣布“丝绸传统纹样传承与创新项目”启动

东华大学刘春红副校长为达利丝绸董事长林平颁发“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捐赠证书”

绿树成荫、鸟鸣清幽,5月20日,“一片森林”林平摄影艺术及丝绸文创作品展于“时尚上海”环东华时尚周首日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来自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创新顾问、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先生的近100件摄影作品及30余件以摄影作品为灵感设计生产的原创丝绸产品,面向大众展出。

开拓现代丝绸设计新思路

摄影本就是一个原创艺术,摄影作品凝聚了摄影者的各种创意思维和对美的理解。林平先生将摄影与纺织跨界融合,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丝绸之美结合,不但向大众解读了自然界的鸟类需要一片生生不息的绿色森林,同时也表明,丝绸这一传统行业更需要注入新鲜、灵动的设计源泉,在纺织服饰行业的创新和文创产品的研发领域中,开拓一片更为广阔、更具生命力的“绿色森林”。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我们祖先开创的原始艺术中,就出现了单独以鸟为主题的纹样。在丝绸的纹样里,鸟类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比方说像喜鹊,有喜上梅梢等吉祥纹样。林平以自己的鸟类摄影作品为灵感,结合中国丝绸的装饰传统和当代生活的时尚理念进行创意衍生及设计制作,赋予古老的丝绸以时尚的原创。

丝绸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魅力的主要载体。林平先生从事丝绸行业39年,在对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坚持时尚与传统交汇共生的丝绸文创理念,致力将中国丝绸文化发扬光大。在此次展览的系列活动“天缘”刘勇&林平时装秀中,也能看到时装设计师刘勇用林平文创丝绸做成的西装。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表示:“这些尝试是文创产品在当代发展的新路径,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将原创性的艺术作品体现在诸如丝绸这样的载体之上,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在创新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的原创产品。”

校企合作创新丝绸文化教育新道路

本次展览是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当代艺术的守望人的定位,精心策划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林平选择位于东华大学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进行作品展出,既是因为东华大学纺织及设计特色学科背景,也是源于其前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

2017年,林平开始担任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创新顾问,通过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丝绸文化教育,并为时尚材料学课程提供真丝面料,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随时感知材料,增强实际操作经验。林平以高水准的摄影技术与鉴赏力、敏锐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将摄影艺术转化为丝绸文创产品的专注态度,激励着本校和他相关纺织院校的师生,在文化传承、艺术追求和传统创新的道路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展览现场,林平向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捐赠了近代丝织机及APEC面料,林平先生的慷慨捐赠、与学校的科研合作,既是他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也是本校发挥高校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功能的充分体现。

卞向阳表示:此次展览通过静态展示、视频展示、动态秀来展示从摄影作品到丝绸产品的转化,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及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和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品牌之都建设的积极响应。在高校博物馆举办这样的文创作品展,深入挖掘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并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国纺织报2017年5月24日 记者:王育楠)


1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片森林”林平摄影艺术及丝绸文创作品展在东华大学举行

传承创新激发丝绸新活力,“一片森林”林平摄影艺术及丝绸文创作品展于“时尚上海”环东华时尚周首日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来自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创新顾问、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先生的近100件摄影作品及30余件以摄影作品为灵感设计生产的原创丝绸产品,面向大众展出。

开拓现代丝绸设计新思路

摄影本就是一个原创艺术,摄影作品凝聚了摄影者的各种创意思维和对美的理解。林平先生将摄影与纺织跨界融合,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丝绸之美结合,不但向大众解读了自然界的鸟类需要一片生生不息的绿色森林,同时也表明,丝绸这一传统行业更需要注入新鲜、灵动的设计源泉,在纺织服饰行业的创新和文创产品的研发领域中,开拓一片更为广阔、更具生命力的“绿色森林”。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在我们祖先开创的原始艺术中,就出现了单独以鸟为主题的纹样。在丝绸的纹样里,鸟类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比方说像喜鹊,有喜上梅梢等吉祥纹样。林平以自己的鸟类摄影作品为灵感,结合中国丝绸的装饰传统和当代生活的时尚理念进行创意衍生及设计制作,赋予古老的丝绸以时尚的原创。

丝绸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魅力的主要载体。林平先生从事丝绸行业39年,在对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坚持时尚与传统交汇共生的丝绸文创理念,致力将中国丝绸文化发扬光大。在此次展览的系列活动“天缘”刘勇&林平时装秀中,也能看到时装设计师刘勇用林平文创丝绸做成的西装。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表示:“这些尝试是文创产品在当代发展的新路径,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将原创性的艺术作品体现在诸如丝绸这样的载体之上,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在创新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的原创产品。”

校企合作创新丝绸文化教育新道路

本次展览是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当代艺术的守望人的定位,精心策划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林平选择位于东华大学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进行作品展出,既是因为东华大学纺织及设计特色学科背景,也是源于其前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

2017年,林平开始担任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创新顾问,通过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丝绸文化教育,并为时尚材料学课程提供真丝面料,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随时感知材料,增强实际操作经验。林平以高水准的摄影技术与鉴赏力、敏锐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将摄影艺术转化为丝绸文创产品的专注态度,激励着本校和他相关纺织院校的师生,在文化传承、艺术追求和传统创新的道路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展览现场,林平向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捐赠了近代丝织机及APEC面料,林平先生的慷慨捐赠、与学校的科研合作,既是他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也是本校发挥高校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功能的充分体现。

卞向阳表示:此次展览通过静态展示、视频展示、动态秀来展示从摄影作品到丝绸产品的转化,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及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和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品牌之都建设的积极响应。在高校博物馆举办这样的文创作品展,深入挖掘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并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2017年5月21日 记者:吴善阳)


18.[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东华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环东华时尚周正在举行(文字实录)

新闻进行时,来自第一现场。

由东华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环东华时尚周正在举行当中,作为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的活动将持续到5月26号。

主持人:相关的情况我们现在连线记者刘康霞,康霞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届的环东华时尚周的具体项目好吗?

记者:今年的这个时尚周由2017时尚上海为主题,有四大版块,包括了论坛、博览、秀场和众创。在海派论坛上就有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海内外专家围绕时尚与可穿戴技术的主题集聚一堂,带来了这个领域最新鲜的一些咨讯,比如说这个T恤到底能变多少种颜色,裤子一天能充多少电,鞋子能储存多久的走路数据等等。其实这个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未来也可能变成大家以后在买衣服,在价钱之外最常问的有关一些技术的问题,因为其实这个变化就是时尚的一种常态。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说到时尚流行趋势,因为它也是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各种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渗透对时尚都会带来一些变化,所以时尚与科创的结合,有可能是时尚发展或高端原动力的重要途径,一些新型的功能材料,可穿戴的技术和先进的加工技术出现都可能推动时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契机。

在整个的环东华时尚周期间,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东华大学一个重要的内容,比如说,东华大学有一个尚创汇,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他们这一次在时尚周期间就会在这些孵化基地里面为大学生定位品牌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发布机会,随着这些批量的发布,很多个学生的品牌的创意向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体现出学校对时尚创意人才的孵化显现出了规模效应。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时尚创意人才的成果得集体汇报,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面,还会有中国大学生立体裁剪设计大赛,新锐设计师作品的发布,还有服装设计毕业生的作品秀等等很多的内容,学校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多年来的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经验能够固化下来进行分享。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现场2017年5月21日 记者:刘康霞)


19.[东方网]用工匠精神雕琢服装“软雕塑” 大学生比拼服装立体裁剪设计

昨天,由东华大学主办的2017”VGRASS·东华杯”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设计大赛决赛在上海举行。本届大赛自去年10月启动,共收到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5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160组参赛作品,经过评审,22所院校的25组作品入围决赛。

立体裁剪常被喻作服装“软雕塑”,设计师以布为坯,直接在人体或者人台上进行裁剪创作,考验的不只是创意,还有化虚为实的动手能力。有别于其它的服装设计比赛,立裁大赛更加注重服装设计师的服装技术能力,主张创意的版型设计是成衣设计取胜的关键。在形式上,大赛除了服装设计作品的现场评比之外,还包括选手的现场立裁操作技术评比部分,这是一个现场命题,选手现场立裁操作,六个小时由一片布演绎到完美服装造型的紧张且精彩的过程,实实在在地考验这些未来的服装设计师们的手上真功夫。

本届大赛以“White”为主题,不限服装品类,不限面料品类,仅限定服装系列为全白色系。常言道,最白的纸上能画出最美的画,对于立裁来说,在全白色系的布料上进行操作反而是增加了难度。主办方表示,设定这样的主题,目的是希望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比赛的全过程,对选手提出了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的要求。

据介绍,本届大赛整体水平较以往大大提高,参赛作品紧扣主题,佳作涌现,显示了服装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回归。例如,东华大学学生作品《棱》从大自然的岩层中获得灵感,由余紫薇和吕芳澜两位同学携手完成,“立裁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稳准狠’”,经过一刀一剪的反复调整,一张张效果图变成了富有质感的立裁作品,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大赛组织者之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咏梅告诉记者,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全国高校各路好手交流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大赛让企业、学生和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每年大赛的优秀学生设计有望直接被企业采用,通向社会大舞台。

(来源:东方网2017年5月23日 记者:刘晓晶)


20.[澎湃新闻]大学生速裁白布作时装:有人灵感取自岩层,有人剪出童年记忆


立裁技术和立裁设计双料金奖作品——绍兴文理学院韩佳颖《骨骼与皮肤》

一场全由白布裁成的时装秀亮相上海T台。5月22日晚,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设计大赛决赛在上海市长宁区来福士广场举行。

当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看到,模特清一色地身着白色服装,挨个走上T台——大赛以“White”为主题,不限服装品类、面料品类,但限定服装系列为全白色系。

立裁技术银奖获得者江西服装学院杨景瑶作品

据主办方东华大学方面介绍,设定“white”主题,是希望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比赛全过程,对选手提出了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的要求。

比赛考验的不只是创意,还有化虚为实的动手能力。在上T台前的6小时内,选手们凭借手上功夫,将一匹匹白布剪裁成时尚服装。

有别于其它服装设计比赛,立裁大赛更注重设计师的服装技术能力,版型设计是取胜关键。

东华大学参赛作品《棱》

其中,东华大学学生作品《棱》从大自然的岩层中获得灵感,由余紫薇和吕芳澜两名学生携手完成,经过一刀一剪“稳准恨”的反复调整,获得评委一致认可。

同样来自东华大学的高云怡为将布匹剪裁出“记忆里的童年”,四度把作品推倒重来,这套以折纸为灵感的作品《忆·Memory》用布匹展现了纸鹤、狐狸和爱心等意象,充满了童趣。

现场评委表示,本届大赛整体水平较以往有大幅提高,参赛作品紧扣主题,佳作涌现,显示了服装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回归。

立裁设计银奖-东华大学高云怡《忆Memory》

据赛事主办方介绍,此次比赛自去年10月启动,共收到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5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160组参赛作品。经专家严格评审,22所院校的25组作品入围决赛,另有15所院校的15组作品获得受邀决赛资格,共同参加决赛。

比赛的最后,这场时装秀的主角——大学生设计师们也共同亮相。

立裁设计银奖-清华大学靳丹妮《滑落的袍服》

最终,经现场评选,绍兴文理学院的韩佳颖捧回立裁技术和立裁设计两项金奖;东华大学高云怡、清华大学靳丹妮获得立裁设计银奖;清华大学刘晨歌、鲁迅美术学院陈婵君获立裁设计铜奖;立裁技术银奖由江西服装学院杨景瑶获得,铜奖由安徽农业大学汪吾山获得。

(来源:澎湃新闻2017年5月24日 记者:周航)


21.[上海日报]Business attire based on traditional qipao

THE 16th Greater Donghua Fashion Week ended on Friday with a fashion show of women's business wear designed based on qipao at the Raffles City shopping mall in Changning District to promote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Designers f Rom Donghua University said their designs all had basic elements of qipao but adopted changes to make them more comfortable and more suitable for modern life including the workplace.

Liu Chunhong, vice president of Donghua University, said the show had well displayed both features of Shanghai-style qipao and creativity of designers.

(来源:上海日报2017年5月27日 记者:杨美萍)


22.[光明网]“有文化”的旗袍——“金木水火土”海派商务旗袍精彩亮相环东华时尚周闭幕式

5月26日,由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主办,东华大学、上海市服饰学会承办的“金木水火土”海派商务旗袍专场发布会在上海凯德来福士广场举行,并为2017“时尚上海”第23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6届环东华时尚周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2017“时尚上海”的压轴活动,“金木水火土”海派商务旗袍也是继去年首次登陆爱丁堡艺术节,今年参展上海卓越工业品牌展之后的再次亮相。

来自东华大学的5位设计师以及5家上海旗袍高级定制企业、5家旗袍品牌企业的设计团队将自身专业优势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融入本次发布作品中,5个系列89套作品展现出中国女性的神采风貌和悠久灿烂的中华服饰文化,跨界融合助推海派旗袍的传承和发展。

许旭兵副教授的“金”系列以金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将经典丝绸与飘逸通透的纱质材料相搭配,表现女性的高贵与典雅;上海市服饰学会副秘书长沈沉用匠人之心致敬每一个民间艺术的微小与宏大,从非洲图腾纹样到苗族蜡染被糅合在“木”系列的泛民族风格里;全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罗竞杰选择抽象的水墨笔触再进行现代数码的后期处理,实现水感的透叠效果,展现出优雅而大气的当代女性时尚特征;蔡凌霄副教授的“火”系列采用麻质面料结合中国传统手推绣装饰工艺,融合了西方服装立体结构特点,契合现代审美;茅丹副教授的“土”系列旗袍在色彩、纹样和面料设计中,融入大地色和自然肌理元素,打造出蕴含女性之承载、万物之母以显智慧双全的感觉。

本次发布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都市轻旗袍”的设计理念。比如,多款新海派旗袍由侧开衩改成了后开衩,方便了走路;又比如有的新海派旗袍改成了短裙装,既时尚又方便运动。除此以外,旗袍的面料工艺上采用了吊染、混纺和拼接等工艺,在设计中融入了数码的纹样风格和街头潮牌元素,表现出服饰的年轻感、运动感以及多样化主义的个性主张。

据了解,2016年8月,海派旗袍走出国门,“东华设计”首次亮相爱丁堡,让外国人近距离感悟中国服饰文化,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同年12月5日,英国教育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一行访问东华大学,参观了爱丁堡艺术节回顾展,并给予“金木水火土”商务海派旗袍系列高度评价。

东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服饰学会会长刘春红表示:此次海派商务旗袍专场发布,是对我校关于海派旗袍历史、文化、创意、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学科群对接产业链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学校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水准及在海派文化、时尚创意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为国内外的当代中国风格设计提供了实物素材和文化借鉴。

(来源:光明网2017年5月27日 记者:曹继军)




编辑:段然
信息员:段然
撰写:中央电视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