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报] 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在沪举行
科技与旗袍,两个看似不相及的元素,经过东华大学师生的设计研发,日前以“海派科技旗袍”的闪烁风姿,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并走上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今天,在该校开幕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为我们解开了深藏在旗袍背后关于“下一代纤维”的秘密。
此次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东华大学,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大会设11个分会,包括“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纳米技术在纤维和聚合物中的应用”“智能纤维、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智能设备”“多功能与多组分纤维”“环保纤维与聚合物”“低维材料”等10个学术会议。7日在东华大学开幕的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为大会第11分会,论坛以“科学中的女性:合作与创新”为主题,来自日本、韩国的女科学家与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代表围绕科技女性的领导力、示范力和创新力三个方面开展研讨。
美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程正迪,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其凤共同担任本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主任朱美芳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
会议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Tobin J.Mark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lsa Reichmanis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报告主题涵盖柔性电子材料、可收集能量和调节舒适度的纺织品、功能纳米纤维、从电子、能源到环境的多尺度纤维等不同学科领域。
据悉,ICAFPM由东华大学2002 年发起并主办,已成功举办7届,曾与美国阿克隆大学、美国纤维学会等美、德、英、日等纤维学科发达国家高校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会议自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会,近年来其学术影响力仍在不断提升。本届会议倡导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敏锐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学科背景等均深层次呼应了此次会议基础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三大特点。
首设钱宝钧纤维材料两项大奖
会议期间首次设立并宣布“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钱宝钧先生为中国纤维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学科创始人,在纤维材料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为更好地传承钱宝钧先生的事业弘扬其精神,促进纤维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发起并设立此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在ICAFPM会议期间颁奖,分别用于表彰奖励在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在该领域有初期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
高性能纤维家族里的新宠儿
在我国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史上,东华大学材料学科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会上,东道主带着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再度亮相。
碳纤维作为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上世纪90年代,该校研发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我国头号战略武器成功发射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大气污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可以给那些排放废气的大烟囱编织一个耐高温的袋式除尘器,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该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研发的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由PI纤维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智能纤维让生活三十六变
将海派文化与高新技术及材料结合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是否让你称羡不已?没错,有个词必须脑补,那就是“智能纤维”。
智能纤维是指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响应的纤维。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运用,智能纤维得以迅猛发展,未来它将要改变的就是人们的生活。
今年8月曾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采用光纤、OLED等发光线条与图形设计方法,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模特们优美的身姿与交替变幻的音乐灯光摇曳相应,展示了国内前沿科技,向世界传播了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东华的智慧力量。
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再生聚酯,纤维圈里的绿色先锋
“绿色”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与地球环境最为息息相关。而在“绿色纤维”的大家庭里,再生聚酯是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的重要代表。
“变废为宝”,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王华平教授对这个词给出了纤维版的新注解。我国在国际聚酯纤维领域占主导地位,2016年全国聚酯纤维产量超过4400万吨,但纤维循环回收利用率却不足200万吨,资源浪费严重,固废物处理压力巨大。
面对行业现状,王华平团队针对废旧纤维制品成分复杂、分离困难、组成与品质波动大等特征,依托“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项目进行科研攻关,经过全链条设计,产学研用合作,短短一年突破了废聚酯纤维醇解-再聚合、高效过滤除杂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世界上首套十万吨级BHET化学法聚酯再生生产线,成为我国纤维绿色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实现了汽车内饰用再生聚酯有色纤维、土工用粗旦再生聚酯有色纤维、低熔点再生聚酯有色纤维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稳定生产。其产品广泛出口至欧美国家,提高了再生聚酯纤维的附加值,拓展了应用领域,同时,我国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不久东华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实施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规划,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等多个跨学科综合性学科领域。希望此次会议能为推动纤维材料学科未来更好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东华大学将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研发各类高新技术运用于国防军工、国计民生各个领域,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制高点,为国防建设、航空航天、人民生活改善做出重要贡献,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化纤强国持续提供强有力的学科、人才和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年10月8日 记者:黄辛)
智能纤维+海派文化:东华大学科技旗袍展现出别样的时尚,诉说着一个关于“智能纤维”的秘密。 智能纤维是指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响应的纤维。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运用,智能纤维得以迅猛发展。专家们说:未来,它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 今年8月曾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采用光纤、OLED等发光线条与图形设计方法,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东华的智慧力量。 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10月8日,在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上,东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揭开了旗袍背后关于“下一代纤维”的秘密。据介绍,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10月8日 记者:曹继军 颜维琦)
加入发光材料元素的海派科技旗袍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
科技与旗袍,两个看似不相及的元素,经过东华大学师生的设计研发,日前以“海派科技旗袍”的闪烁风姿,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并走上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10月8日在东华大学开幕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为众人解开了深藏在旗袍背后关于“下一代纤维”的秘密。
智能纤维让生活三十六变
将海派文化与高新技术及材料结合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靠的是“智能纤维”。智能纤维是指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响应的纤维。今年曾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采用光纤、OLED等发光线条与图形设计方法,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模特们优美的身姿与交替变幻的音乐灯光摇曳相应,展示了国内前沿科技,向世界传播了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东华的智慧力量。
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据透露,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聚酰亚胺纤维纺制的消防服,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厉害了!多项高性能纤维、再生聚酯齐亮相
除了“智能纤维”在旗袍中的应用,在本次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上,多种纤维新材料也悉数亮相。碳纤维作为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大气污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可以给那些排放废气的大烟囱编织一个耐高温的袋式除尘器,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该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研发的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由PI纤维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聚酯纤维产量高,但循环回收利用率低,固废物处理压力巨大。东华大学王华平团队突破了废聚酯纤维醇解-再聚合、高效过滤除杂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世界上首套十万吨级BHET化学法聚酯再生生产线,成为我国纤维绿色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实现了汽车内饰用再生聚酯有色纤维、土工用粗旦再生聚酯有色纤维、低熔点再生聚酯有色纤维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稳定生产。其产品广泛出口至欧美国家,提高了再生聚酯纤维的附加值,拓展了应用领域,同时,我国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表示,前不久东华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实施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规划,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等多个跨学科综合性学科领域。
(来源:新民网 2017年10月8日 记者:李若楠)
以“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8日在东华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大会设11个分会。
美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程正迪,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其凤共同担任本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主任朱美芳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
会议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TobinJ.Mark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lsaReichmanis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报告主题涵盖柔性电子材料、可收集能量和调节舒适度的纺织品、功能纳米纤维、从电子、能源到环境的多尺度纤维等不同学科领域。
据悉,ICAFPM由东华大学2002年发起并主办,已成功举办7届,曾与美国阿克隆大学、美国纤维学会等美、德、英、日等纤维学科发达国家高校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会议自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会议倡导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敏锐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学科背景等均深层次呼应了此次会议基础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三大特点。
会议期间首次设立并宣布“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钱宝钧先生为中国纤维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学科创始人,在纤维材料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在中国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史上,东华大学材料学科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会上,东道主带着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再度亮相。
碳纤维作为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上世纪90年代,该校研发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中国头号战略武器成功发射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大气污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可以给那些排放废气的大烟囱编织一个耐高温的袋式除尘器,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该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研发的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由PI纤维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表示,前不久东华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实施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规划,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等多个跨学科综合性学科领域。东华大学将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研发各类高新技术运用于国防军工、国计民生各个领域,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制高点,为国防建设、航空航天、人民生活改善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化纤强国持续提供强有力的学科、人才和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10月8日 记者:许婧)
科技与旗袍,两个看似不相及的元素经过设计研发,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昨天,东华大学举办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
会议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TobinJ.Marks教授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报告主题涵盖柔性电子材料、可收集能量和调节舒适度的纺织品、功能纳米纤维、从电子、能源到环境的多尺度纤维等不同学科领域。
据悉,会议期间首次设立并宣布“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在ICAFPM会议期间颁奖,分别用于表彰奖励在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在该领域有初期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
在研讨会上,东华大学带着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碳纤维再度亮相。据了解,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
(来源:劳动报 2017年10月8日 记者:郭娜)
科技与旗袍,两个看似不相及的元素,经过东华大学师生的设计研发,日前以“海派科技旗袍”的闪烁风姿,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并走上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10月8日在该校开幕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为我们解开了深藏在旗袍背后关于“下一代纤维”的秘密。
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东华大学,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
会议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Tobin J.Mark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lsa Reichmanis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报告主题涵盖柔性电子材料、可收集能量和调节舒适度的纺织品、功能纳米纤维、从电子、能源到环境的多尺度纤维等不同学科领域。据悉,ICAFPM由东华大学2002 年发起并主办,已成功举办7届。
首设钱宝钧纤维材料两项大奖
会议期间,首次设立并宣布“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钱宝钧先生为中国纤维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学科创始人,在纤维材料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为更好地传承钱宝钧先生的事业弘扬其精神,促进纤维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发起并设立此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在ICAFPM会议期间颁奖,分别用于表彰奖励在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在该领域有初期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
高性能纤维家族里的新宠儿
会上,东道主东华大学带着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再度亮相。
碳纤维作为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上世纪90年代,该校研发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我国头号战略武器成功发射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大气污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可以给那些排放废气的大烟囱编织一个耐高温的袋式除尘器,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该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研发的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由PI纤维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智能纤维让生活三十六变
智能纤维是指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响应的纤维。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运用,智能纤维得以迅猛发展,未来它将要改变的就是人们的生活。
今年8月曾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采用光纤、OLED等发光线条与图形设计方法,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模特们优美的身姿与交替变幻的音乐灯光摇曳相应,展示了国内前沿科技,向世界传播了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东华的智慧力量。
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聚酰亚胺纤维纺制的消防服
再生聚酯,纤维圈里的绿色先锋
“绿色”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与地球环境最为息息相关。而在“绿色纤维”的大家庭里,再生聚酯是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的重要代表。
“变废为宝”,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王华平教授对这个词给出了纤维版的新注解。我国在国际聚酯纤维领域占主导地位,2016年全国聚酯纤维产量超过4400万吨,但纤维循环回收利用率却不足200万吨,资源浪费严重,固废物处理压力巨大。
面对行业现状,王华平团队针对废旧纤维制品成分复杂、分离困难、组成与品质波动大等特征,依托“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项目进行科研攻关,经过全链条设计,产学研用合作,短短一年突破了废聚酯纤维醇解-再聚合、高效过滤除杂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世界上首套十万吨级BHET化学法聚酯再生生产线,成为我国纤维绿色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实现了汽车内饰用再生聚酯有色纤维、土工用粗旦再生聚酯有色纤维、低熔点再生聚酯有色纤维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稳定生产。其产品广泛出口至欧美国家,提高了再生聚酯纤维的附加值,拓展了应用领域,同时,我国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实施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规划,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等多个跨学科综合性学科领域。希望此次会议能为推动纤维材料学科未来更好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东华大学将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研发各类高新技术运用于国防军工、国计民生各个领域,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制高点,为国防建设、航空航天、人民生活改善做出重要贡献,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化纤强国持续提供强有力的学科、人才和技术支撑。
(来源:人民报 2017年10月9日 记者:唐小丽)
全球学者聚焦“下一代纤维”。
下一代的纤维什么样?恒温变形,变色发光,还是绿色环保?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昨天(10月8日)在东华大学举行,向全球展现深藏在服装背后的无限可能性。
在这次会议上备受瞩目的有今年8月曾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科技旗袍”,它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等“智能纤维”,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向世界传播了上海的时尚风采。这系列服饰源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尚智慧。课题组王宏志教授介绍,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经过多次实验,王宏志课题组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另一种新兴纤维——碳纤维研究也有新突破。碳纤维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此外,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东华大学,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2017年10月9日 记者:金寒草)
海派文化与高新技术及材料结合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是否让你称羡不已?没错,有个词必须脑补,那就是"智能纤维"。科技与旗袍,两个看似不相及的元素,经过东华大学师生的设计研发,前不久以"海派科技旗袍"的闪烁风姿,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并走上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昨天(8日),该校开幕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真正解开了深藏在旗袍背后关于"下一代纤维"的秘密。
科技旗袍亮相爱丁堡艺术节
据介绍,这种智能纤维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响应的纤维。而今年8月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采用的是光纤、OLED等发光线条与图形设计方法,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当时,模特们优美的身姿与交替变幻的音乐灯光摇曳相应,展示了国内前沿科技,也向世界传播了上海的时尚流行的智慧力量。
据了解,在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才实现了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东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运用,智能纤维得以迅猛发展,未来它将要改变的就是人们的生活。而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据悉,ICAFPM由东华大学2002 年发起并主办,已成功举办7届。本届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大家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当天,10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分别做主题报告,涵盖柔性电子材料、可收集能量和调节舒适度的纺织品、功能纳米纤维、从电子、能源到环境的多尺度纤维等不同学科领域。
(来源:上海热线 2017年10月9日 记者:马逢珏)
科技与旗袍,两个看似不相及的元素,经过东华大学师生的设计研发,日前以“海派科技旗袍”的闪烁风姿,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畅想,并走上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在东华大学日前举办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为我们解开了深藏在旗袍背后关于“下一代纤维”的秘密。
此次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东华大学,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大会设11个分会,包括“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纳米技术在纤维和聚合物中的应用”“智能纤维、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智能设备”“多功能与多组分纤维”“环保纤维与聚合物”“低维材料”等10个学术会议。7日在东华大学开幕的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为大会第11分会,论坛以“科学中的女性:合作与创新”为主题,来自日本、韩国的女科学家与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代表围绕科技女性的领导力、示范力和创新力三个方面开展研讨。
美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程正迪,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其凤共同担任本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主任朱美芳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
会议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Tobin J.Mark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Elsa Reichmanis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报告主题涵盖柔性电子材料、可收集能量和调节舒适度的纺织品、功能纳米纤维、从电子、能源到环境的多尺度纤维等不同学科领域。
据悉,ICAFPM由东华大学2002 年发起并主办,已成功举办7届,曾与美国阿克隆大学、美国纤维学会等美、德、英、日等纤维学科发达国家高校或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会议自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会,近年来其学术影响力仍在不断提升。本届会议倡导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敏锐把握国际学术前沿,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学科背景等均深层次呼应了此次会议基础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三大特点。
首设钱宝钧纤维材料两项大奖
会议期间首次设立并宣布“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钱宝钧先生为中国纤维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学科创始人,在纤维材料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为更好地传承钱宝钧先生的事业弘扬其精神,促进纤维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发起并设立此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在ICAFPM会议期间颁奖,分别用于表彰奖励在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在该领域有初期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
高性能纤维家族里的新宠儿
在我国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史上,东华大学材料学科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会上,东道主带着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再度亮相。
碳纤维作为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上世纪90年代,该校研发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我国头号战略武器成功发射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大气污染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可以给那些排放废气的大烟囱编织一个耐高温的袋式除尘器,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该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研发的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由PI纤维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智能纤维让生活三十六变
将海派文化与高新技术及材料结合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是否让你称羡不已?没错,有个词必须脑补,那就是“智能纤维”。
智能纤维是指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响应的纤维。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运用,智能纤维得以迅猛发展,未来它将要改变的就是人们的生活。
今年8月曾亮相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的东华大学科技旗袍采用光纤、OLED等发光线条与图形设计方法,将海派文化与变形、变色、发光材料,激光雕刻与切割等多种科技元素相结合,模特们优美的身姿与交替变幻的音乐灯光摇曳相应,展示了国内前沿科技,向世界传播了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东华的智慧力量。
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黑”科技。
再生聚酯,纤维圈里的绿色先锋
“绿色”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与地球环境最为息息相关。而在“绿色纤维”的大家庭里,再生聚酯是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的重要代表。
“变废为宝”,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王华平教授对这个词给出了纤维版的新注解。我国在国际聚酯纤维领域占主导地位,2016年全国聚酯纤维产量超过4400万吨,但纤维循环回收利用率却不足200万吨,资源浪费严重,固废物处理压力巨大。
面对行业现状,王华平团队针对废旧纤维制品成分复杂、分离困难、组成与品质波动大等特征,依托“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项目进行科研攻关,经过全链条设计,产学研用合作,短短一年突破了废聚酯纤维醇解-再聚合、高效过滤除杂等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世界上首套十万吨级BHET化学法聚酯再生生产线,成为我国纤维绿色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实现了汽车内饰用再生聚酯有色纤维、土工用粗旦再生聚酯有色纤维、低熔点再生聚酯有色纤维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稳定生产。其产品广泛出口至欧美国家,提高了再生聚酯纤维的附加值,拓展了应用领域,同时,我国再生聚酯纤维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不久东华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实施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规划,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发展“新型纤维材料”“先进纺织智能制造技术”“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纺织新材料”等多个跨学科综合性学科领域。希望此次会议能为推动纤维材料学科未来更好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东华大学将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研发各类高新技术运用于国防军工、国计民生各个领域,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制高点,为国防建设、航空航天、人民生活改善做出重要贡献,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化纤强国持续提供强有力的学科、人才和技术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2017年10月9日 记者:李治国)
纤维与科技结合,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10月8日在东华大学开幕。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展问题。
会议上,东华大学宣布将首次设立“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钱宝钧先生为中国纤维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学科创始人,在纤维材料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该奖项分别用于表彰奖励在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在该领域有初期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
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碳纤维额在会议上再度亮相。 碳纤维作为国家亟需的战略物资,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上世纪90年代,东华大学研发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我国头号战略武器成功发射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压力容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来源:中青在线2017年10月9日 记者:王烨捷)
日前,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在东华大学召开。此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下一代纤维改变你的生活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下一代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发现问题。会议邀请了美国、英国等十名专家学者做了大会报告。据了解,先进纤维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由东华大学在2002年发起并主办,迄今已成功主办了七届。会议自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为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盛会。
(来源:SMG长宁台 2017年10月12日 记者:田玲 丁文)
日前在东华大学举办的第8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上,解开了“下一代纤维”的秘密。此次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15名院士在内的50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
首设钱宝钧纤维材料2项大奖
会议期间设立并宣布“钱宝钧纤维材料杰出贡献奖”及“钱宝钧纤维材料青年学者奖”。钱宝钧为中国纤维材料的奠基人之一,在纤维材料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更好地传承钱宝钧的事业,弘扬其精神,促进纤维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并设立,2个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并在会议期间颁奖,分别用于表彰奖励在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国内外学者,以及在该领域有初期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内外青年学者。
高性能纤维家族里的新宠儿
上世纪90年代,该校研发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我国头号战略武器成功发射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东华大学碳纤维科研团队持续不懈攻关,成功控制纤维内部微缺陷,制备出高强/中模量碳纤维,相关成果可应用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也将大有作为。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清华教授领衔研发的聚酰亚胺(PI)纤维,可以给那些排放废气的大烟囱编织一个耐高温的袋式除尘器,表现出优异的过滤性能。该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过滤领域,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研发的PI纤维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且没有烟雾放出,由PI纤维制备出的消防服装使得消防人员的自我保护和紧急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智能纤维让生活“三十六变”
智能纤维是指能感知外界环境(机械、热、光、湿度等)或内部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作出及时响应的纤维。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运用,智能纤维得以迅猛发展,未来它将要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
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经多次实验,已实现纤维在通电环境下的自主变色。这种能主动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纤维,可自行发电、发光发热及变色变形。只需导入2
3伏低电压刺激,纤维就能在毫秒内迅速实现红黄蓝三色变化,并保持颜色达半小时。被扭曲、打结或编织后的纤维仍能变色。
下一代智能纤维将与“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紧密结合,未来服装除了传统的穿着功能外,还将拥有健康监测、智能调温变形、变色发光、理疗防护等多种功能。
(来源:上海科技报 2017年10月13日 记者: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