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出版论坛在东华大学举行 专家呼吁加强“丝路”领域研究出版,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发布时间:2015-04-22发布部门:宣传部
    “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重大国策,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媒介——丝绸及丝绸文化交流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4月22日,东华大学出版社主办了主题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专业出版”的“纺织服装研究出版论坛”,邀请来自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四州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35所院校50余名纺织服装域专家,围绕“如何保护丝绸文化遗产、弘扬丝绸传统文化、带动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一路一带’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该论坛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彭卫国副局长的主旨演讲《服饰书刊出版漫谈》、华东师范大学戴扬本教授的主旨演讲《千年杨柳翻新曲》、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的主旨演讲《丝路服饰与文化交流》等引发与会专家关注。专家们从丝绸文化出发,对“桑丝绸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丝绸作为一种东方珍贵物品向海外的多途径传播,丝绸纺织服饰文化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以及这一过程对丝绸之路产生、发展、繁荣起到的重大作用”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们纷纷表示,通过丝绸和丝绸文化,使强盛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和平之路、分享之路、共赢之路。保护丝绸文化遗产,弘扬丝绸传统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的历史人文典故,将启迪和激励“中国梦”的实现。

    服饰文化交流见证“丝绸之路”发展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提出,第一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而事实上,早在李希霍芬之前,“丝绸之路”就已存在2000多年。虽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的外延由陆地延伸到海洋,贸易的货物也包罗万象,但以纺织服饰为代表的商品交换、技术交流和文化交融却一直在“丝路”沿线生生不息,见证着古老“丝绸之路”的兴衰荣辱。
    在这次出版论坛上,由东华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系列图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其中,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兼职教授赵丰主编的多卷本《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通过与中外多家博物馆合作,第一次系统、全面、科学地整理和研究了莫高窟出土的以丝绸为主的历代纺织艺术品,填补了敦煌学在丝绸研究方面的空白,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丝路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视觉冲击。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通过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匈奴、鲜卑、回鹘、契丹、吐蕃、党项、女真和蒙古族服饰进行深入研究及系统叙述,再现了“丝路”沿线少数民族灿烂的服饰文化,对研究“丝路”沿线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出版亟待加强
    据专家介绍,在“丝绸之路”上,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盛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就向西传播,受到沿线各国贵族和富商的追捧,“穿中国丝绸、用中国瓷器”一度成为富有荣耀的象征。随后,越来越多的欧州和中、西亚商人携带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竹布等商品来中国或在沿途出售,并将中国的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购回。到公元前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沿线商人竞相从事有关中国商品的经营和贸易,自此,东西方之间很多国家和民族真正形成了“世界经济”的视野和“国际贸易”的认识。
    除了商品交换,技术交流和文化交融在“丝绸之路”上也从未中断。赵丰研究认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家蚕养殖和丝织技艺的国家。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成功驯化了野生桑蚕,并利用蚕丝织造丝绸织物。由于丝绸深受“丝路”沿线国家的喜爱,“丝路”沿途的人们开始引入蚕桑丝绸生产,先是蚕种从中原内地传入瞿萨旦那,再到中亚粟特地区撒马尔干和布哈拉一带也生产高品质的丝绸,一直到波斯僧侣将蚕种带到君士但丁堡,欧洲终于有了自己的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同时专家也指出,包括丝路服饰文化交流在内的“丝路”研究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一方面,大量散落“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饰、绘画、建筑等,保护工作面临体制机制、经费投入和关键技术等瓶颈,一旦毁坏将不可再生;另一方面,与其他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面临的困境一样,“丝路”研究也存在短期化和功利化的现象。对此,专家呼吁政府和文化保护组织尽快启动“丝路”研究出版专项工程,对包括丝路服饰文化交流在内的“丝路”研究和出版工作进行扶持,切实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文化瑰宝。

    丝路服饰文化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发展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逐步将之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201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要“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再一次见证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的友好发展。
    专家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而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在凝聚东西方文明新共识的当下世界显得尤为必要。
    对此,赵丰对东华大学出版社坚持“丝路服饰文化交流”研究出版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建议学术文化界继续从多领域、多视角深化“丝路”研究内涵,不断提升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他认为:“只有在国际文化交流层面积极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才是新时代‘一带一路’的真正内涵。”据悉,赵丰主编的多卷本《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致力于世界各地馆藏敦煌丝绸的研究与刊布。以《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为例,该卷收录了集美博物馆的179件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39件敦煌纺织品文物,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分别以中、法、英3种语言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在本次出版论坛上,东华大学出版社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揭牌成立。作为首批12个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之一,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如何发挥东华大学传统学科优势,从源头上推动出版社强化优势出版领域、优势专业队伍和高水准项目的持续开发能力成为记者关心的话题。
    事实上,近年来东华大学已经在积极布局相关工作。东华大学出版社借助“丝路服饰与文化交流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出版项目,包括2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和“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1项2015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丝路服饰与文化交流”)、1项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丝绸之路染织绣服饰考察报告(新疆段)”)以及多项上海市文化基金项目(“中国纺织通史”和“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研究(唐代)”等等,并先后出版《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中国染织服饰史文献导读》《中国染织服饰史图像导读》等一系列紧扣“丝路服饰文化交流”主题的优秀出版物,形成了具有东华纺织服装特色、紧扣“一带一路”时代主题的研究出版方向。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