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在沪首发

发布时间:2014-12-24发布部门:宣传部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沟通中西交通、连接丝绸之路,对东西方贸易和当时的社会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的文化技术包括服饰制度等都是中国历史尤其中国染织服饰史中重要的篇章。


    昨天,以古代的民族服饰历史为主体研究对象,并开展系统服饰的深度剖析的《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系列丛书在东华大学首发,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同日成立。《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丛书分为六卷,针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匈奴、鲜卑、回鹘、契丹、吐蕃、党项、女真和蒙古族服饰进行研究及系统的叙述。

    研究以历史图像为主要材料,多方搜集了北方各族遍及各地博物馆或田野出土的遗物,诸如岩画、壁画、卷轴、纺织品彩塑、石雕、俑人等等,同时利用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实物考古发现及敦煌学、吐鲁番学研究成果,对图像中的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展开研究。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方法,结合文献、图像、实物三方面的资料严谨考证分析这些服饰的形式结构,尽可能地推测其织物种类和纹样装饰技法,以实物制作的形式进行复原,大大加强了研究的深入性和原创性,并且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抽象的历史直观的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使研究变得非常生动且更有说服力,再现了中国灿烂的服饰文化。

    丛书以服饰复原为新的研究方法,将丝绸之路视为文化交流的象征,充分利用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美术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的敦煌学、吐鲁番学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就学术研究而言,对这些图像资料所反映的服饰进行复原,不仅为服饰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借鉴和研究成果,也对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文物保护研究而言,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石窟、墓室壁画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掉色和剥落,服饰的复原对于丝绸之路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相应的作用;就现实意义而言,一些少数民族服饰用色大胆,款式结构独特,可供影视剧中的服装道具制作以及服装设计借鉴;就社会文化价值而言,一方面该研究是对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地挖掘、抢救、整理,具有重大文化传承价值;另一方面,项目围绕民族地区服饰文化展开,体现中华文明积极吸收不同民族的有益文化,有利于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社会的稳定、地区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上海热线 2014年12月24日 记者:马逢珏 通讯员:段然)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