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疆稳疆,重在基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给南疆巴州达西村村民的回信这样写道。
9月的松江大学城,活力复苏,由37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学生和10余名指导老师组成的援疆团队日前返校。今年暑假,在南疆发生暴恐事件的情况下,全国的大学生暑期实践鲜有赶赴新疆的团队,而东华援疆团却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各方压力,只为履行一个援疆之约。而这个约定,师生们已坚持了4年。
高素质人才组成援疆团
“走,去新疆看看中国最好的棉花!”在从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绿皮车上,援疆团南疆小分队的同学们顾不上连日奔波的疲惫,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新疆棉花的主产区南疆棉区阿克苏、库尔勒、和田等地看看当地的棉花生产和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暴恐事件让这次的援疆团之行险些夭折,但最终是团员们的援疆热情以及新疆当地各部门的协作配合让我们的援疆团之行得以顺利进行。暴恐阻挡不了大爱,只会让各民族更加紧密团结起来!”连续4期担任援疆团总指导的邱夷平教授说。据了解,这支团队以“80后”、90后”“ 大学生为主力军,“50后”、“60后”和“70后”教师作为后备军。这是一支高素质、严纪律的援疆队伍,每一名队员都是该校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体能训练、民族政策……一样都不能少。团队按兵团编制,采用军事化管理,并组建临时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特别在实践前的选拔阶段,为期一个月的培训,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政策教育、专业知识补缺、企业授课技巧和模拟上课等,让大家对援疆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准备。晚上,所有队员开展体能训练,男生9000米、女生6000米长跑。
在第四期援疆团指导老师中,还有两名喝过“洋墨水”,胸怀中国心的海归博士。今年6月份刚入职的“80后”留美博士——印霞老师和马艳雪老师分别负责援疆团的库尔勒小分队和石河子小分队开展援疆工作。出生在库尔勒的疆二代印霞此次主动请缨带领援疆团队员赴家乡库尔勒开展棉纺企业发展调研,传承父辈那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就特别想念家乡,想念家乡可口的香梨和白云一样的棉花,总想着抓住机会多学一点,多掌握一点先进技术和理念,将来用自己的所学所得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印霞动情地说。
援疆之约缘起于4年前,是时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教授在网上的一声呐喊:“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在得到东华师生的积极响应后,于2011年正式组建第一期援疆暑期实践团奔赴新疆,发挥纺织学科优势,拉开了特色援疆的新篇章。4年如一日,为了这个美丽的约定,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已4次组团,带领师生肩负起传承老知青、援疆人精神的重任,带着知识与技术、豪情与梦想,一次次踏上万里之遥的特色援疆之路。这4年,来自东华大学纺织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总计211人经历援疆实践团的历练,正、副教授、教授、海归博士、辅导员等逾50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今年,邱夷平教授又自己带队,奔赴乌鲁木齐、石河子、库尔勒、阿克苏、阿拉尔、和田等地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纺织、轧花产业调研和科技援疆项目。 以技术帮扶促经济发展
从上海到新疆,近4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坐在火车上,家在新疆塔城市的哈萨克族队员、东华大学2013级纺织专业硕士研究生马丽芸谈起这次援疆任务感慨万千。“一直想为家乡做点实事,这次作为援疆团一员,深入库尔勒地区的棉纺和轧花企业展开调研,将可行性的解决策略整理成册反馈给企业,感到特别自豪。”
新疆是我国主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新疆经济支柱的所谓“一白一黑”中,“白”就是指棉花,可见其对于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力强大的本土纺织企业,缺乏具备先进技术的纺织人才,纺织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而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作为国际排名第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和教学科研实力,这支由纺织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辅导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组成的援疆暑期实践团从成立之初就定位明确。“要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对口、援疆任务对接起来,为当地企业和群众踏踏实实做些事!”东华大学援疆办公室联络员张郑军说。 “帮助当地纺织企业解决因机器改造等带来的生产问题,举办课程培训,将棉纺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技术等最新动态和知识传达给一线员工、到轧花厂采样,建立棉花品种、机采设备种类、轧花加工工艺参数和棉花质量及纺纱性能之间关系的大数据,为优化机采棉轧花和纺纱加工工艺提供依据、与企业合作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近年来,东华援疆团做了很多实事,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历数这些年的点滴付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局长李岩显得有些激动。
今年,援疆团和田小分队的张弘强和李维同学扛着50公斤重的设备,从上海一路带到了新疆和田市塔瓦热克地毯厂,原来这台名为地毯穿筘选纱提示装置的机器是邱夷平教授、马艳雪老师和印霞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为的是解决地毯厂普遍存在的纱线人工穿筘效率低、易出错问题。除了与往年一样参加国家级项目的产业调研外,今年团队还深入南疆最偏远、反恐形势最紧张的和田地区,把技术手把手交给当地人民,用心为当地企业谋发展。手工地毯厂董事长乃比江看着平时最伤脑筋的穿筘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葡萄、西瓜等水果热情招待援疆团队员们,他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说:“你们的这个机器太好了,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这下子工人织地毯的效率至少提高一半呢!太感谢你们了!”援疆团还与该企业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准备明年共同申请和田地区经信委的科技攻关项目,实现数字化控制全自动穿筘。 为培育“新疆牌”人才“造血”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援疆?怎样把每年一次的援疆暑期实践变成一个长效性的、可持续的援疆项目?4年的时间,不下10次往返于新疆与上海之间,奔波于新疆各大高校和纺织企业间,援疆团也在不断思考, 如何走一条可持续的援疆之路。
“真正可持续的援疆要变输血为造血,人才是关键。东华援疆团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新疆纺织发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智囊团。”在这样的基调下,连续4期担任援疆团指导老师、现任新疆大学教授的张初阳老师成了这支“带不走”的智囊团的核心人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毕业,曾在国际一流非织造企业担任高级工程师和研发部主任,有着丰富的非织造材料科研和工程经验,学成归来的第一年他就作为东华大学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担任第一期援疆团的指导老师,因援疆团与新疆这片土地结缘。他告诉记者:“援疆团让我真正认识到支援边疆发展的重要性,既然新疆大学的学生需要我,我能在这里教书育人,为新疆棉纺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等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那就足够了!”
另一名“带不走”的智囊团成员也有些特别,她就是第二期援疆团维吾尔族指导老师古丽斯坦。作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硕士生、在读博士生,4年的援疆生涯中,她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援疆团成员,成长为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专业教师,“如今我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用另一种方式将援疆团的精神发扬下去,相信日后我的学生也会继续用专业知识建设边疆。”
除了输送人才,援疆团还搭建起了东华大学与新疆高校的合作桥梁,从第二期援疆团开始,就有新疆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的本科学生参加。如今东华大学与塔里木大学签订了校际援建协议和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新疆大学签订了对口援建艺术设计学院协议。2011年9月,在第一期实践团结束不久,首批塔大和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联合培养的30名大二本科生就来到了东华大学交流学习,为期一年半,大四下学期回到新疆参加毕业答辩。之后在2013、2014年都各有30名塔大同学来到东华求学。联合培养学生学习表现优异,第一个联合培养班中,40%的学生考取了包括东华大学在内的各个高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与新疆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去年有3人,今年增至5人。
(来源:松江报 2014年9月13日 作者:丁艺婕 通讯员:朱一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