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纵览纺织历史 品味服饰精粹——在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鉴赏穿着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4-04-16发布部门:宣传部


(图注:博物馆大楼外观|清代石青缎地福寿纹织锦坎肩|清代红缎地五彩绣大襟女龙袍|竹笼机)

    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纺织原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是民生之本,在近现代,纺织和服饰为我国工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纺织和服饰已融入当代科技发展的洪流:纤维、纱线、织物、染整、服装……构成现代纺织服饰产业链,其产品应用渗透到医疗、建筑和航空航天等各领域,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说,服装纺织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生活艺术,其中包蕴了中国传统纺织服装艺术多彩而博大的文化内涵。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内与历史的、现代的服装纺织品“面对面”,这既是空间上的行为认知和熏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从传统服饰了解中国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衣冠服饰源流远长,事实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政治、文化、艺术历史的演进。卞向阳介绍说,中国古代纺织曾雄踞世界之首达两千年之久,从植桑、养蚕、缫丝到提花机、多锭纺车的发明,从植物、矿物染料的应用到染色整理技术的创新,在纺、织、染各个领域,成就显著,发明成果累累。
  近代是中国纺织服饰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包括晚清和民国两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1840~1949)。这一时期,传统织造技术和复杂华丽的服饰制度受到西式面料、纹样和剪裁方式的冲击,出现了传统服饰到现代服饰的转变。卞向阳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纺织与服饰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纺织与服饰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纺织技艺与图案纹样上,相互渗透和影响,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目前,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共分为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少数民族馆、视听空间、流动展厅等6个分馆,现有展出面积4600余平方米。博物馆自2009年1月面向社会正式开馆以来,已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和“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实践基地——服饰文化体验基地”。

  不仅聚焦历史更展现未来

  在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里,不仅有常年展览,更是有每年特别策划的展览展出。卞向阳说:“博物馆不仅应该聚焦历史,更应该展现未来。”作为一所具有纺织服饰特点的高校博物馆,卞向阳认为除了博物馆本身具有的收藏展览功能,更应该展示如今整个服饰时尚的生态体系。
  近日,《上海摩登——2014海派时尚展》《上海的图像》 特展即将在该馆展出,卞向阳说:“上海历来都是时尚之都,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上海自开埠以来的服饰变化及其特征。其实,服饰历史变迁的背后,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因为城市的变化总是在与时尚互动。”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都是服装时尚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其实,一座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莫过于教育。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纺织史》《服装史》等课程,都会让大学生到博物馆内上课。“作为高校的博物馆,必然会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卞向阳说,“把一些课程搬到博物馆里,既让大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更能对整个纺织服装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事实上,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以中国纺织服饰发展史和纺织服饰科普教育为主线,兼具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时尚意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高校博物馆必须“两条腿走路”

  如今的高校博物馆早已走出了“深闺”,不过卞向阳教授始终认为,高校博物馆必须坚持“两腿走路”,也就是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公益性功能,另一方面则要把博物馆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紧紧结合起来,这样的高校博物馆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卞向阳说,国外高校历来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发展,相比之下国内的高校博物馆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你知道哈佛大学有多少个博物馆吗?”卞向阳介绍说,“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考古及人类文化博物馆等。哈佛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艺术博物馆之一,它收藏有十五万份艺术珍品,从古到今,从欧洲、北美、北非、中东到东南亚,范围极广;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包括植物博物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以及矿物和地质博物馆;哈佛考古和人类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学博物馆,收集了最广泛的西半球人类文化历史的记载。”
  “这些博物馆与哈佛大学的科学研究交相辉映,同时也成为哈佛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卞向阳认为,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因为高校应该结合其自身学科特点、发掘社会资源,打造具有行业特色、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校博物馆。

  ■参观小贴士
    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或中山西路849号(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近中山西路校门)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9:00至下午4:00
    门票:免费网址:http://web.dhu.edu.cn/mtc/
    参观联系电话:62378231、62373349
    公共交通:公交814路、936路、127路、925路、57路;轨交3、4号线延安西路站

    ■主要展品集萃
    蜀锦
  蜀锦是指汉代至三国蜀郡(今四川成都)所织造的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

  宋锦
  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宋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

  云锦
  云锦是传统织锦之一。明、清时为宫廷织品。有多处官办织造局生产,用于宫廷服饰、赏赐等。晚清以来始有商品生产,行业中才产生“云锦”的名称,因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而得名。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云锦为南京丝织特产,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是锦的一种,“锦”是古代丝织物中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被古人称作“寸锦寸金”,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4年4月16日 记者:荀澄敏 通讯员:李苏琴、邱登梅、段然)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