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冬,如今这个时间段各种保暖内衣走俏起来。然而,近年来不少知名品牌保暖内衣都被先后曝出涉嫌虚假宣传的负面新闻却着实让人在选购保暖内衣时有所顾虑。
那么,作为不少家庭秋冬必备品的保暖内衣,究竟蕴含哪些秘密?走进超市,各种品牌的保暖衣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我们该如何选购呢?面对种种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华大学纺织工程学科教授张佩华的解读。
问:保暖内衣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哪些分类包括保暖性怎么来衡量?
张佩华:市场上的保暖内衣一般为针织保暖内衣,大体上应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以前概念的保暖内衣,我们有一个针织保暖内衣的行业标准(2004年发布),这个标准要求针织面料的保暖率>30%才能称为保暖内衣,还有一种叫吸湿发热的保暖内衣,同样也有一个行业标准(2010年发布,FZ/T 73036-2010),这个标准有两个限定指标,即最高升温值≥4.0 ℃、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3.0 ℃,同时满足这样两个升温指标值的内衣才能叫做吸湿发热的保暖内衣。
问:普通消费者怎样识别保暖内衣,有没有更直接更直观的指标让我们看到内衣的保暖效果或者好与不好呢?
张佩华:挑选保暖内衣时,可以看一下内衣包装上的标志,通过标志来判断,或查看相关说明书,有的时候说明书上面会写明该保暖内衣执行了XX标准,如该保暖内衣执行FZ/T73022-2004行业标准,说明该保暖内衣的保暖率大于30%;如果有的注明实行了吸湿发热的针织内衣行业标准,就是我们说的FZ/T 73036—2010,那么这个保暖内衣在生产过程中满足了吸湿发热的行业标准,那么它是通过专业机构检测且同时满足最高升温值≥4.0 ℃、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3.0 ℃的指标。有的时候行业标准不放在标签或包装上的,那么你可以让商家(售货员)出示一下内衣说明书或者产品的执行标准,因为这些指标是通过专业机构检测的,如果有的话那么产品是满足我们的行业标准的,消费者可以正确判断是否属于保暖内衣产品。
问:内衣的有害性标准又是怎么来说的呢?
张佩华:我们的正规产品在出厂的时候是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看产品是不是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严禁物质,或甲醛、重金属含量等一些有害物质的限制性含量达到多少?凡是按照国家标准通过专业机构检测的、正规渠道进驻商场销售的内衣,应该对人体是没有害的。
问:市面上这么多的材质这么多的分类有没有好的适合我们来使用穿着的,请张教授推荐哪些保暖内衣或者适合哪些人群?
张佩华:价格比较高的,像羊毛一类的肯定是保暖率比较好的,但是亚洲人的皮肤比较敏感一些,如果是羊毛一类的产品贴身穿着的话,部分人群会觉得有一些刺痒感;羊绒是纤维很柔软、很细的,所以基本无刺痒感或比较小。在天然纤维里面,你可以选择羊毛、羊绒一类的或者棉类的产品作为我们的贴身穿着的保暖内衣,但是羊毛羊绒毕竟价格贵。若消费者希望达到又薄保暖性又好,也可以选择功能性化纤一类的产品,如远红外、中空、细旦、竹炭、木代尔等,冬季穿着木代尔产品时,一开始接触皮肤时会有一种凉感,但是这个产品洗了以后表面会起一层很短的毛绒一样的东西,再穿不会有新穿的时候的那种贴身的凉感,像木代尔这种纤维素纤维系列产品,现在也越来越被广大的消费者认可,其服用性能、光泽都比较好;还有可以购买一些吸湿发热的产品,吸湿发热内衣产品是新一代的保暖内衣产品,因此价格会比常规的产品贵,属于轻薄型保暖内衣。
问:怎样从一些简单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暖内衣?
张:除了看保暖内衣的指标以外,我们还要关注一下产品的质量。一看二摸三拉四吹五检。一通过眼睛看,查看颜色、染色是不是均匀?面料编织是否均匀?因为内衣大部分是针织的结构,就像我们打毛衣一样,是一个一个的圈构成的,这个圈是不是均匀,我们可以直观地通过看来判别它的质量;二我们也可以手摸一下,通过手感,直观感觉是不是柔软?三是轻轻地拉动面料,看面料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因为我们内衣的针织面料是有一定弹性的,以前的保暖内衣里面加了一层塑料薄膜,其弹性比较差,当然挡风性能比较好,但穿着这种内衣到了带空调的房间比较热的时候,人体上的湿气排不出来,透不到内衣的外层,那么穿着的舒适性会比较差;三可以轻轻地抖动面料,或者是手轻轻地搓一下,听是否有沙沙声,如果没有这种声音,说明该面料均是由纤维材料所构成的,说明不含薄膜一类的产品,一般穿着的舒适性比较好;四是你可以吹一下面料,比如说你从面料的一面吹气,看看另一面是不是有热气通过?若有说明它的透气性能比较好;五是检查一下内衣的标志、企业的标志、合格证、质保证等,这些证是不是齐?有没有厂商的名称和地址?是否标注内衣型号、规格?包括洗涤的方式、采用原料的成分等,若标签上均有的,这样的产品也是比较规范的产品。
访谈内容由东华大学提供 本网整理
专家名片
张佩华,1962年1月出生。纺织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学院针织与服装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上海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针织服用产品开发与舒适性能研究、生物医用纺织品开发及力学性能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973”子项目2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和承担上海市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项目及企事业委托研发项目10余项。主要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和中国针织行业专业技术贡献奖。个人荣誉: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4年01月21日 通讯员:段然、邱登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