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极具创意的时尚庆典与比赛、优秀的艺术成果展览……从4月17日开始为期五天的东华大学“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历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的活动不仅延续了往年以论坛、展览、大赛、秀场、市集等为平台,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时尚教育与创意产业焦点话题的优良传统,更从服务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出发,依托东华大学纺织、服装及艺术设计等学科优势,创新性地发布了“海派时尚”流行趋势。 近年来,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中,东华大学弘扬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与长宁区等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上海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政产学研用及国际资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正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所说,“发挥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以自身特长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学责无旁贷!” 创新“海派时尚”研究,首发《流行上海》 纽约的自然休闲,米兰的新奇实用、伦敦的前卫先锋,巴黎的奢华浪漫已成为四大时装中心的标志,每年两次的流行趋势发布引领着全世界的时尚潮流。 反观国内,大多数时尚品牌的流行趋势研发薄弱,往往需要购买趋势手册、网站资讯,或寻求流行预测机构的帮助。但是,最具影响力的潮流信息大多来自欧美,难和中国市场“水土相融”,在本土新产品的开发中应用有限。同时,服装更迭周期的压缩、流行兴起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因素都给服装企业制定产品研发计划增加了难度。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塑造本土的时尚设计特色成为关键。用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的话说,“本土品牌的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更要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引领市场的价值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需要有本土的时尚趋势研究和相应的孕育推广平台。” 东华大学老牌优势学科——纺织与服装学科排名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国际领先。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特色学科链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更实现了突破:服装设计特色学科联动相关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图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科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华时尚特色的设计学科,并列上海第一,全国第六。徐明稚表示,在着力引领国内服装和时尚产业发展的同时,植根上海的东华大学更应着力形成“海派时尚”理论学派,引领“海派时尚”话语权,建设成为“海派时尚”的策源地。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教授,被誉为“中国的创意产业之父”,他对“海派时尚”的形成寄予厚望,“希望以2013年‘环东华时尚周’为契机,从这里逐步走出国际一流的海派设计大师、世界瞩目的海派时尚名牌,形成具有海派特色的时尚产业链。让全世界认识海派时尚,能够追随我们的海派时尚,也让我们的品牌能够为世界消费者所接受。” 在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首发的《流行上海—2014/2015年秋冬海派流行趋势》一书,立足本土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多角度诠释了“海派时尚”的定义,从社会背景分析、主题确立、灵感提炼、原创设计等方面,对海派流行趋势进行了展望。据悉,根据时尚产业的特点,该书计划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定期出版,针对次年的秋冬季和春夏季产品研发进行前期的灵感溯源和概念设计。2013上海国际时尚论坛上,与《流行上海》一书配套的“流行上海”网站也将同步开通。网站刊载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汇集了大批海派设计师及其作品信息,业界人士及普通大众均能免费查阅网站的最新时尚潮流趋势分析报告。 东华大学副校长、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春红教授告诉记者,《流行上海》一书的诞生,属于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果之一,是“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的成果。依托东华大学在上海首屈一指的“设计学”学科基础,组建了文化、男装、女装、鞋履、箱包、图形和面料流行趋势七个团队,每个小组都由这方面学科的领军人物负责,创作骨干包括学科专家教授、全国十佳设计师及企业设计总监代表,并特邀多名国内外业界著名专家、设计师、企业家等参与,团队成员总数近百名,创作规模可以说是学院有史以来,学科交叉最全面、协作最系统、团队最庞大的一次。项目参与青年教师代表曹霄洁就表示,此研究过程帮助青年教师们明确了作为中国时尚设计教育者的发展目标,为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把好了方向。“希望以此为契机,东华大学能致力于形成和完善‘海派时尚’理论学派,成为塑造上海时尚的头脑和时尚产业的策源地。”刘春红强调。 深化国际化教育 培育国际竞争力 本科生的设计作品能与香奈儿、阿玛尼、芬迪、约翰•加利亚诺等国际时装大牌同台展出;学生足不出校便有机会得到来自纽约、米兰、巴黎等时尚之都著名设计学院的大师指点;重点学科专业教师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已达80%以上;学院连续19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系列活动,高水平讲座及论坛频繁上演…… 如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合作地区已经覆盖了纽约、巴黎、米兰、伦敦、东京五大时尚之都,合作院校包括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等排名世界前十的艺术院校 “大腕”;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校长奖”得主更全部是东华大学在日的学生……位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东华大学,作为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常务理事单位,已开始引领国际服装教育风尚。 “学校的每个学科都要与这个领域世界上最顶级的院校合作,开展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这样诠释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意义。 2013年,东华大学又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纽约时装学院合作开办了中美三校服装课程国际班,这也是东华首次在本科生中开设国际班,在本科生服装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由17名美方服装专业本科生和10名东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共同组建一个“跨国班级”,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国际服装采购、国际服装产品开发、全球服装营销、跨文化研究等4门专业课程,还有5次产业考察实践。 基于在时尚创意人才培养上的成功实践,东华大学在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并希望尝试开展“1对N”、点对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即一个学校对应N个学校或国家,且这些合作学校与国家均走在时尚创意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尖端。 “希望依托这个平台,推进我校服装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刘春红说。 培育兼具世界眼光与本土意识的时尚创意人才 如果说把握时尚话语权是时尚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那么,人才就是其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时尚教育则是其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作为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理事会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院校,东华大学常年坚持时尚教育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战略,积极培育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时尚创意人才。 从我国第一代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领域的第一位硕士、第一位博士、博导刘晓刚教授开始,东华大学已培养出陈闻、罗竞杰等众多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以及一大批创立了个人服装品牌的优秀毕业生。王一扬的“素然”、王巍的“Wangwei Gallery”、王汁的“Uma Wang”、牛冬梅的“纳薇”、叶寿增的“芝禾”、徐燕辉的“火柴盒”、张峰的“Where What Who”、黄悄然的“Babychost”等品牌的成衣在设计风格上各有特色,在国内外时尚领域引人注目。 1996年毕业于当时还叫中国纺织大学的王汁,无疑是个中翘楚。她是第一个参与Vogue/CFDA时尚基金“设计师交流项目”的中国设计师,2005年在伦敦注册了个人品牌Uma Wang,设计作品已经进入全球20多个一流的买手店。王汁说,正是母校浓厚的艺术氛围,让自己释放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的作品也以优良的材质和独特的设计品位,深受欧洲买手及先锋杂志的追捧。同样毕业于东华大学的知名时尚设计师品牌素然(Zuczug)创始人王一扬,因为四年大学加上十二年的教师工作,有十六年都在这所学校度过,对东华大学的感情尤其深厚,“现在我的公司里面有很多设计师都是东华大学毕业的。”王一扬认为,母校培养他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执行力。现在,素然在全国已经有73家销售网点。如今,更多的在校生被东华浓厚的时尚氛围所感染,积极投身时尚创意实践,众多学子的创业项目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或入驻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 时尚不是奢侈的代名词,在巴黎,任何顶级品牌都有面对中端甚至是普通上班族价位的服装,任何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接触时尚、感受时尚。时尚教育普及化程度是设计之都焕发持续魅力的关键之一。在本次时尚周上,东华大学连续开办5年的“创意市集”从大学校园上摆到了普通市民身边。4月20日,东华大学“创意市集”在长宁区古北路黄金城道精彩上演。 “SAMMIHONG婚纱礼服定制工作室”的负责人兼设计师洪洁的“璀璨星空”系列婚纱在“创意市集”上格外醒目,银灰色曳地长裙镶满水钻,肩部廓形硬朗,高贵而神秘,秒杀了现场无数菲林。其实洪洁早在研二的时候就举办了个人婚纱礼服作品校园发布会,如今她的公司成立已经一年多,业务也走上了正轨。 (来源:上海教育 2013年5月1日 记者:徐倩 通讯员:邱登梅、段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