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比赛以《超越•尘封》为主题,由我校服装设计专业09级120多位毕业生共同参与,通过初赛和决赛两轮进行。与往年不同,比赛在“创意组”和“成衣组”中各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4名,以此更好地激励学生。“创意组重在从宏观角度考量参赛选手的前瞻性与时尚性,以及创意思维与创意设计表达能力,成衣组则从时尚流行与实用性角度展现选手的专业技能”,本次比赛的负责老师,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副主任周洪雷告诉记者。
经过专业导师的精心指导,进入决赛的100套作品呈现出设计者对造型、结构等技巧的把控能力,展现了设计者的个性、时尚敏锐度和市场把握度。钱好好同学对整个过程记忆犹新,“做设计不是‘纸上谈兵’。我的作品需要将木质材料与刺绣元素进行混搭,起初制作时,我用了各种类型的木片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最后,经过木工师傅的建议,我选择椴木进行制作,才最终完成作品”。独立设计师吉承,2002年创办品牌Lavie,作品多次在伦敦等时装周发布,应邀担任了本次比赛的评委。她对参赛作品给予高度肯定:“许多参赛作品让我眼前一亮。学生们的设计作品特别有创意,制作工艺也非常精良”。
每年一度的服装设计毕业生作品决赛既是对东华学子四年设计水平的综合展现,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检验。作为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理事会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院校,我校常年坚持时尚教育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战略,积极培育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兼具的时尚创意人才。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告诉记者:“专业教育改革、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等实践不断提升着人才培养质量,如今我们学生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很好的国际化水准和市场竞争力”。据悉,在2012年“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上,我校马玉儒、伍梦月等四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获得了包括冠亚军在内的六项大奖,这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在此国际赛事中有史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最后,朱民宣布2013上海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闭幕。回顾本届时尚周,“海派时尚”成为关键词。论坛首次发布了《流行上海—2014/2015年秋冬海派流行趋势》,解读“海派时尚”、预测海派流行趋势,并邀请了国际著名时尚院校、机构的精英人士,各大时尚品牌企业代表及政府管理者共同探讨“海派时尚”走向国际之道。时尚周同时举办了11场动态秀和6场静态展,集中展示了海派时尚设计的力量。
朱民宣布2013上海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闭幕
本次活动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新闻晚报、新民网、东方网等众多媒体记者的关注报道。
(撰稿:莎日娜 邱登梅 摄影:吴彦)
==========================================
全国大学生服装“软雕塑”大赛终极PK上演 我校学生徐可摘得技术金奖
4月19日,路过我校延安路校区中心花园的师生和市民都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平日绿树环绕、碧草茵茵的小花园突然变成了一个天然T台,78个人体模型和10位真人模特身着各式创意成衣与优雅礼服掩映在春日美丽的校园中,所展示的服装正是2013 “纳薇•东华杯”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大赛决赛的造型作品和历届大赛的优秀获奖作品。
(注:过往市民拿出相机记录花园展示作品)
(注:模特展示历届大赛获奖作品)
立体裁剪素有服装“软雕塑”之称,由于直接在立体的人体结构上进行裁剪创作,因此,立体裁剪大赛除了PK创意,更PK动手能力。自2004年以来,这已经是我校第7年与政府或企业合作举办全国大学生立体裁剪大赛。作为环东华时尚周的重要赛事活动之一,今年的大赛吸引了全国30余所服装院校学子参加,我校、清华大学等20所院校学生的39组选手进入终极PK。当天的决赛分技术与造型两大环节。技术环节主要考验选手现场动手能力,要求现场裁剪制作一套服装作品。最终,我校服装学院本科生徐可摘得该环节金奖。造型环节以静态作品展示为主,经过往观众现场票选,金银铜奖分别被清华大学毕然、华南农业大学杨丽玲与我校杨伊琨、何蓓、王心陶夺得。
(注:选手在技术环节中现场量体裁衣)
据大赛组织者之一、服装学院副教授刘咏梅介绍,每年从立体裁剪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因其出色的设计与动手能力,很多都被企业一眼看中,有的甚至在大赛现场就被企业“一抢而空”。“立体裁剪讲究的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双重融合。通过比赛,我们不仅想为学生提供与全国高校各路好手交流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想为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
据悉,我校是全国最早把立体裁剪纳入专业课程教育的高校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服装专业在校设立不久,学校随即开设了服装立体裁剪专业课程。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课程由原来的单门课程发展成现在包括本科必修、选修以及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在内的体系化课程。我校编写出版的《服装立体裁剪》教材也已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全国许多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化的立体裁剪课程教育提供智慧支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还被确立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服装学院副院长陈建辉表示:“课程的持续改革与赛事活动的连续举办等都是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希望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有优秀的实践能力和出色的创新能力。”
(撰稿:向娟 邱登梅 摄影:刘静薇 赖鑫琳)
=====================================
服装学院张颖等多位学生在“YKK•东华杯”第九届研究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上获奖
4月19日,“YKK•东华杯”第九届研究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在世贸商城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副校长宋立群,副校长、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春红出席,校党委常委、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等观看了比赛。大赛评委由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服装学院陈彬教授、许旭兵副教授,上海乐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万从荣,上海之禾时装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陶宁宁,YK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外-广报部高级经理井上正宏担任。
此次大赛获奖作品均出自12级硕士研究生之手,其中服装学院张颖设计的《简•链》摘得一等奖,服装学院伍梦月的《遇见未来》、谢丽芳的《黑色幽默》获二等奖。何慧丽、宋天颐、高尊、周佳娟的参赛作品获三等奖。与会领导和大赛评委共同为获奖选手颁奖。
研一女生马玉儒带着原创的“银色‘线’象”系列服装,走上了环东华时尚周属于研究生的T台。就在半年前的“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上,她与同学伍梦月一起包揽了大赛最高奖“至尊大奖”冠亚军,创造了属于中国设计师的奇迹。这次她的“银色‘线’象”把观众卷入了上世纪60年代的太空风潮。
“银色‘线’象”系列展示了未来战士的前卫形象,3套服装均采用蛇纹漆皮银白色面料,银色金属拉链作为“线”的元素装饰其间,构成清晰的肌理效果。在廓形上,两件以T字型为主,一件是A字型连衣裙。整个系列用充满未来气息的银色线条和很强的轮廓感,重新诠释那场让人类遥想太空的摩登潮流。马玉儒觉得,这次比赛拉链的运用是为服装造型服务的,拉链作为装饰和功能性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卞惠敏今年研一,她的参赛作品“7007”设计灵感源于《天鹅绒金矿》这部讲述英国七十年代摇滚乐坛故事的影片。在面料选择和色彩搭配上,卞惠敏觉得上学期的《服装流行预测与应用》专业课很受用,自己现在养成了随手搜罗国内外流行时尚资讯的习惯。灰色花点呢料,拼接色彩鲜亮的大运呢,将呢料与深灰色树脂拉链进行组合,采用双层面料拼接包缝拉链齿的工艺……服装的下摆、衣领、边缘线等,无不透露出70年代怀旧低调的套装概念以及性别特征弱化的中性风格。她告诉记者,“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对拉链使用的把握。”对以拉链作为元素的服装设计来说,既有所局限,也是对设计者创意和实现能力的双重挑战。
T台30秒,李楠同学用她的“农夫与蛇”系列给观众暗示了那个经典的伊索寓言故事。在效果图入围阶段,刚要踏进蛇年新年,看着盘卷的一把把拉链,李楠联想到了蛇,设计灵感由此而生。李楠采用了很多开衩、截断、半敞开的结构,经过立体裁剪的欧根纱犹如蛇形,要不从白色拉链中伸了出来;要不裹在“农夫”身上将他缠住;而在“农夫”“死”后,“蛇”又慢慢地“爬”了出来……
李楠告诉记者,到了研究生阶段,强调服用性、可穿着性成为专业设计的必然要求,所有设计要从市场里来,回到市场里去,但又不能和市场完全一致,而是要略超前于市场,具有趋势引领作用。这既是服装设计专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不同之处,也是为大多数参赛研究生认同和坚持的。
如果说创意是帆,那么服装这一载体就是船,两者合,方能致远。“我的本科毕业设计用的是非服装面料,更多地是对自己天马行空创意的概念展示,而这次参赛‘7007’在往成衣方向走,廓形也‘规矩’了很多。”卞惠敏总结了自己现在的转变。研究生服装设计大赛给了同学们一个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空间的实践平台,让同学们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
据了解,研究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旨在结合服装设计研究方向,从一定的学术高度探索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参赛作品主要结合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课题实践,延伸出富有创意的系列化服装设计。今年共有84套作品参赛,25套作品入围决赛。参赛者今年更注重创新、环保实用和回归自然理念的融合,作品均以拉链为设计元素,多种风格并存,不仅在服装上充分体现拉链的实用、装饰和创意,同时注重舒适与美观的结合,彰显了学院派设计研习者的原创力量。
(撰稿:孙庆华 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