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正气 彰显东华美德——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拟入选项目现公示接受评议

发布时间:2013-03-05发布部门:宣传部
    日前,经校内外专家评审组评选,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拟入选项目揭晓。“用爱为生命加油——材料学院师生‘爱心接力’救助患病学子”等8个项目拟入选“好人好事”,“爱的承诺与坚持——管理学院吴曼曼同学连续四年无偿献血”等4个项目拟入选“好人好事(提名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东华精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表彰先进,校文明办于2012年底在全校开展了“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各总(直)支的积极参与,校文明办收到的好人好事参选项目涉及敬老扶幼、助困济难、助残帮教、志愿服务等多方面,体现了近两年来学校各单位文明创建的成果。

    其中,“用爱为生命加油——材料学院师生‘爱心接力’救助患病学子”“八年爱心助老路 朝阳携手夕阳情——环境学院阳光服务队持续开展‘爱心助老工程’”“奉献当责任 相报滴水恩——人文学院研究生高坤七年坚持践行志愿精神”“大爱微行——信息学院辅导员‘爱心公益坊’传递爱与责任”“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习惯——管理学院学生乔博感恩回馈社会”“做‘迷途孩子’的心灵倾听者——纺织学院学子与工读学生开展心灵结对志愿服务”“‘能救人生命,是我的幸运!’——材料学院学生吴唯杰捐献造血干细胞”“理千册书捐千斤米——国际交流学院‘洋雷锋’志愿服务‘Connect’不断线”等8个项目被评审组推荐入选“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爱的承诺与坚持——管理学院吴曼曼同学连续四年无偿献血”“用爱打开孩子的心扉——外语学院学生会志愿者爱心助教智障儿童”“你进步我快乐——机械学院学生房成亮乐于助残帮困”“绿衣天使在行动——人文学院‘心馨绿动’学生团队服务病患暖人心”被评审组推荐入选“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奖)”。评委、人民日报上海分社政文部副主任姜泓冰表示,东华大学好人好事候选项目展现的良好风貌令人感动,这些师生情、同学情,对社会的感恩,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在平凡中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东华美德。希望有关项目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化举措,在实践中继续得到凝炼和升华,塑造为东华大学的文明文化品牌。

    本次评选活动充分展现了东华师生在践行“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理念和“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东华精神等方面所取得的文明成果。为弘扬新风正气,彰显东华美德,3月5日至10日,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拟入选项目接受公示评议,若有任何意见、建议,请联系学校党委宣传部孙庆华、邱登梅,电话:67792169,邮箱:xcb@dhu.edu.cn。

附:东华大学2011-2012年度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拟入选项目事迹介绍
-------------------------------------------------------------
1.用爱为生命加油——材料学院师生“爱心接力”救助患病学子

事迹简介:
    2011年6月8日,材料学院2010级研究生吴超被确诊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校学生处及材料学院领导、老师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并送上爱心款。医生预计的50万巨额医疗费对这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材料学院2010级研究生顶着烈日发起了一场“用爱为生命加油”的校园爱心募捐活动。吴超所在的党支部也在网上发布了为吴超加油的倡议书,该贴被广泛转发。
    学校领导,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上海市红十字会、校红十字会、东华大学爱心屋、东华校友、企业爱心人士及社会媒体等予以关注,一笔笔善款被送到了吴超家人手中。值得一提的是,15年前,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金惠芬退休前捐资设立有“温暖基金”,每年学院在职及退休教师都会向该基金追加资金。目前,学院教师、校友通过“温暖基金”等渠道已向吴超捐助近14万元。
    2011年11月,吴超顺利接受半相合骨髓移植手术。术后吴超因免疫功能低经常尿血,需要输血小板来维持。辅导员将吴超急需血小板的情况告诉了同学们,得知这一消息后,12名同年级研究生迅速组成一支“献血小板”爱心团队。在这支80后爱心团队中,7名是中共党员,有的是吴超的室友,有的是本科同学,有的和他并不相识。“一份血小板,就是拯救生命的希望。”这个临时组合的团队开始了一场“超”坚强的爱心接力,先后分三批来到上海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为吴超的生命注入自己的一份殷红和力量。还有同学献过了还想献,被医生告知须间隔一个月才作罢。2013年1月,东华大学“超”坚强爱心接力队当选“2012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这场师生携手的爱心接力为吴超战胜病魔带来了动力,2012年7月6日,吴超在上海顺利出院,目前身体情况基本稳定,正在师生的加油下准备适时重返校园。(整理人:孙庆华)
------------------------------------------------------
2.八年爱心助老路 朝阳携手夕阳情——环境学院阳光服务队持续开展“爱心助老工程”

事迹简介:
    在环境学院有这么一群学生,尽管是90后,但他们却喜欢与20后、30后的老人呆在一块,陪老人唠嗑,为老人表演节目。在他们心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心行动,更是一种感恩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环境学院阳光服务队的队员们,他们开展的活动被称为“爱心助老工程”。
    吴一卿从大一加入阳光服务队之初,就参加了“爱心助老工程”服务。每个月底,他都会跟同伴去敬老院,每次都会去看望一位姓魏的爷爷。魏爷爷今年80岁,因为身患脑瘤,只能常年坐在轮椅上,无法自由活动。为此,吴一卿总会尽可能多地陪魏爷爷,通过聊天和讲故事的方式,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关怀与欢笑。这样的帮助一持续就是两年。去年9月,当吴一卿错过了8月的探访活动再去敬老院时,得知魏爷爷因生病且加重转到其他地方时,他赶忙打电话给魏爷爷,询问了老人现在的地址,并利用国庆假期,买好大包小包的礼物专程上门探望,让老人感动得留下了眼泪。而这感动也让吴一卿更加深刻地体悟到“爱心助老工程”的价值与意义,“关爱老人的今天,就如同关爱我们的明天,我们付出的是一份爱心,收获的却是一片关爱与温暖的海洋”。
    如今,“爱心助老工程”至今已持续了8个年头,参与志愿者达300余人。8年来,环境学院阳光服务队的队员们风雨无阻,每次都会准时到达敬老院,尽己所能去和每位老人交流、沟通,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带去欢笑。队员们不断丰富为老服务的内容,从一开始简单地陪老人聊天,到后来队员们利用个人才艺表演节目,丰富老人们的晚年文化生活,再到与老人们一起合作制作手工艺品,老人们总能从队员的关怀中获得不一样的乐趣。针对敬老院的特殊老人,队员们还开展了专门的志愿者结对。每次活动时,当老人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而在志愿者们即将离开时,老人们也总是拉住队员们的手,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
    团队大多数队员来自经济贫困家庭,队员们在接受学校资助的同时,更在校外的助老实践中学会感恩,回报着社会,他们用行动温暖老人的同时,也迈开了自己成长的脚步。(整理人:向娟)
------------------------------------------------------
3.奉献当责任 相报滴水恩——人文学院研究生高坤七年坚持践行志愿精神

事迹简介: 
    高坤,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2011年3月,经过层层面试,他加入到JA(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中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当时,活动组给他安排的服务内容是为浦东新区华林中学的学生讲授经济学知识。面对这样的服务内容,高坤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开始他的支教服务之旅。虽然每节课程的时间只有五十分钟,但是他从松江赶到浦东,仅往返时间就超过四个小时。每次支教服务,他都是急匆匆地吃完午饭就出发,等课程结束回到宿舍已经是晚上七点多。身边的同学曾多次劝他放弃或者选择一个离学校较近的服务地点,他却表示:“正是这些奔波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志愿精神,学会了责任与坚持”。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和全心投入,他受到了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并被评为“JA中国优秀志愿者”。
    在担任人文学院助理专职辅导员期间,高坤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并先后两次参与无偿献血,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他的带动下,班级部分同学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他和同学们都表示:“每次献血时当想到这红色血液流入另一个身体,挽救另一个生命,自己会感到一份满足。”从注册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至今,他7年坚持参加志愿服务,先后4次捐献血小板,累积献血量达4000ml。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高坤,这个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曾经的“优秀贫困生”获得者,在自立自强的同时,将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视作对社会的点滴回报。七年不懈,坚持可贵,他用自己不懈的行动诠释了当代志愿者精神,也充分展现了一名大学生的无私且动人的精神风貌。(整理人:莎日娜)
---------------------------------------------------------
4.大爱微行——信息学院辅导员“爱心公益坊”传递爱与责任

事迹简介:
    2010年,信息学院辅导员办公室成立“爱心公益坊”,用爱和真情践行公益服务精神。“公益坊”旨在传递爱心,通过“大爱微行”的方式,推动公益精神进校园、进社会。两年来,公益坊先后在校内建立了慈善爱心屋义卖基地、设立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金;在校外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心理辅导”活动基地、上海市未成年人管教所爱心基地、松江区三湘幼儿园爱心传递基地、松江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共建基地等多个公益服务基地。
    2011年,“爱心公益坊”下设了“女红”手工制作中心,学院女教师们利用下班、周末休息时间集中制作手工饰品,并在学校慈善爱心屋设立“义卖点”,每周二中午,辅导员们利用吃午饭的时间轮流“摆摊”义卖。截至2012年10月底,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加班4000余小时制作手工饰品,并将义卖所得5000元全部无偿捐献给学生,在东华大学设立了面向家庭困难学生的“巾帼手工爱心助学金”,每一个获得资助的困难学生可以获得1000元的现金资助和300元的配套物质资助。据悉,这是沪上高校首个由辅导员群体独立出资成立的助学金。
    信息学院辅导员办公室的老师们定期前往民工子弟学校——张施小学,为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激发低年级“小候鸟”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2012年11月,“公益坊”开展了梦想义卖活动,为张施小学的“小候鸟”们筹建雷锋书社募集到1000元,2013年3月5日,“公益坊”从手工义卖资金中捐出1000元,雷锋书社正式成立。在上海市未成年管教所,辅导员还针对管教所学员的特点,为失足青年义务开展职业发展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重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大家庭。
   “爱心公益坊”是信息学院辅导员们率先模范、潜心育人、倾心奉献的一个缩影,是老师们在社会慈善公益与高校育人工作对接方式上的一次探索和创新。两年来,这一平台正在逐步完善,在引导大学生践行公益精神、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营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整理人:孙庆华)
---------------------------------------------------------
5.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习惯——管理学院学生乔博感恩回馈社会

事迹简介:
    仅2011-2012年度,管理学院学生乔博就参加了时尚东华文化志愿者、义务支教、保护环境、扶贫助困、义务献血、各类展览比赛等志愿活动24项,累计服务时间500多小时,哪里有志愿活动,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了。”乔博说。简单的一句话,展现着他的热忱和朴实,而这正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平凡但伟大。
    问及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志愿服务,乔博回忆起四年前,他从甘肃省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来到上海求学,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各类奖助学金,还有老师和同学们随时随地的帮助,让他以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爱是互相传递的,“这些,让我一直心怀感恩。”乔博说。
    2011年暑假,乔博带领8位同伴顶着酷暑,赴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龙塘镇龙塘中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在这20天里,志愿者们除了给孩子们讲授语、数、外等文化课,还通过心理辅导、笑脸墙等多种方式,把快乐带给孩子们,乔博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支教团队还通过易班、上海青少年志愿者网、海南日报、中国支教网、天涯社区等媒体,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说起第一次做春运志愿者的情形,乔博清楚地记得那是大一寒假,在火车站遇到一位因为弄错上车地点而误了火车的老爷爷,看着老人焦急的神情,他当即决定不回家过年了,留下来当春运志愿者,帮助那些迫切要与家人团聚的人们。2013年的寒假,乔博再次放弃了回家的机会,当起了春运志愿者,每天从早上7点多忙到晚上7点多,常常午饭都没时间吃,解决了上万人次的求助,回答了无数的问题。
    作为管理学院阳光服务队实践部部长,乔博组织队员们累计参加各类志愿活动46次,累计服务时间34089小时。目前乔博已获得各类个人荣誉16项,带领团队获得集体荣誉19项,事迹被中国中央广播电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整理人:段然)
-------------------------------------------------------
6.做“迷途孩子”的心灵倾听者——纺织学院学子与工读学生开展心灵结对志愿服务

事迹简介:
    小王(化名)是宝山区灵石学校的一名工读学生,在有的人眼中,他是性格叛逆不服管教的“迷途羔羊”,但在纺织学院学生王丽看来,小王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纯真可爱,有着花季少年的理想追求。
    大一时,王丽就加入了学院华阳自强志愿者协会,该协会从2006年开始与灵石学校开展“华灵结对”,由大学生志愿者对工读学生开展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结对帮扶。小王就是王丽的结对对象。“刚开始,他很少主动跟我交流,从少许的话语间我能感受他有着极强的叛逆心理,这就更需要我们用心灵与她们对话”。第一次结对活动结束时,王丽主动把电话留给了小王,告诉她只要愿意什么事都可以跟自己说。接下来的每次结对,王丽都会以朋友知己的身份跟小王聊天,听他讲心里话。渐渐的,小王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亲切的大姐姐,原本排斥结对辅导的他,不仅慢慢变得愿意与人聊天,性格也随之开朗了很多。 小王在写给王丽的信里这样写到:“在结对活动中我长大了许多改变了许多。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我会更加努力地把学习提高,并找回以往的快乐。”
    迄今,在华阳志愿者协会里,像王丽这样与灵石学校的工读孩子开展结对的志愿者有22名。最初,志愿者们多以面对面辅导或书信的形式与孩子们开展交流,考虑到这种形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更及时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大家又开始通过网络与孩子们在线交流,深入了解他们与父母、朋友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灵疏导。志愿者们还做起了校外辅导员,协助灵石学校的老师们管理班级,并编辑《华灵之声》小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华灵结对”活动开展至今,已有33名工读孩子从结对活动中受益,灵石学校也获得了宝山区示范性青年团校荣誉称号。而今,志愿者的结对帮扶仍在继续,在更多工读孩子心中播撒着关爱与奉献的种子。(整理人:向娟)
-----------------------------------------------------
7.“能救人生命,是我的幸运!”——材料学院学生吴唯杰捐献造血干细胞

事迹简介:
    2012年 12月4日,国际志愿者日的前一天,材料学院大二女生吴唯杰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上海第256例、高校第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1年11月,刚入学的吴唯杰在校红十字会组织的活动中报名参加了中华骨髓库。2012年9月,吴唯杰接到通知,其与江苏一名30岁的女性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 她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这名患者的生命。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能救人生命,很幸运!”,平时打针都怕疼的她,当时一点也没有犹豫就决定要向这位素不相识的大姐姐捐献造血干细胞。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吴是家中的独生女,远在湖北的父母虽然心疼,但还是予以全力支持。
    2011年,吴唯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卓越高分子班,大一结束时,绩点排名年级前茅,并获得了学校“卓越工程师奖学金”。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唯杰是个文静沉稳又乐于奉献的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可要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她甚至连室友都未说起过。因为要好几天离开学校在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她就以“家里有事得回去几天”为由,躲开同室友们的关心。辅导员得知消息后找到了吴唯杰,可她只是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平凡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谁碰上了都会这么做的。”
    捐献采集过程整整用了4个小时,吴唯杰强忍着抽血的疼痛,一直坚持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直在采集室外为女儿默默加油,但他们更多地是为女儿的选择和行为感到骄傲!吴爸爸说,“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去挽救别人的生命,这比什么都有意义!”
    吴唯杰,一个怀着平凡心的低调女孩,用她默默而高尚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东华学子对“大爱”与“奉献”的无私注解。(整理人:孙庆华)
----------------------------------------------
8.理千册书捐千斤米——国际交流学院“洋雷锋”志愿服务“Connect”不断线

事迹简介:
    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康复之家、聋哑学校、长宁图书馆……东华大学“Connect”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韩国学生尹义衍和哥伦比亚小伙阿杜洛在开学时就商量好了,这学期去长宁图书馆“中国之窗”阅览室轮班服务。“中国之窗”阅览室需要多达11个小语种的图书及音像资料翻译、内容概括、图书甄别及书目编排等工作,两位“洋雷锋”说,阅览室简直就像个“小联合国”,大家碰到翻译难题就想出用英语这个“中介”来讨论,一来二去才讨论出贴切的中文译词。一次活动下来,很多学生都看的眼睛发涩、肩膀酸疼,但是大家都不叫苦叫累,还争着要参加下次的活动。还有很多留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在自己国家很畅销的书,但是阅览室里还没有,便主动推荐给工作人员,从而丰富了阅览室的图书覆盖面,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服务队也因此荣获2012年长宁区“小语种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合作单位”称号,表彰“洋雷锋”们给中国读者带来的便利。
    2012年底,服务队还与“米饭妈妈”慈善组织合作开展了一次为山区贫困儿童们的捐米行动。来自伊朗的留学生阿里,带领着20人的团队,从策划宣传到活动执行忙乎了一个多月……最终当满载了3000多公斤大米的卡车从学校缓缓开出的时候,阿里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不禁击掌相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切身体验到了做志愿服务的快乐。2012年5月,志愿者服务队跟东华大学留学生足球队合作,举办了足球慈善邀请赛,比赛所获得的所有款项都用于购买湿纸巾和尿布,捐赠给上海康复之家。“洋雷锋”们说:“帮助他人,我也能感受到幸福”。
    从2006年6月,“Connect”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参加了各类志愿活动,被大家誉为“国际爱心特使”,事迹被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China Daily等多家媒体报道。  (整理人:段然)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