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引设计潮流 塑海派时尚——记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东华大学教授刘晓刚

发布时间:2013-02-28发布部门:宣传部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在观者如潮的世博园区,无数志愿者身着绿、白、黄相间的服装,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们为“小白菜”,成为都市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你知道“小白菜”服装是谁设计的吗?这是以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东华大学教授刘晓刚领衔的团队精心设计的杰作,“难忘世博,难舍白菜,难说再见”的优美旋律传达着刘晓刚团队“奉献世博、服务大众”的情怀。

一、敢为人先,勇争“第一”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刘晓刚教授的精神内核,他有多个“第一”,正是他这种精神的有力体现。他是我国服装设计领域的第一位硕士和第一位博士,我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名家和名师。
    刘晓刚教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学术目光,是国内第一位进行品牌服装系统研究的学者,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品牌服装设计的专著《品牌服装设计》,并率先提出“服装设计元素论”,以此理论开发的项目《基于风格的服装快速设计技术》还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东华大学的服装学科是国内同类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学”是上海市第一批设计艺术学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学科团队不断锐意进取,探索时代需求,使该校服装设计教学和科研始终保持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针对国内外服装设计学科长期注重实践而缺乏系统理论的问题,他率先提出把服装设计课程分为六大系列的渐进式课程结构,用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带领团队教师历时五年进行教学改革,经过反复论证,使原本以工艺美术为根基的我国服装设计教学转变为尊重服装产业规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具有“东华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并主编出版了《服装设计》1-6系列教材。2008年,他领衔的“服装设计”课程被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领域唯一的服装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他带领的团队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该课程和教材已被国内多家同类高校推广和采用;2010年他被评为服装设计领域唯一的“上海市领军人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他声名鹊起时,他却淡泊名利,拒绝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他钟爱的三尺讲台,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教学研究。1993、1995和1997年他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为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更加系统化, 针对我国服装设计专业出现的高层次化特点,刘教授从2007年起,主编了我国最完整的服装设计系列教材三十本,总计600余万字,涵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的相关专业课程(2011年有10本获得了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其中有8本教材具有创新意义的全新课程,是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创举。2012年,他又有7本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理所当然地成为名符其实的我国服装界的翘楚和权威。

二、奉献世博,敢担重任
    世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世博职业服亮相的日子也进入“倒计时”。刘晓刚教授坦言:“有点激动,也有些不安,心情复杂。”
    激动,是因为凝聚东华大学师生心血的世博职业服,终于能够“撩开面纱”,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风采。依托纺织、服装、材料等学科优势,东华大学于2008年6月提出,要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服装设计。学校成立了由刘晓刚教授领衔的世博职业服设计团队。刘教授率领近50人团队,刻苦攻关,终于从众多参与竞标的设计队伍中脱颖而出。世博会志愿者、游客接待、礼宾接待、司机等五大类别服装设计方案成功中选。不安,是因为“世博职业服穿着者众多,可能会众口难调,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穿着者和参观者满意”。
    “当然,自信远远超过不安”刘晓刚教授自信地说。他表示要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城市发展对接,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大学力量。
    世博职业服装设计项目是一次难得的设计创作和人才培养机遇,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上海世博会的广阔平台,对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培养都将是一次极大的促进。世博会作为高层次的国际大型博览会,其工作人员的职业服饰形象是重要一环,必须与世博会主题、环境及展出内容相得益彰。此外,职业服因其与职业紧密结合的特殊性,在满足舒适美观的需要之余,更在服装的功能性、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服装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自身对世博职业服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了解。东华大学是第一所针对职业服领域开展专业研究的国内高校,成立了刘晓刚教授任所长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旨在职业服文化与理论、职业服流行趋势、各行业职业服分类研究等职业服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世博场馆是固定建筑,世博职业服则是“活动风景”。为了向上海世博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确保世博职业服设计的高质量,从2008年6月开始,刘晓刚教授和他的团队师生舍弃假期休息时间,不分昼夜地开展设计工作,发挥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职业服研究所的研究优势,展开了对世博会职业服装的前期深入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世博会职业服饰的型制、功能与意义、近几年历届世博会职业服饰形象与主题演绎等。经过近半年的调研,东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不断提高世博会职业服的科技含量以丰富其功能性和围绕主题加深其文化内涵,已日益成为各主办国在设计世博会职业服时的趋势。
    根据前期广泛调研所取得的成果,结合我国举办世博会的实际情况,东华大学世博职业服装设计团队为上海世博会精心“度身订做”了一套职业服设计方案,以“勤俭办博、科学环保、欢乐时尚、和谐多元”为总体设计方针,以“乐”、“和”、“礼”、“幻”为设计主题,这四大主题分别体现了欢乐、和谐、礼仪和现代科技的寓意。服装色彩取自于上海世博会的标准色,体现世博理念,醒目易于辨认,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世博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和可靠。服装种类包括志愿者、参观者服务、安保、礼宾接待、车队司机等五大职业类别。其中,志愿者服装包含T恤、裤子、马夹、防雨夹克以及帽子、背包、鞋子、背包、水壶等系列配饰。参观者服务人员、礼宾接待、车队司机等工作人员的制服则包含衬衫、外套、裤子、裙子、旗袍、领带、丝巾等。所有服装均有长短款,涵盖春、夏、秋三季。设计世博职业服装时,他们充分考虑到世博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在服装中添加了许多人性化的设计元素。以志愿者服装为例,其夏季T恤选用的是具有环保快干、吸湿排汗、挺括抗皱、抗紫外线的功能性面料;马夹采用多功能的多立体袋设计,方便志愿者放置物品,马夹上的拉链均采用反光材质,以保障夜间志愿者的安全,马夹的内层为网眼材质,具备良好的透气性。经济实用的特点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志愿者的夹克和裤子采用的均为可脱卸式的设计,可加长可变短,这样将极大地节约了上海世博会的制衣成本,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如何通过职业服生动演绎上海世博会“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体现中国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特点,这也一直是东华大学世博职业服装设计团队探讨的热点之一。考虑到本届世博会是世博会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因此,在服装中添加中华服饰文化中代表元素之外,东华大学设计团队还充分考虑到了海派文化的元素。例如,在设计参观者服务人员与礼宾人员接待制服时,上海市市花——白玉兰造型还被运用在女裙造型和服装的领口、袖口,甚至盘扣花型、衬衫底纹上,生动展现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地域文化特点。
    刘晓刚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向上海世博局递交的多套职业服设计方案中,很多款服装的设计元素来源于东华大学相关研究的专利成果,所设计的各岗位款式累计近500款。在设计过程中,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为了斟酌每个设计细节,刘教授和他的团队精益求精。刘教授忙的时候经常以方便面充饥,累的时候就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片刻。刘教授一次曾连续工作48小时,正是“平生德义人间涌,身后何劳更立碑”。2009年7月,该团队以绝对优势通过专家评审,在参评的世博职业服设计作品中排名第一,为上海、为东华大学赢得了荣誉。刘晓刚教授被评为2009年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组委会的颁奖词为“你用设计点亮世博,让人们感受到服装的绚丽;你用设计诠释历史,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刘晓刚领衔的团队也荣获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世博工作优秀集体”称号。

三、关注热点,引领时尚
    服装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纵观全球,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了一个国家的魅力,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可代表中国的“国服”。但时至今日,中国却还没有拥有公认的国服,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向“两会”提交设计“国服”的提案。
    刘晓刚教授认为,国服有别于行业制服,其设计目标是体现一种共同的民族认同。为此其设计过程应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对构成国服的诸多元素进行一定的规定,从而利于人们对国服的识别和评价。
刘晓刚教授还建议,国服是一个整体的系列服饰概念,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既体现国服使用的规范性,也增强国服穿着的集合效应,在设计之初,除了考虑男女服装区别以外,还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形成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冬到夏、从简到繁的系列化国服系统。同时柔化国服的识别性元素、植入民众自愿加入的因素,让大众更乐意接受。
    其实今天人们‘热议’国服,现象背后并不是就服饰来讨论服饰,而更多体现的是大众对中国服饰礼仪尊重的回归,对中国服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期盼。
    任何时期的服装都是社会诸多要素的缩影和具象表现。民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其实就是中西并举。新中国的服装体现的则是朴素的理想主义时尚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经历了一个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如今的着装理念又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人对国服的期待,这本身折射出的是日益强盛的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推进中国的服饰制度建设,通过服装,将中国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修养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刘晓刚教授十分推崇中华民族历代服饰文化,他曾领衔服装学院的师生设计了50套中国各个朝代特色的华服。T型舞台上,模特们披的不是流行色,而是将观众的视线拉回到3000年前,展现从夏商到秦汉、从唐宋到明清的中国历代服饰。
    夏商奴隶制时期,头戴箬帽、身披稻草、腰系麻绳、脚穿草鞋的服饰,虽然简单质朴,缺少花纹点缀,却体现出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大唐盛世,经济繁荣,交流频繁,当时的服装体现出雍容华贵、色彩艳丽、大胆开放的特点。
    刘晓刚教授说:“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国古代悠久的服饰文化并不了解。历史跨度如此之长的古代服装‘秀’,是首度走上T型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中国人在霓裳羽衣间,去尽情享受服饰艺术的饕餮盛宴,感受中华服饰文明的魅力。”
    服装设计既要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有服务社会的理念。“以前男装的颜色相对比较单调,基本都是暗色的西装配白色的衬衣或者暗色的衬衣配浅色的西装,而现在男装的颜色越来越艳丽和大胆,像绿色、粉红色这些原本应用于女装的颜色也开始更多地出现在男装中。”刘晓刚教授说。确实,黑色、白色和米色虽然被誉为百搭色,却很难满足人们对多彩生活的追求。于是上世纪末,欧美爆发了 “孔雀革命”等男装设计运动。
    刘教授领衔东华大学专家教授联合企业成立了东华大学服装研究中心、东华大学职业服研究中心、东华大学——雅戈尔男装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针对服饰与时尚文化、市场、流行趋势和设计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大量一手数据事实的分析,发布趋势,提供支撑,引领针对国内本土市场的时尚潮流。刘晓刚教授和他的团队试着通过专业视角带动服装研发水平和产业提升,促进我国服装文化、时尚文化观念和品味的提升。

四、世界视野,文化对话
    在2006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 “世界创意大师”上海论坛中,刘晓刚教授应邀参与“时尚设计与生活”主题的论坛,与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时尚设计大师一起探讨创意产业。
    2012年11月2日,在东华大学举办的中芬学者“跨文化对话”国际论坛上,刘晓刚教授发表了关于时尚创意产业发展作用的独到演讲,他认为时尚创意产业对于都市经济发展产生齿轮联动效应,提升和改造传统行业,并为其增加附加价值。
    芬兰艾斯堡被誉为“设计之都”,他们在这次"中芬革新设计周"活动中,带来了"城市灵感"专题展,将他们的设计理念和"优质生活"想法带到上海与大家分享。刘晓刚教授说,时尚产业链的第一个齿轮是时尚设计业,包括时尚设计师和品牌,是产业设计的源头;第二个齿轮是时尚服务业,包括零售业。时尚创意园区、时尚媒体等第三产业;第三个齿轮是时尚制造业,包括时装、首饰、家具、玩具、电子产品登制造行业;第四个齿轮是时尚教育业,源源不断地为时尚产业提供所需的设计、技术、管理人才。他说,时尚创意产业链的四个齿轮缓缓紧扣,链接驱动,成为上海发展国际时尚之都的动力引擎。
    刘晓刚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行各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他不仅积极参加与各国的文化对话,而且加强与各国的文化合作。正是在刘教授的策划下,2006年成立了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该校60华诞时,通体镶满40000颗施华洛世奇水晶,由50名东华大学师生耗时半年,精心设计制作完成献礼作品“缫”,一经亮相“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5周年回顾展”就引起轰动。缫,意为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是中国纺织的传统工艺,作品以中国古代四川民间缫丝机为原型,以施华洛世奇水晶进行创意装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纺织文化与现代国际时尚的完美融合。同时展出设计中心大量优秀学生创意作品。
    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培养了1000多名来自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和工业造型艺术设计的学生,共有10名来自各设计方向的专业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每年举办东华大学•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大赛,多名学生获得赴奥地利施华洛世奇公司总部参观研习的机会。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刘晓刚教授强调:“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建设先进的艺术实践基地,就是希望让学生拥有与世界同步的艺术视野、创意理念和实践能力,最终让学生受益。”
如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合作地区已覆盖了纽约、巴黎、米兰、伦敦、东京等时尚之都,与国际一流学院、企业共同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设计大师。

(来源:上海滩  2013年2月  记者:何士雄  通讯员:邱登梅、段然)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