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组民族风情的首饰,多元素融合的油画,富有哲学意味的雕塑,表达人文关怀的海报,做工精巧的环保布袋……4月18日下午,为期一周的东华大学创意市集正式开市。本次创意市集的主题为“The big bang”,意为用创意点亮灵感、点燃热情,由校团委指导,在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和部分学院研究生共同倾力打造。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逸夫楼前,人群熙攘,东华学子摊位一字排开,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交流着创意作品和创作感受,东华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时尚氛围。
据悉,在欧洲许多城市,“创意市集”已成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是最为草根、新锐的街头时尚的发源地,也是众多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事业起点。许多最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发掘出来,建立起自己的时尚品牌。
在东华大学的创意市集上,长期受学校浓厚艺术氛围及国际化教育熏陶的学生摊主们异常活跃,每个摊位也因此显得别具一格:既有布艺、扎染、雕塑、油画等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也有服装、头饰、胸花、手机链、手提袋等实用商品。连续四次参加“东华大学创意市集”的资深摊主,工业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张勋,前几次摆摊都收益不菲,今年他带来了2012春夏系列首饰。张勋告诉记者,作品灵感来自热带斑斓的动植物色彩,选用独特订制的木质麻绳编珠、不规则多面体木珠和各色陶瓷珠为主要材料,以期倡导一种关乎内心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唤起人们对自然、纯朴和真我的回归。
“我们会和其他摊主东拉西扯地闲聊,每个人各有所长,如果能够多切磋、多协作,更容易出一些很棒的作品。”张勋说。江林翰,一名服装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尚未毕业,就已和同学一起创办了“裁•意”特殊服装定制工作室。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创业勇气一部分就来自于创意市集的成功体验。“通过参加创意市集,同学们可以真实知道自己的作品受不受欢迎,卖不卖的掉,这样的体验很美妙!”。
参加市集的作品不强调其精致性、完美性,而是更看重创意的原创性、新颖性。这些纯手工作品,和传统意义的流水线产品完全不同,摊主相信人群中有人会“慧眼识金”,认同自己对时尚的判断,欣赏自己的创意作品。这些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在网上订购材料,根据自己设计的草图,一步步手工制作完成,再到市集上陈列、销售,学生们不知不觉中,体验了一件产品上市的全过程,更让自己的创意经受了一次真实市场的考验。同时,众多的学生买家们,在市集上欣赏、评论、购买创意作品,耳濡目染中,提高了艺术修养,这种修养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时尚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服装与设计学院学生会副主席邓小倩是这届“创意集市”的学生召集人,她说,今年活动加入了比赛的形式,除同学个人报名踊跃外,几乎所有的班级还都以专业为单位,组成了“工作室”投身其中。本次创意市集,还通过网络进行人气评比和作品展示,将大学生的创意灵感搬上网络舞台,打破了交流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性。有部分产品也已经被公司选中,将带往国外参加展会。
记者还发现,本次创意市集摊位上出现有东华教师的身影。工业设计系的俞英副教授和年轻教师田玉晶也带领着他们时尚产品工作室的师生作品参与其中,包括近20个系列的50多款箱包和20多款饰品。这些作品有些是已经上市的产品;有些是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有些是优秀毕业设计;还有的是工作室最新研究成果。作品主题表达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运用形、色等语言有机的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突破了现有市场上传统的设计。其中有一款箱包最吸引眼球,此由研究生郭锦娜设计,箱子不仅有靓丽的外观、丰富的色彩,而且夹有自动感光照明系统,在箱包打开后,如果感光度低,照明系统就自动点亮,用户能够在低照明的情况下方便快捷的拿取物品,这件作品在设计中加入了科技的成分,成为一大亮点。田玉晶老师说,希望创意市集不仅成为学生展示设计成果的平台,也能成为展示教师教学成果的平台,师生共话创意,共享创作乐趣。

浦解明副书记现场为喷绘作品“点睛”
东华大学浦解明副书记现场为本次创意市集大型喷绘作品的龙形图案“点睛”,并表示:“年轻人创意思维活跃”,学校尊重鼓励大学生发挥空间无限的创造力,积极帮助他们将设计创意化为实践。定期举办的创意市集活动提升了学校的时尚指数,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意设计的兴趣,成为带动“环东华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个跳板。记者在现场看到,创意市集现场已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居民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