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针牵出金娇娆——艺术相通、文化相融
扬之水老师的研究主攻金银器而非刺绣,作为第一位演讲者,她首先在此次论坛上关于自己在饰品制作寻找灵感上作了重要演讲。席间扬老师谈吐幽默,妙语连珠,让原本严谨学术的演讲氛围也变得活泼起来。她认为中国古代很多艺术品的发展都是和绘画有关的,绘画和刺绣是相通的。“锈针牵出金娇娆”讲述了工艺品和绘画的对比图论证她对艺术发展的看法。旨在扩展大家的眼界,找到新的思维模式。并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发现更多的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东西。
演讲中,她不时引用古代诗词佳作,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时而用指点江山之势展示贯穿整个时期的纹样图案,时而细致入微地寻找每一个细节的共通之处。观众跟随着她的脚步,渐渐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奇魅力。不知不觉中,整个上午的会议在随和自由的氛围中中结束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期待着下午更加精彩的演讲。
芊芊玉手神来笔——平绣针法的演变与运用
下午一点,来自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刺绣传习馆的张蕾以苏绣、仿真秀为例,为同学们展示了平针绣的基本技法。
演讲中可以看到,按照李娥英的观点,按针法的表现效果,将平绣针法分为平针、抢针、套针、参针。抢针包括正抢、反抢、迭抢;套针分平套、散套;参针分为擞和针和施针。而张蕾本人则认为,将参针归类到套针之中更为简洁。抢针、平套、散套共同特点是奇针出边,落针整齐,有明显的规律,装饰性强,易学易懂;而散套、参针主要以画绣作品为主,相互之间时常变换,可使绣品活灵活现。
张蕾讲师在整个演讲中表现出自己对刺绣文化深刻的热爱,她同时向众人展示了私人收藏的日常绣品照片,以其统计结果告诉同学们:古代实用绣品之中,齐针、平套所占比例较多,抢针、散套较少,擞和针与施针最少。在了解了基本的针法之后,同学们也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体验一番刺绣的乐趣。
绣中之画、画中绣——上海顾绣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传承人富永萍为在场的听众介绍了一种独特的刺绣——上海顾绣。顾绣可谓刺绣艺术中的“昆曲”,素有“画绣”之美誉,位列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刺绣艺术的瑰宝,也是唯一一种用姓氏命名的刺绣风格,源于明代(贡院1365-1644年)江南雅文化圣地松江府。经创作、传承和艺术思潮浸润,形成了“绣从画出,巧夺画工;画为绣用,画以绣传;画绣双绝,允称极品”的艺术风格,“画、绣、书、文、印浑然天成”,造就了位列众绣之首的艺术地位。历经400余年兴衰沉浮,跌宕起伏,涅槃重生。“针有定法,贵在新运;擘丝细于发,既平又匀;色不在丽,崇雅为趣”的顾绣,产生于明中晚期江南民间织绣业、闺阁绣。宋元名画的描刻、细于发丝的绣线、纷繁复杂的技艺,造就了顾绣如画的美感。
演讲结束后,主讲人拿出带来的顾绣真品让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更现场展示了如何把一根普通的丝线分成十六分之一细度的顾绣用线,熟练的手法和纤细的绣线让人叹为观止。
回首过往女子色——辽宋元时期的刺绣技艺
开篇,薛雁女士首先向我们阐述了刺绣的定义: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然后向我们介绍了常用的绣料及常用的工具。又向我们介绍了绣底,从功能,材质,基本技法等方面向我们阐述了辽宋元时期的刺绣特征。接下来,又分为观赏性刺绣和实用性刺绣两个大方面进行讲述。首先是观赏性刺绣,即画绣。她向在场的同学们展示了辽宁省博物馆的瑶台跨鹤图(南宋刺绣),海棠双鸟图和梅竹鹦鹉图等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引得所有人目不转睛。之后又介绍了实用性刺绣——服饰生活用品的相关知识。第一个先介绍了金银绣,包括盘金(钉金)绣,压金彩绣等;然后介绍了彩丝绣,包括双面绣和平绣等;之后又向大家介绍了锁绣,贴绣,衣线绣等。
转眼间一个上午已然飞逝,进行完最后的小结,薛女士谦虚地表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会后更有许多同学针对刺绣方面的问题继续与薛雁女士进行研讨。
俯瞰今日绚烂景——刺绣语言与当下设计
下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吴海燕女士为“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论坛作了压轴演说。
关于传统刺绣,她分别从刺绣文化的历史说、社会说、设计说、物质说、工艺说五个方面,囊括了关于刺绣艺术的方方面面。关于社会,有传统体制、生活方式、妇女地位等实际问题;关于设计,有风格、图案、针法、造型、造物等准确定义;关于工艺,有机绣与手绣、单面与双面的技术发展。经过她的一番梳理,中国传统刺绣仿佛离我们不再遥远。
演讲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活化”的理念。抛开固有定义,今天的“活化”,应该是对一个已成为历史遗迹的事物或概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地大物博,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口众多,文化历来呈现多样性。要“活化”中国文化,就要链接中国文化的断层,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与文化链。这需要文学、艺术、戏曲、美术、设计等领域的共同合作,而传承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应该就是中国刺绣乃至整个文化体系“活化”的明确方向。
屏幕上映出一张张刺绣服装的设计稿,历时两天的研讨会也随之圆满落幕。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刺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我国的文化魅力必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