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合作办学项目 给学生一个世界舞台——东华大学中日班学生服装秀庆“十年合作成果”(图)

发布时间:2012-04-23发布部门:宣传部
    4月19日晚,刚从日本学成归国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08级中日合作班毕业生,在上海世贸商城用一场主题为“3+1/10”的毕业作品秀,为“环东华国际时尚周”添彩,也向在场的国内外招聘企业代表“秀”出了自己的实力。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殷耀、副校长刘春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柯玲,以及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田玲、正尚科技信息(嘉兴)有限公司CEO徐群、上海纳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美玲、海宁艾咪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彬、法国里昂第二工业大学教授Mongi、著名设计师武学凯等企业界人士和校友出席毕业秀。

    据悉,毕业作品秀“3+1/10”主题中“3+1”代表中日合作班实行“3+1”的教学模式,即大一至大三上半年在东华大学学习,大三下半年至大四上半年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习,“10”代表中日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开展了10年。整场服装秀分成以充满夸张的金属饰物、皮革材质等朋克元素为主的“噩梦”系列,色彩缤纷、造型独特的“嘉年华”系列,成衣化风格的“独立”系列以及以梦幻纱质礼服为主的“祷告”系列等四大系列类别。最终,叶奕妹获得一等奖,徐悦、富文获二等奖,朱禹婷、陈如、刘璋睿一获三等奖。其中,在本次毕业作品秀中获一等奖的叶轶妹告诉记者,她的作品整整制作了一个半月,使用了毛毡布和各种质地的人造皮革材料,缝纫手法除了大量使用手工缝制,还尝试用铁丝代替缝纫线去缝制衣服,采用了断层破坏、外露棉花等手法来表现未完成感和破坏感。包括日资、独立设计师品牌、国企等很多企业在秀场看到作品,都对她独立制作和设计方面的能力表示赞赏,希望有机会合作或者签约。

    东华大学与日本文化学园在1991年就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并于2003年9月正式启动国际合作办学教育项目。而自1991年上海成立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至今20年间,沪上获准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经有285个。2012年初,上海首次在众多的国际合作项目中遴选出了8个作为示范性项目,东华大学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作为国内唯一的服装教育的国际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光荣入选。





一件衣服是如何上市的?

    中日合作班在国内的课程也都采用日本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总核心课程数的87.5%,采用的教学案例和教材基本为国际服装教育领域的最新版本。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注重服装结构、工艺的特色,应用性尤为突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注重设计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两校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再加上“一年级学棉,二年级学毛,三年级学丝,四年级学皮革等复合素材的创意运用“,实现着教学计划的“以模块为纵向,以年级为横向,纵向渐进,横向贯通”,凸显了东华学历教育特点。
    在中日合作班的具体教学环节中,常由服装公司确定统一的主题,然后落实到相关课程中,从品牌调研、服装材料、款式设计、样衣打版、成衣工艺一直延续到销售、展示环节,贯通了整个时装产业链,东华国内一流的服装工程、管理等学科优势,也为这种贯通产业链的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学生设计出来的图稿让企业进行评选,由知名企业的资深工艺主管担任工艺老师,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一起讨论决定课程之间的衔接。一学年的课程上下来,学生们往往已经完成了一件衣服设计制造的整个产业链。
    “日本较注重人体工学研究,注重细节,强调衣服的合体性和市场适应性,这一点被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学习借鉴。”毕业生蔡贺告诉记者,中日班学习的经历让自己受益匪浅,“眼界得到了开阔,日本老师严谨又不失开放的授课理念,让我的设计更加大胆,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老师也要做作业
    合作办学不仅仅是简单地请外教上课,而是要将他们的优质课程、教学理念等核心内容引进来,提高自己的师资质量,同时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推动本校相关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日本文化学园的教授每月为东华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相关学科的老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结束时,老师也要交课程作业,作业以服装秀的形式,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和所有参与培训的老师共同点评。实验室里,经常能看到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做作业,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实验室随时开放,随时都有专业老师提供辅导。给任课教师压力,最终是为了保障中日合作班的学生拥有最好的师资。
    中日合作班的外籍教师不仅仅来自日本,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项目组都会在全球范围内聘请最合适的师资。如,每年暑假,学院都组织学生到英国的服装公司,由伦敦时装设计学院教授和公司设计师共同培训学生;到奥地利的水晶制品公司,由设计师为学生讲解饰品设计方式……像这样的短期课程,学院每年都安排10多个,由国外著名时尚学院、著名企业的专家把学生要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让企业课题成为学生的“结业设计”。

“东华的学生最令我满意”
    检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培养出了怎样的学生。最初,东华的学生到日本去,是单独编成一个班,要强化日语学习。现在去了几年以后,日本文化学园发现东华学子很优秀,就让大家直接插在日本学生的班里上课。2011年,东华学子的设计得到充分肯定,囊括了文化服装学院仅有的四个“院长赏”。日本著名艺术家、纺织图案设计师、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服装学院教授斋藤光弥在东华开设了纺织品印染设计课,学生分数都被打在91-97分之间,这与常规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打分原则不符,但斋藤老师仍然坚持打出这些高分:“对比日本文化学园和其它同类院校,东华的学生是最令我满意的!”
    毕业生齐子怡获中华国际女装设计大赛银奖,她说在日本文化学园学习的一年里,不同的文化撞击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也给设计带来更多灵感。第17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金奖、“魔法天裁”第二季真人秀冠军获得者,毕业生江澄感叹,只要敢于想象,每个人都能爆发出强大的创造力。由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伦敦服装学院、意大利ELLESE服装公司共同承办的以“Territory”为主题的服装设计大赛于2012年初落下帷幕,中日合作班2010级学生顾乃清同学勇夺第一名。
    中日合作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获得过各类服饰行业公认大奖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主创业,或建立工作室,或开设专柜,为创建属于自己的服饰品牌而努力。获得文化服装学院院长赏的毕业生王奇说,中日合作班的学生不光知道设计要基于用户,更了解如何实现基于用户。王奇毕业后和同班同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曾在伊势丹百货开设了专柜,开始了创业之路。
    据悉,中日合作班项目建立10年来,招收了9届学生,培养了5届毕业生,均实现了100%就业或继续深造。

    “东华大学中日班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果,离不开学院,乃至学校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回顾10年中日合作办学之路,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柯玲深有感触地说到。据了解,在时尚创意领域,东华大学已与包括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及日本东京等世界五大时尚之都著名服装院校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并邀请了12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外籍教师开展了72门合作课程教学。学校还与施华洛世奇、伊泰莲娜、德库宁、意大利IED等著名企业联合在校内建立了30个时尚研究基地,在雅戈尔、报喜鸟、波士登、杉杉等中外著名服装企业建立了26个教学实习基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大学发展的主旋律,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强调,学校教育国际化要在全校大局中定位,“不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国际化办学必须回归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如今,作为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理事会的副主席单位,东华大学已逐渐引领起国际服装与艺术设计领域教育与研究的潮流风尚。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