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等]东华大学主办“刺绣研讨会”解读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2-04-23发布部门:宣传部
[人民日报]传统技艺“刺绣”:传承不易 创新很难(摘要)

   4月21日至22日,以纺织服装专业闻名的东华大学举办了一场“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记者了解到,虽然刺绣市场呈现出红火景象,但传统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国刺绣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等方面,仍未形成真正良性的互动。

创新

  最缺传统文化根底,现代化不等于单纯“炫技”

  本次研讨会策划人、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认为,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工艺水平、审美取向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如今,人们对刺绣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不懂得如何吸收和借鉴其精髓。

  在包铭新看来,刺绣艺术在努力与时俱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入歧途。比如将“栩栩如生”、“以假乱真”当作刺绣艺术的最高境界,可能将针法技巧发展到极致,却忽略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独特艺术追求和更高审美意境,致使刺绣精品陷于工艺匠气的“炫技”。

  包铭新认为,“非遗”传承,要立足于“原汁原味的技艺保护”,也要研究如何“为当下所用”,更多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和生活,才能更具活力。谈文化传承,培养人是关键。

  近代以来,我国苏州、南通等地的纺织服装院校都曾设有刺绣科。但现在学艺术设计的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深入了解传统的技艺和作品,感受其魅力所在。虽然近些年在服装设计等时尚产业中,时常有设计师采用传统刺绣纹样来展示“中国元素”,但有些创新应用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让人看了很晕”、“很雷人”;一些国外大品牌采用的中国刺绣,也仅止于清代以来的一二典型纹样,过于单一和肤浅,远未展现中国传统刺绣的丰富积累和神髓。

  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理论部主任卞向阳看来,中国许多城市正在大力发展的时尚创意产业,如何与传统文化符号更好结合,值得探讨。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2-04-23 记者  姜泓冰 通讯员:孙庆华 邱登梅)
-----------------------------  
[东方网]当刺绣变身时尚 “刺绣研讨会”在东华大学举行

  东方网通讯员孙庆华、邱登梅4月21日报道:中国刺绣的魅力在哪里?传统刺绣技艺在现代时尚中能有怎样的应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瓶颈何在?4月21日至22日,在“2012环东华时尚周”举办的“刺绣研讨会”上,国内刺绣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传人齐聚东华大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据悉,本次“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由东华大学策划主办。策划人,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告诉记者,刺绣是纺织品及服装服饰中常用的一种工艺,其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审美取向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今大众,尤其年轻人,对刺绣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东华大学具有纺织服饰史及艺术理论等研究的优势,应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做点事。”

(来源:东方网 2012年4月21日 作者:通讯员孙庆华、邱登梅)
-----------------------------  
[中国新闻网]中国历史刺绣与“非遗”保护研讨会上海举行
 
    [提要]  中国刺绣的品种丰富,耳熟能详的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等“四大名绣”。该校艺术设计理论部目前在积极筹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工作,又将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染织对刺绣应用历史的一次完整呈现。

  中新网上海4月21日电(记者 邹瑞玥)中国刺绣的魅力在哪里?传统刺绣技艺在现代时尚中能有怎样的应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瓶颈何在?4月21日至22日,在“2012环东华时尚周”举办的“刺绣研讨会”上,国内刺绣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传人齐聚东华大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研讨会上,著名文史研究专家扬之水、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薛雁,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上海顾绣文化发展公司顾绣传承人富永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刺绣传习馆馆长沈寿刺绣传人张蕾等,围绕“中国历史刺绣”这一主题畅谈研究成果与实践心得。

  中国刺绣的品种丰富,耳熟能详的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等“四大名绣”。其实,上海的“顾绣”与北京的“京绣”,苗族的“苗绣”等也曾蜚声海外。研讨会上,顾绣传承人富永萍女士为听众详细讲解了顾绣精品——《簪花仕女图》,引得现场听众啧啧赞叹。富永平告诉记者,“顾绣”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因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但如今在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中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她说,最大的希望还是想培养出顾绣的下一代传人,让顾绣能回归她产生之初的精品之路。

  本次研讨会的策划人,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表示,当今大众,尤其年轻人,对刺绣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东华大学具有纺织服饰史及艺术理论等研究的优势,应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做点事。希望学艺术设计的年轻人多看看传统的技艺和作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多地吸收和借鉴其中精髓。

  据了解,多年来,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在传统服饰染织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中国染织服饰史方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出版了《中国染织服饰图像导读》、《时尚产业与城市文明》等很多重量级的学术著作,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如《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英藏卷和法藏卷,对在我国敦煌出土的,现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丝织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传统刺绣研究。另外,该校艺术设计理论部目前在积极筹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工作,又将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染织对刺绣应用历史的一次完整呈现。

(来源:中国新闻社 日期:2012-04-23 记者 邹瑞玥 通讯员:孙庆华 邱登梅)
-----------------------------  
[文汇报]传统刺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找不到合适的线和针(摘录)

  本报讯 (记者姜澎)中国传统刺绣拥有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四大流派,但她们要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新引领时尚,却面临最基础的“设备缺乏”——缺针少线,甚至连底布都难以寻觅。在昨天闭幕的“2012环东华时尚周——刺绣研讨会”上,国内刺绣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传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绘画和刺绣引领时尚

  中国刺绣,曾是引领服饰时尚的重要元素,并且是把古代文人的名画纳入到服饰时尚中的重要中介。“虽然现在没有办法了解古代服饰时尚的流行路径,但是从现有文物可以发现,过去女子走进首饰铺,也许会说‘老板,给我根据这个刺绣图样打副耳环’,或‘根据这幅画,来副发簪’。从绘画到刺绣再到首饰和衣服的纹样,这也许就是古代社会流行史上的路径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在论坛上,这样介绍她的研究成果。

  其实,目前已知的文学作品和考古发现中都能够得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扬之水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考古成果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她说:“在古代诗歌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描绘有才的女子,早晨绘画,晚上就已经把绘画作品变成了刺绣作品。在徐渭的《四声猿·女状元辞凰得凤》中,也写了女子为刺绣学会了画画。”至于明清小说中,这一例证就更明显了,所说服饰的“时样”,常常可以在绘画作品和刺绣作品中找到原型。

  扬之水举了个例子。宋代有一幅著名绘画,是山石、孔雀花树图,而在这幅绘画考证的年代以后,陆续出土了多幅相同主体和构图的刺绣,只是细节不同。同时,这幅绘画发现地区周边还出土了同一纹样的耳环、发簪、餐具。现在保存在台湾博物院的芙蓉螃蟹图,在同一时期的刺绣和盘子、碗以及衣服的纹样上都有出现。“而且金制饰品、银质饰品上均有出现,这说明,这些时尚在不同的人群中流行。”而现代我们习以为常的镶金线绣法,则始出于辽代,也是出于还原绘画元素的需要,才会有金线的运用。

  或许正是女性通过刺绣,把古代著名绘画变成了时尚设计。扬之水研究员称,仅以上海地区的顾绣为例,就可以发现,顾绣都以名画作为文本,而顾绣创始人韩希孟因其丈夫师从董其昌作画,常用董其昌的画作为样本,成为当时的流行之一。而当时董其昌的画作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当然,流传至今的韩氏的绣作价值要远远超过董其昌的作品价值。”

  论坛上,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薛雁,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等学者都对刺绣艺术的传承发表了看法。据了解,多年来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在传统服饰染织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中国染织服饰史方向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特别是《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英藏卷和法藏卷,对在我国敦煌出土、现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丝织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传统刺绣研究。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2-04-23 作者:姜澎 通讯员:孙庆华 邱登梅)
-----------------------------  
[中国经济网]东华大学主办“刺绣研讨会”解读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经济网上海4月23日讯(记者李治国) 中国刺绣的魅力在哪里?传统刺绣技艺在现代时尚中能有怎样的应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瓶颈何在?4月21日至22日,在“2012环东华时尚周”举办的“刺绣研讨会”上,国内刺绣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传人齐聚东华大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据悉,本次“中国历史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由东华大学策划主办。策划人,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告诉记者,刺绣是纺织品及服装服饰中常用的一种工艺,其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审美取向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今大众,尤其年轻人,对刺绣的价值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东华大学具有纺织服饰史及艺术理论等研究的优势,应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做点事。” 

    据悉,围绕“中国历史刺绣”这一主题,东华大学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薛雁,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上海顾绣文化发展公司顾绣传承人富永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刺绣传习馆馆长沈寿刺绣传人张蕾,畅谈研究成果与实践心得。演讲以中国历史刺绣为脉络,既有《辽宋元时期的刺绣技艺》的历史特性、《平绣针法的演变与运用——以苏绣、仿真绣为例》的地域特色,又有《刺绣文化的特殊语言与当下设计应用》的现实意义;既有《绣针牵出金妖娆》中金银器纹样设计与刺绣的关系,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簪花仕女图》的生动解析。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理论部主任卞向阳教授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及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等研究。他告诉记者,服装是一个非常强烈、随时都能被大众看到的文化符号,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下,希望通过研讨会让学生、大众和设计界人士去更多地认识、认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借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教育和专业化应用,促进上海时尚产业的特色化发展。 

    中国刺绣的品种很多,耳熟能详的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等“四大名绣”。其实,上海的“顾绣”与北京的“京绣”,苗族的“苗绣”等也曾蜚声海外。研讨会上,顾绣传承人富永萍女士为听众详细讲解了顾绣精品——《簪花仕女图》,引得现场听众啧啧赞叹。富永平告诉记者,“顾绣”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因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但如今在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中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她说,最大的希望还是想培养出顾绣的下一代传人,让顾绣能回归她产生之初的精品之路。 

    “这也是我们策划此次研讨会的初衷。”包铭新表示,我们谈文化传承,培养人是关键。让学艺术设计的年轻人多看看传统的技艺和作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多地吸收和借鉴其中精髓,恐怕更具传承的现实意义。服装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琪说,刺绣精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典范,研讨会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坚定了自己将刺绣作为研究方向的决心,希望自己能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据了解,多年来,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在传统服饰染织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中国染织服饰史方向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出版了《中国染织服饰图像导读》、《时尚产业与城市文明》等很多重量级的学术著作,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如《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英藏卷和法藏卷,对在我国敦煌出土的,现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丝织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传统刺绣研究。另外,该校艺术设计理论部目前在积极筹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装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工作,又将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染织对刺绣应用历史的一次完整呈现。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2年04月23日 记者李治国 通讯员:孙庆华 邱登梅)
-----------------------------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