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为许多上海人的包容、友善所感动,一群外国留学生当起了“洋志愿者”——“吉蒙哥哥,跳!”

发布时间:2012-03-05发布部门:宣传部
[文汇报]为许多上海人的包容、友善所感动,一群外国留学生当起了“洋志愿者”——
                                    “吉蒙哥哥,跳!”
  
  1年半前刚到上海时,吉蒙的胆结石发作了,半夜被送进医院。那个夜里,这位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哥伦比亚留学生打着点滴,听着病房里此起彼伏的鼾声,“身在异乡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很害怕。”
  第二天,他发现床头冒出个饭盒。同病房的病友打着手势告诉他:“看你没有饭,这是送给你的。”做完手术,吉蒙昏昏沉沉地睡着,病友们又悄悄帮他盛好饭菜;等他醒了,大家围过来,又打着手势问他感觉好不好。
  当时,吉蒙唯一认识的中国朋友是一位40多岁的超市导购,会说英语,每次他去买东西都帮忙。吉蒙给她发了条短信:“我病了,能来看我吗?”她立即赶到,彻夜陪护。
  至今,吉蒙还记得她当时说的那句话:“你在这里举目无亲,把我当成亲人吧。”
  
“我热情得像火一样”
  现在,吉蒙成了东华大学的一名“洋志愿者”。他帮助初来上海的留学生熟悉环境、参加红十字会活动、去孤儿院看望孤儿、义务教西班牙语……吉蒙还有许多伙伴,2007年,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了志愿者团队,来自130个国家的4000多名外籍留学生几乎都加入过,这成了他们融入上海的一种方式。
  吉蒙总随身带着一支激光笔,每认识一个新朋友,他就摊开地图,在上面指点“哥伦比亚”的位置:“这是我家乡!在南美!我热情得像火一样!”初次见面,他身体前倾作拥抱状,犹豫了一下又站直,笑嘻嘻和记者握了握手。
  头一回去青浦区儿童福利院,吉蒙的热情也差点吓到孩子们。他一进门就冲过去拥抱,结果孩子们后退着散开了,这让吉蒙感觉有点儿沮丧:“中国孩子头一次见面都有点害羞。”
  吉蒙每周都去看望那些孤儿,已经坚持了半年。他们一起唱歌、看电视、做游戏,他还教孩子们发大舌音,用西班牙语说“你好”、“再见”。终于有一天他再去孤儿院,一个孩子跑过来,伸出双手说:“吉蒙哥哥,Jump(跳)!”吉蒙一把抱住他,“呼”地举过头顶,逗得这孩子格格直笑。其他孩子也跑来,要求“Jump”。
  吉蒙觉得不只孩子,中国人初次见面都挺害羞,“大概还觉得我们拉丁美洲人有点热情过度……”上学期他参与了红十字会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在街头发传单,他逮着人就大声喊:“你好,你要了解一下艾滋病吗?”结果人家都逃走了。同伴告诉他:“这要讲技巧,你在街上大声嚷嚷会冒犯人家的。”吉蒙改进了方法,把宣传词改成:“阿姨阿姨,对不起,你不要生气,看一看宣传单好吗?”效果很不错。
  在学校,吉蒙是“导生服务队”的一员,帮助新来的留学生适应新环境,还协助老师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他给宿舍楼里的工作人员开了西班牙语课:“我曾经一句中文也不会说,是许多中国朋友教我的,所以我也要教他们说西班牙语。”
  
“对友善城市的回报”
  和“热情似火”的吉蒙相比,也来自南美洲的阿杜洛要内向得多,但两人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阿杜洛回忆起4年前,“我只会讲几句最简单的中文,根本不敢跟别人说话。在遇到困难时,我得到了中国人的无私帮助。”
  那次,阿杜洛从北京坐火车回上海。身上带的钱不多,他对售票员说:“要最便宜的火车票。”玻璃板那头传来几句他没听懂的中文,然后拿到了票,票上写的是“慢车、无座”,全程要20个小时。
  挤上车,阿杜洛发现一车厢的人都好奇地打量着他,“他们衣着朴素,都拉着我的手跟我说话,可我一句都听不懂”,只能微笑以对。在车上站了五六个小时,就在他累得快要睡着时,突然感觉被人推了一把,许多人在冲他嚷嚷,然后就被按到了一个空座上。有人让出了自己的座位,还有人给他送来吃的。那一刻,阿杜洛“感觉特别温暖,鼻子发酸”。
  来自陌生人的帮助令他感动,也成为他后来参加志愿者工作的动力。报名做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时候,老师担心他的中文水平不过关,但阿杜洛说:“我已经背熟了每个场馆的名字,你就算用上海话考我也没有问题。”
  他如愿当上了“小白菜”,在烈日下指路的时候,他很骄傲:“我也能帮上别人了。”
  2011年10月,因为汉语能力出众,阿杜洛被选入长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小语种队”,为长宁图书馆“中国之窗”阅览室里的西班牙语书籍翻译目录。他说这是为了回报一群友善、包容的上海朋友:“当年,如果不是他们带我走出校园,让我与路人、商店售货员、餐厅服务员交流,我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里学好中文。我很感激他们。”
( 来源:文汇报 2012年03月04日 见习记者:张小叶)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