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1-11-29发布部门:人文学院
报告一:媒介融合
报告时间:11月30日、12月7日 13:00
报告地点:松1206
报告人及简介:杨志弘,台湾铭传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大纲: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以及由此导致的各媒体之间的功能分化与自媒体的发达,及其大众传媒化。

报告二:联邦制与政治稳定
报告时间:12月7日 13:00
报告地点:松 2218
报告人及简介:王建民,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主编。
报告大纲:
1、何为联邦制
2、世界不同形式的联邦制比较
3、不同的民族构成类型对联邦结构的影响
4、联邦制国家如何实现政治稳定

报告三: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品牌发展与延伸
报告时间:12月8日 18:30
报告地点:松1号学院楼340
报告人及简介:李玉,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策划中心编辑,人民日报《大地》月刊记者、上海联络处办公室主任。在人民日报《大地》、华东版、全国版累计发表新闻稿和专题宣传稿近1000篇,其中较有影响的稿件百余篇,主要担负人民日报部分报刊的采编任务。
报告大纲:
1、传媒的品牌价值
2、传媒应如何有效传播品牌价值
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
4、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媒体品牌的竞争能力和运营效率 

报告四:西方史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报告时间:12月9日 13:30
报告地点:松1号学院楼342
报告人及简介: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省部级及国家级社科项目多项,目前进行的国家社科项目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著述颇丰。
报告大纲:
1、西方史学理论的起源
2、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现状与流派
3、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史学理论的关系
4、关于西方史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展望

报告五:基于图像的虚拟场景绘制技术
报告时间:12月13日 18:30
报告地点:松1号学院楼358
报告人及简介:马利庄,理学博士,博士后,“数字媒体与数据重建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兼);曾任浙江财经学院信息学院特聘院长(兼),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报告大纲:基于图像绘制(IBR)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几何多边形绘制技术的三维建模复杂、真实感不强、场景复杂时难以实时刷新等问题,使三维场景的建立变得容易,使复杂的虚拟现实系统能在普通硬件平台上推广应用。因此它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图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报告分析和探讨当前国内外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基本理论和一些典型应用系统。

报告六:人性体验与影视编导
报告时间:12月18日 
报告地点:松1号学院楼358
报告人及简介:陈玲,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兼职教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教研组长。长期担任影视编剧与创作、公司专题片编导与制作、影视剪辑与合成的课程教学工作。在影视制作公司长期担任编导与策划工作。
报告大纲:报告解析了小说与电影在创作中的不同方面,谈到“人性体验与影视编导”的关系,如何在理解作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