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等]东华学者深度解读:中国该有怎样的“国服”?

发布时间:2011-10-27发布部门:宣传部
[文汇报]“国服”讨论愈来愈热 专家呼吁推进服饰制度建设

    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是可以代表中国的“国服”?关于“国服”的讨论愈来愈热,东华大学昨天组织专家从历史、设计、文化等多个角度解读“国服”。
    专家认为,中山装和旗袍比较有代表性,但是“国服”需要经过调研,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喜欢才有可能被接受,因此不妨先设计建立“国服元素库”。
    
讨论“国服”有利提高国人文化素养
    从事服装史论研究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认为,“国服”是一种制度化的服饰,从视觉上展示国家、民族、个人的特定身份。
    他分析指出,与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汉服相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传统服饰的断层,一次是1644年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一次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科学、进步思想指导下,推崇西方服装。
    包铭新说,中国自东汉始,各朝代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的少数行业,国人的着装基本趋向简单、同一、西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的人越来越多。“讨论国服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意义。”
    
建立“国服元素库”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认为,“国服作为一种象征性服饰,必须最大程度地得到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在包铭新看来,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既要用中国服饰元素标志中国人的国籍和身份,还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
    刘晓刚表示,设计“国服”,首先要让设计元素经得起考证,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元素,尊重多民族文化习俗。
    “用一种服装来代表难度很大,一定是一种系列。”刘晓刚还建议,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吸纳大家公认的元素。
    
推动建立服饰制度
    “国服既要继承,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
     卞向阳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服装经历了一个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如今大家又在讨论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他认为,中山装、旗袍,唐装,甚至古代服装都可以被吸纳入“国服”的设计。
    卞向阳还呼吁推进服饰制度建立,他认为,1912年和1929年,都曾颁布过服饰制度,服饰制度对服饰的款式、穿着的方法、穿着的场合等等,都作出书面的规定,比如,1912年的《民国服制条例》,对于西式礼服、长袍马褂都作出规定。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讲点服饰制度了,通过服装,由内到外,把国人的修养体现出来。”

(来源:文汇报 2011-10-09 作者:李雪林 通讯员:邱登梅;向娟) 
---------------------------------------------
[新华网]东华大学专家多角度解读“国服”呼吁适时推进服饰制度建设  

    新华网上海10月9日电(邱登梅、仇逸)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能代表中国的国服,中国的国服应具有怎样的特点……针对这些大众关心的问题,拥有国内一流服装学科研究实力的东华大学8日组织专家开展了相关研讨,从历史、设计、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国服”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

历史视角:“国服本身最好为‘应需而生’”
    包铭新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服装史论研究。对于“国服是什么”的问题,包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服装是国家制度很重要的一部分。国服是一种制度化的服饰,通过服饰穿着,从视觉上展示国家、民族、个人的特定身份”。
    中国历史上,自东汉开始,各朝代的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并且一以贯之,一直到民国年间都从未间断。据包铭新介绍,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权位,皇亲贵族、达官贵人一看服装便知。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倡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反对特权,尤其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在少数行业部门,如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之外,国人的着装基本趋向简单、同一。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味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个性品味的需求又逐渐上升。“虽然统一中国人的服装有难度,但这样的讨论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的意义,而且对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包铭新看来,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系列服装,既要有中国特色,要用中国服饰元素标志中国人的国籍和身份,还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包教授坦言,国服的推行,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的多样性与个体间的差异性等问题都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在价值多元和强调个性的当代中国,强制推行肯定不合适,应该鼓励更多大众的关注和设计师、企业的参与,大众慢慢接受了相应的理念和设计,国服才会‘应需而生’”。

设计视角:“国服应体现设计元素、定位设计风格,分场合系列化”
    刘晓刚教授是我国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第一位硕士、博士,曾带领团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世博会等设计职业服装,如今建立有全国首家职业服研究所,正着手职业服研究,定期向国内外发布职业服流行趋势。“国服是一种象征性服饰,它的设计是个难题”,这位曾经的全国十佳设计师表示。在刘晓刚看来,国服有别于行业制服,其设计目标是让设计结果最大程度地得到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广泛接受和普遍拥戴。这是国服得以应用推广的自身前提条件。为此其设计过程应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对构成国服的诸多元素进行一定的规定,从而利于人们对国服的识别和评价。
    “建议国服的设计可考虑以三个原则推进”,刘晓刚表示,一是考证设计元素。国服上出现的设计元素均应经得起考证,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尊重多民族文化习俗,满足具有普遍意义的泛民族审美。二是定位设计风格。国服的设计风格定位应以尊重传统文化和体现民族审美为主,使用隐含一定寓意的设计元素,融入具有现代意味的国际化服装优点。三是分场合系列化。国服应该是区分场合使用的系列化礼仪服装。从便于推广起见,可分为高级版和普通版两个版本,以规定性的设计元素使用量区分。刘晓刚还建议,国服是一个整体的系列服饰概念,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既体现国服使用的规范性,也增强国服穿着的集合效应,在设计之初,除了考虑男女服装区别以外,还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形成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冬到夏、从简到繁的系列化国服系统。同时柔化国服的识别性元素、植入民众自愿加入的因素,让大众更乐意接受。

文化视角:“国服体现的是对文化的扬弃性传承及传承式创新”
    “其实今天人们‘热议’国服,现象背后并不是就服饰来讨论服饰,而更多体现的是大众对中国服饰礼仪尊重的回归,对中国服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期盼”,说这番话的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卞向阳教授,他主要致力于服饰文化与时尚产业的教学与研究,曾应哈佛大学邀请就《20世纪中国服饰时尚》等专题进行演讲。对国服,卞向阳认为应更多地侧重从文化、民众心理的层面加以分析与研究。
    “任何时期的服装都是社会诸多要素的缩影和具象表现。”卞教授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其实就是中西并举,既考虑传统习俗,有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也有与国际接轨,穿西服、打领带,尤其是以旗袍和中山装为代表的新中装则是中国服饰传统和西方时尚的混合体。新中国的服装体现的是朴素的理想主义时尚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服装经历了一个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如今的着装理念又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国服既要继承,通过特定的元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要创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遵循国际惯例,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
    卞向阳还强调,衣着本身就是民众自发的、个人化的行为,有浓重的习俗化色彩,因此,中国的国服一定要“从俗”,要考虑中国人的接受程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状态。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1-10-09 作者:仇逸 通讯员:邱登梅;向娟) 
---------------------------------------------
[中国新闻网]中国“国服”再引热议 服饰学专家试解

    中新上海网10月9日电(记者 邹瑞玥)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最能代表中国?中国“国服”近来再引热议,拥有国内一流服装学科研究实力的东华大学专家,8日从历史、设计、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国服”进行解读。 
    华夏民族素来有“衣冠王国”之称,不论是帝王“垂拱而治”的治国之道,还是民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的说法,都显示了衣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自2001年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亮相APEC会议,唐装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国服”的概念也越来越多为人们提及。近年来,不少推崇国学的人士都会选择穿着汉服、唐装,明星身着中国元素服饰,出席世界级演艺活动的举动,也为“国服热”添柴加火。 
    那么今天,中国究竟要不要“国服”?服饰专家都认为可以提倡。长期从事服装史研究的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介绍,自东汉开始,中国各朝代的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并且一以贯之,一直到民国年间都从未间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中,大众服饰品味渐高,一种民族认同感也驱使人们愿意通过富有特色的服装突出身份品味。 
    包铭新坦言,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与服饰也有很大的关系,它制约着人们的举止行为,文明素养。然而,专家也表示,多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意味着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系列服装,既要有中国特色,也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包铭新说。 
    在全国十佳设计师、东华大学教授刘晓刚看来,国服的设计必须考证元素、定位风格,分场合系列化三个因素。设计元素需满足具有普遍意义的泛民族审美,也要能融入当代服装优点。此外也应分场合系列化。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则表示,衣着本身就是民众自发的、个人化的行为,有浓重的习俗化色彩,因此,中国的国服一定要“从俗”,要考虑中国人的接受程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状态。

(来源:中国新闻社 2011-10-9 记者:邹瑞玥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
[解放日报]汉服唐装中山装,谁堪当“国服”?

    辛亥百年之际,热门影视剧里 “中山装”、“旗袍”频频出镜,又引发关于“国服”话题。记者昨天采访多位知名服装学科教授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时期都有类似《舆服志》的服装规范,中国现当代史上最后一部全国适用的《服制条例》1929年出台,此后便无明确“国服”之说。专家认为,当代中国仍需要“国服”,对外可展示国家和民族形象,对内也促进社会和谐。

中山装一直是“准国服”

    中山装国人皆知,成为“准国服”之一。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博导包铭新认为,中山装是西化的新中装,却比西服更为简便,除了不用打领带,对其内穿着的服饰也要求不高,属一种功能性制服。其实,这种服装还吸收了日本新式男装的特点,早期留日学生族便较多穿着。此外,被印度视为“国服”的“尼赫鲁服”也属于这种系列,符合立领、单排扣等特征。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卞向阳教授曾作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赴美主讲 《20世纪中国服饰时尚》,现正编著《上海近现代服装史》。他认为,关于中山装的起源说法不一,孙中山先生曾参与中山装设计并无实证。事实上,1912年颁行的《民国服制条例》社会各界争议极大,最终选择了两套服装作为“国服”,一中一西。前者保留了长袍马褂,后者为传统西式礼服。“即使在17年后颁行的另一版本《服制条例》中,也没有‘中山装’的说法,只有一套公务员所穿制服与其相似。”
    卞向阳表示:“中山装其实是在1949年至1950年间,才成为一种普遍叫法。”包铭新教授也认为,“中山装”的英文名词若直译应为“毛氏西装”,这与毛泽东同志爱穿中山装有关。

国服设计是个大难题
    “请问,中山装夏天怎么穿?”东华大学刘晓刚教授问道。作为我国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第一位硕士、博士,刘晓刚团队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世博会等设计行业装、职业装。他坦承,“国服设计是个大难题。”
    中山装、旗袍能否作为男女版“国服”的候选服装?服装专家们也无法断言。包铭新表示,“唐装”也有资格当选国服,女版可以是上衣下裙两件套。其实,所谓“唐装”是在近代以马褂为基础演化而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期间还被成功改良为与会领导人特色服装。至于历史更加悠久的汉服,如今不少年轻人为弘扬国学传统,也自发形成了汉服群体。包铭新认为,在一些民族特色的礼拜仪式上着汉服也未尝不可,现已有大学将汉服作为学位授予服装。
    总体而言,专家们赞成“国服”不应是一件单品,而应该是一个系列的服装。不仅能满足不同季节穿着,而且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穿着,在款式、色彩、图案、装饰等方面形成一套搭配。

建“国服库”多轮比选
    “国服”定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少数人可为,需要全社会参与。刘晓刚建议,我国应尝试建立系统化的“国服库”,形成从内装到外装、从上装到下装、从冬装到夏装、从简装到正装的系列化“国服”。建库必须在广泛民意调研基础上实施,最初可能会形成数万个服饰单元,都可逐步入库。其后,通过广泛意见征集,对入库服饰单元进行优先性排序,经过好几轮比选,才可能确定一套众口可调的方案。
    刘晓刚认为,“国服”必然具备众多的识别性元素,如10种。每种元素都应有所考证和出处,有一定规范性,但又无强制性。比如“国服”可分为普及版和高级版两种,高级版可能更正统,在10种设计要素中占有7种或以上;而普及版则一定是“从俗”的,10种要素满足3种以上即可。
    此外,“国服”对发展民族产业也意义重大。卞向阳教授举例说,在旧有服制条例中,就明确提出“国服”应全部采用国产面料,针对的是当时大量进口尼龙等纺织材料,以及金属扣件等。专家表示,“国服”若能在当今中国推广普及,对民族精神与相关产业都有不小的提振效应。

(来源:解放日报 2011-10-9 记者:徐瑞哲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
[上海教育新闻网]东华学者深度解读:中国该有怎样的“国服”?

    本网讯 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越南的奥黛,印度的纱丽……在不少国家,富有浓郁民族风韵的国服成为一大亮点,而在当下的中国,设计新时代国服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甚至有全国政协委员曾递交设计国服的提案。如何看待“国服热”?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国服热”?作为拥有一流服装学科研究实力的高校,东华大学近日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给出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国服“难产”难在何处?
    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国服的提案,指出在我国对外交往空前频繁的今天,国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建议设计一种“中华服”作为国服。
    中山装曾一度被世界认为是中国的国服。对此,李延声的观点是,“中山装”不能承担新时期国服的重任。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科教授,长期从事服装史论研究的包铭新也有同感。在他看来,随着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讨论国服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意义,而且对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包铭新如是说。
    事实上,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国际峰会将“国服热”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身着“中式唐装”集体亮相。这使得唐装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开来。然而新唐装在迅速流行之后很快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06年3月17日,由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等主办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还以“和谐•时尚•国服”为主题,邀请海内外专家为中国国服寻找答案。
    纵观全球,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了一个国家的魅力,但时至今日,中国却还没有拥有公认的国服,其设计难度究竟在哪里?
    包铭新分析指出,与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相比,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传统服饰的断层,一次是1644年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一次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科学、进步思想指导下,推崇西方服装。“因此,我们并不能像很多其他国家一样,简单地从传统的民族服饰中选取一种作为今天设计国服的样本。”
    他同时坦言,国服的推行,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的多样性与个体间的差异性等问题都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在价值多元和强调个性的当代中国,强制推行肯定不合适,应该鼓励更多大众的关注和设计师、企业的参与,大众慢慢接受了相应的理念和设计,国服才会‘应需而生’” 。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服?
    作为我国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第一位硕士、博士,曾带领团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世博会等设计职业服装的刘晓刚教授认为,国服有别于行业制服,其设计目标是体现一种共同的民族认同。为此其设计过程应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对构成国服的诸多元素进行一定的规定,从而利于人们对国服的识别和评价。
    刘晓刚还建议,国服是一个整体的系列服饰概念,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既体现国服使用的规范性,也增强国服穿着的集合效应,在设计之初,除了考虑男女服装区别以外,还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形成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冬到夏、从简到繁的系列化国服系统。同时柔化国服的识别性元素、植入民众自愿加入的因素,让大众更乐意接受。
    此外,“中华服”还应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是一个系列,包括男装、女装和童装等。以礼服为主,可用于官方人士国际交往、国内重要政治、文化场合,民间还能用于重大传统民族节日、婚礼、成人礼等重要场合。
    在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卞向阳教授看来,国服既要继承,通过特定的元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要创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遵循国际惯例,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

“国服热”引发哪些思考?
    “其实今天人们‘热议’国服,现象背后并不是就服饰来讨论服饰,而更多体现的是大众对中国服饰礼仪尊重的回归,对中国服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期盼。”卞向阳教授这样认为。
    用卞向阳的话来说,“任何时期的服装都是社会诸多要素的缩影和具象表现。”民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其实就是中西并举。新中国的服装体现的则是朴素的理想主义时尚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经历了一个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如今的着装理念又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人对国服的期待,这本身折射出的是日益强盛的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推进中国的服饰制度建设,通过服装,将中国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修养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卞向阳说。
    作为一所以纺织特色专业驰名的国内高校,在进行服装设计之余,为何还对其延伸出的文化现象如此关注?
    面对记者的提问,包铭新说,东华大学拥有国内服装设计的顶尖学院,作为学者,除了要钻研服装外观的设计、服装面料的创新、服装功能的探索等学术研究,还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通过创新服饰来弘扬传统文化,这本身是高校对接社会需求的一种必然。”

【访谈】刘晓刚:应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

就国服的设计元素等问题,记者对东华大学刘晓刚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国服的设计元素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取?
刘晓刚:国服的设计可考虑以三个原则推进。一是考证设计元素,即国服上出现的设计元素均应经得起考证,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尊重多民族文化习俗,满足具有普遍意义的泛民族审美;二是定位设计风格,即国服的设计风格定位应以尊重传统文化和体现民族审美为主,使用隐含一定寓意的设计元素,融入具有现代意味的国际化服装优点;三是分场合系列化,即国服应该是区分场合使用的系列化礼仪服装。
记者:您提到的国服的“系列化”,究竟该怎么理解?
刘晓刚:国服应该是区分场合使用的系列化礼仪服装。在设计时,除了考虑男女服装区别以外,还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形成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冬到夏、从简到繁的系列化国服系统。从便于推广起见,可分为高级版和普通版两个版本,以规定性的设计元素使用量区分。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1-10-9 记者 徐佳晨 通讯员 邱登梅 向娟)
-----------------------------------
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东方网、劳动报、新闻晨报、青年报、上海商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同步报道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