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上海网10月9日电(记者 邹瑞玥)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最能代表中国?中国“国服”近来再引热议,拥有国内一流服装学科研究实力的东华大学专家,8日从历史、设计、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国服”进行解读。
华夏民族素来有“衣冠王国”之称,不论是帝王“垂拱而治”的治国之道,还是民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的说法,都显示了衣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自2001年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亮相APEC会议,唐装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国服”的概念也越来越多为人们提及。近年来,不少推崇国学的人士都会选择穿着汉服、唐装,明星身着中国元素服饰,出席世界级演艺活动的举动,也为“国服热”添柴加火。
那么今天,中国究竟要不要“国服”?服饰专家都认为可以提倡。长期从事服装史研究的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介绍,自东汉开始,中国各朝代的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并且一以贯之,一直到民国年间都从未间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中,大众服饰品味渐高,一种民族认同感也驱使人们愿意通过富有特色的服装突出身份品味。
包铭新坦言,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与服饰也有很大的关系,它制约着人们的举止行为,文明素养。然而,专家也表示,多民族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意味着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系列服装,既要有中国特色,也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包铭新说。
在全国十佳设计师、东华大学教授刘晓刚看来,国服的设计必须考证元素、定位风格,分场合系列化三个因素。设计元素需满足具有普遍意义的泛民族审美,也要能融入当代服装优点。此外也应分场合系列化。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则表示,衣着本身就是民众自发的、个人化的行为,有浓重的习俗化色彩,因此,中国的国服一定要“从俗”,要考虑中国人的接受程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状态。
(来源:中国新闻社 2011-10-9 记者:邹瑞玥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