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杂志]聚焦创新创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

发布时间:2011-10-26发布部门:宣传部
                    [上海教育杂志]聚焦创新创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
                                            案例
    丁若垚,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三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凭借《年产3万吨级麻类纤维生物脱胶技术产业化应用》的项目,刚刚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他告诉记者,创新成果最好能够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未来想把自己目前生物纺织方面的课题继续研究下去,早日实现更多项目产业化。
他这次的参赛项目是一种麻类纤维的生物脱胶技术。这也是丁若垚在纺织品生物处理方向的研究成果。这项技术已申请15项专利,现已有两项授权。该技术在湖南沅江的一家公司已开始应用,产品年产3万吨级,主要销往国外。
    丁若垚在东华就读期间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荣获全国及省市各类奖项,申请发明专利13项。

    “创新创业教育是东华大学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校党委副书记浦解明介绍,“学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方面作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同时集中精力,加强课程、实践、师资、服务和研究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2010年东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务。

                                 为学生创新搭建实践平台
    机器人科技社是东华大学颇有名气的学生社团之一,该社成员带着他们的机器人连续多年征战全国机器人各大赛事且频频获奖。2010年在第十一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就包揽了一、二等奖。而机器人科技社所依托的实验开展平台就是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机电实验中心课外创新实验室。正是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和多次大赛的磨砺,该社的同学们才有了毕业“挑工作”的底气和实力。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说:“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大学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怀疑精神,搭建实践平台,学生才可能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
    学校一方面以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为主要载体,构建国家、上海市、校级重点和院级创新项目4个层次的创新培养体系。2007年东华大学被列为首批60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之一,累计受资助国家级创新项目150项,两次获全国十佳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最喜欢的项目”。2008年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高校之一,累计受资助项目180项。近4年来,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投入创新计划专项经费541万元,开展重点项目研究的学生超过2000人。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大类招生、学分制管理等举措在让学生打下宽厚知识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第二课堂中,创新选修课及讲座辅导、课外科技活动日训练及重点活动资助、学科竞赛培训及选拔、优异生培养等举措让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专业的指导。
    学校更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和实践训练,明确规定:理、工、管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5周,文科、艺术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0周,并要求严格按计划执行。学校重点推进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基地、实验室与课题组等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日常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创新思维能力。为给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东华大学各学院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与相关大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努力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目前签约的校外固定实习基地近250个。

                                 给学生更大自主选择空间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东华大学自2002年起推行完全学分制,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三大模块,总学分控制在180~200范围内,总学时在2500以下,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到40%。
推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如大学英语类、计算机应用基础类、数学类、物理类等自然科学类、体育类和文化素质类课程,按不同规格、不同类型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志趣、特长,自主选择不低于所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规格的课程修读。
为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发展,东华大学从2003年起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入校时只分学科大类,不分专业。学生在完成学科大类基础课程的学分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目标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
    学校材料学院2003年起即推行“准研究生制”本科生培养模式,100%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70%的二、三年级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开展研究;连续多年超出50%的本科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近50%的学生获得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奖项。
    如今,学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现代管理人才培养及学分制教学管理等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22名学生参与的40个科创项目入选国家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截至2010年,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共获奖1085项,国际级115项,国家级508项,市级462项……

                                 赛事、培训点燃创业激情
    2010年,从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的罗清篮,读书期间两次参加“挑战杯”获全国三等奖两项,曾获张江高科杯创业比赛金奖,还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正是这些经历激发了罗清篮的创业热情,他以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为基础,结合参赛项目积累,与几个同学一起创立了上海向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产品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公司现拥有专利3件、产品著作权6件。今年9月,他更入选了第二期“上海未来科技商业领袖摇篮计划”。
    为让更多像罗清篮这样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学校以创业赛事为抓手,精心打造“分层次、阶梯式”的五大平台,大力开展科技创业教育工作。五大平台包括:知识领会平台——各种创新创业类课程;能力提升平台——各类短期创新创业精英培训班;朋辈学习平台——创新创业俱乐部;校内创业实训平台——学生实训公司;创业实战平台——东华大学科技园和科创分基金会。五大平台的建设,既完整覆盖了全体学生,又提升了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了他们在创业理念和道德、创业机会发现与挖掘、创业团队组建和成长等方面的水准。
    就其中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言,已包含基础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性的创业培训和启发性的创业实训活动为主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在本科生阶段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经济学》等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创业训练》等课程。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培训,开办“创新创业精英俱乐部”高级研修班,成立“启点大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参加咨询和训练的学生数已超过2000人。学校还依托东华大学国家科技园,于2009年设立了“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目前资金总额已达1200万。
    到目前为止,东华大学学生共获得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奖47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银奖5项,铜奖10项。同时,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创业计划评选及竞赛,在2009及2011年的“松江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东华大学12个团队分获一、二、三等奖。

                                         点评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浦解明:系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我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课程、实战、师资、服务和研究等方面的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探索。无论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机构师资建设、还是搭建平台、选拔项目、开展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脱颖而出,促进东华学子的全面发展与成才。
    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对大学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创新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大学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学生的学术兴趣、怀疑精神,并为学生积极搭建深入企业、社会的实践平台,学生才可能关注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实践。学生的有些创意将来未必能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也许永远都不会成功,但是,它却培养了大学生四种反应能力:好奇、兴趣、怀疑和想象力。而这正是创新的原动力。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  2011年10月25日 作者:孙庆华 邱登梅 通讯员: 孙庆华 邱登梅)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