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等]东华大学校长:办大学要避免折腾 少点“新思路”多点“静下心”

发布时间:2011-07-08发布部门:宣传部
[新华网]东华大学校长:办大学要避免折腾 少点"新思路"多点"静下心"  
 
    新华网上海7月7日电 “其实办教育、办大学没有太多新思路,必须研究、敬畏、遵循规律,避免折腾。”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感叹说,作为大学校长不需要太多异想天开的新思路,国内外的名校都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应该提炼其中有用的规律, 再结合实际去操作。
  
    “大学要避免在争取经费时兴趣盎然,在使用经费时却漫不经心,尤其要避免没有认真管好钱、用好钱,没有静下心来培养人才 和搞科研。”徐明稚说:“大学不能光看拥有多少院士、多少重点学 科,热衷‘晒家底’,评价大学成功与否,不是过多注重拥有什么, 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为社会做了什么。”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谈及东华大学的发展时,徐明稚说:“我们精力有限,所以学科有限,不铺大摊子、不求大综合 ,把‘有特色’放在办学目标定位的第一位。妄谈什么‘世界一流’ 不切实际,建设有特色、多科性的高水平大学是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东华大学追求“把纺织、服装、材料等优势学科做到极致 ”,学校纺织学科年三大检索的论文数跃居世界同类院校第一,年三 大检索的论文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合计,国家科技三大 奖逐年增加,特色学科成果不断涌现,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暖体假人、宇航员尿收集装置等为神舟系列发射成功做出贡献。

(来源:新华网 2011年7月7日 记者:仇逸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光明日报]高校招生: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关键(摘录)

  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将拥有的院士数、各种头衔学者的数量、吸引状元考生的数量等视为自身实力的代表。而实际上,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国内高校教学质量如果“性价比”不好,考生自然会“用脚投票”,这才是高校竞争的硬道理。

  在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看来,学校的品牌说服力,来自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特色办学。这也是他十年办学中最深的体会。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当前高等教育就是要秉持这样的思路,并且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细微之处。”徐明稚认为,教育质量有了保障,社会声誉上去了,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品牌效应自然能够得到体现。在他看来,大学建设有其内在的自身规律,评价大学成功与否,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为社会做了什么,而不是过多注重自己拥有什么。

  “大学的竞争模式和竞争对手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这样判断。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的高等教育系统内。无论是从国家命运还是从大学自身命运来说,中国大学都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时代带来的关于提升国际性的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旭东认为,高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长期的过程,现在起码可以做到在招生过程中将学校的学科优劣如实告知公众。他说:“如今对公众大学的判断标准很模糊,主要是因为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透明度不高,大家都说大学好,好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

  各个高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如今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对学科专业准确定位,对已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专业重点宣传。“比如说北大许多全球领先的专业比港大是要好的,如果信息传递及时,覆盖面广,肯定吸引很多高分生源。”杨旭东说。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人,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3年出现报名人数较大幅度下降。有专家指出,这一生源危机固然助推了高校招生竞争的“白热化”,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或许也正是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建设的良好机遇。

(来源:光明日报 2011年7月7日 记者:曹继军 颜维琦等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上海教育新闻网]频发火灾“烤”问防护服 东华“火人”练就火眼金睛


由特殊材料制成的“火人”能耐1200度以上高温。

    各地频发的火灾让“防火服、阻燃耐高温作业服”等特种服装,不时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如何客观科学评价这些特种服装的防护性,却始终是个困扰业界的难题。一个现实是,防护服的性能好坏无法用血肉之躯去评测和检验。今天(5日)从东华大学传来喜讯:由该校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推出的燃烧假人系统将攻克这一难题。

东华“火人”具有中国特色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火灾5万多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5.7%,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频发的火灾,让“防火服、阻燃耐高温作业服”等特种服装的防护性能,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为了破解难题,很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装燃烧假人实验。这一实验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军首创。此后,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也开发了燃烧假人实验装置,但在假人模型的设计、传感器的可靠性及火场环境的模拟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东华大学历时三年研制成功的燃烧假人及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着力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改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东华大学燃烧假人系统由该校服装学院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承担实施,其最大亮点在于:它能模拟中国人体型构造,可在不同活动姿势下精准感知高温热流,能精确预报身体皮肤烧伤程度,并具有高仿真模拟火场高危环境的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

    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东华大学所设计的燃烧假人——东华“火人”,是依据中国成年男性的体型度身定制的,身体表面均匀分布135个高温传感器,各部位关节都可活动,能模拟人体的多种着装姿态。

    为了研究现实火场中人体应急应变特点,东华大学的专家们还通过悬吊的方式让燃烧假人在火场中“动起来”,以不同速度自动调节假人的朝向与方位。实验结束时,通过分析假人身上每个传感器所输出的数据,计算热流量,便可精准地报出每个传感器所在皮肤表面的烧伤级别、烧伤总面积、构成二级和三级烧伤的时间。

    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李俊教授说:“燃烧假人就是生物人体的替身,我们把它的构造、功能做得越接近人体,测算出的数据也就更精准,越能反映服装在火场中对人体的真实保护程度。”

研发成功源于“深厚积淀”

    今天上午,东华大学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向大家作了现场演示:只见在燃烧假人的周围共安装了6组12只喷火器,每个喷火器可在2-3秒内提供出巨大的热流量,逼真模拟真实火场危急状态的爆燃闪火。实验中,所有喷火器一齐点火,12条火龙腾空而起,身着防火服装的燃烧假人瞬间即被高达3米的烈焰吞噬淹没。

    李俊教授表示,燃烧假人和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的研制成功,提供了人体与外界交互的有效测试平台,“我们给东华‘火人’穿上防护服开展燃烧实验,既可以开展防护服阻燃性能的传热传质学研究,又能够进行人体组织烧伤分析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可谓一举多得。”

    在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看来,燃烧假人和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的研制成功与该校“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因为该系统综合运用了生物传热分析技术、材料改性技术、人机工程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燃烧工程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属于服装科学与生物物理学等交叉领域的尖端科技,而正是东华大学在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重点学科上的“深厚积淀”,为系统的研制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

    值得称道的是,东华大学燃烧假人系统对于研发热防护新型服装材料,科学合理设计热防护装备,有效遏制火灾、战场和热辐射等危险环境对人体造成的热伤害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李俊教授表示,燃烧假人实验室愿意为出品特种服装的厂家进行公益性的防护性能检测,“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分享,这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责任”。

    据悉,东华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现代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东华大学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依托学科优势,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功能防护服装的创新和评价研究,东华“火人”是其服装生物假人家族30年来的最新成员,他的兄长“神五假人”、“神七假人”曾在模拟环境气候条件下试穿宇航服,为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中宇航员在舱内外安全行走提供了科学保障。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1/7/5 作者:洪卫林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