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吴文华老师
这一让人交口称赞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源于一位实验室老师近20年的默默耕耘、不断探索,吴文华———这个东华人或许并不熟悉的名字,凭着一股“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在近10年来材料学院学生数、实验数增长4倍,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增长5倍,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增长10倍,而实验人员则锐减近一半,且面临年龄老化、学历不高等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初步解决了实验室人员紧张、工作难度加大等瓶颈问题,为东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励志突破 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谈起建“智能化实验系统平台”的初衷,吴文华坦言:“是严峻的形势把我们逼到了改革的风尖浪口。”近年来,材料学院本科生由2000年前的90人增加到200多人,研究生也由30人增加到200多人。同时,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院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也在成倍增长。当前,材料学院已拥有80多间实验室,实验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而实验室管理人员则由于转岗、退休等原因,由2000年前的15人减少到9人。要为学生开设7门近40个实验课程,还要满足师生从事科研的需要,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专职实验人员疲于奔命,由此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导致师生有意见不说,还增加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现有资源下,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满足教学、科研对实验室开放的需要,是潜心实验室工作的吴文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图片说明:吴文华老师向大家介绍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
得益于材料学院活跃的学术文化氛围,吴文华有机会与从事实验室建设的同行进行多方研讨,当了解到国内高校目前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时,吴文华克服困难的决心更加坚决了。他仔细琢磨,并参照国外经验,萌生了建智能化实验室平台的想法。一次去济南出差的机会,吴文华把这一想法与一同出差的计算机学院成长生等老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经过反复打磨,并与上海万欣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材料学院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终于在2008年11月新鲜出炉。
系统建成之后,吸引了不少高校同行前来观摩学习,他们由衷感叹“启发很大”,并盛赞“吴文华及其团队所开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创了现代大学实验室管理的新局面,很值得广泛推广。”
模式创新 让师生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
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何雅说,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有三大创新点,一是它是一个共享开放与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的“集成”,二是它是高校实验室管理手段的创新,三是它是高校实验室人员在基层一线的创造性实践。概言之,该系统可谓是惠及实验人员、全体师生及学校管理部门的一个“多赢”系统。
实验人员:“模式的创新让我们由操作工变成了管理者”
谈起实验室的改变,老实验人刘桂清有些兴奋,“大家都满意。以前我们整天疲于奔命。现在做的则是纯粹的管理。依托智能化系统,我们一个人可以管好几间实验室,罗伟强老师一个人就管了20间,这样不仅降低了实验室管理的人力成本,我们工作起来也更有成就感了。”
师生:“节假日做实验提高了我们的时间利用率”
配合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运行,材料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实验培训制度,定期向师生开设实验操作培训课程,获得自主实验资格的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持卡于任一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这样不仅满足了师生实验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材料学院2009级硕士生胡沛然说,以前做实验要先填单,之后找导师确认,再找实验室主任签字,然后找实验室老师开门,手续繁琐,万一遇上哪位老师不在,实验就做不成了。智能化系统建成后,只要在网上轻点鼠标,就可以省去这些麻烦。实验过程中自己还得到了多方锻炼。很多实验全程做下来要十多个小时,稍不小心,就会导致数据不准、仪器损坏等问题,所以每次都是全神贯注地做。一年下来,除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之外,还培养了做事的耐力和恒心,以及对科研工作仔细认真的态度。
学校管理层:“即时了解各类数据,提高管理效率”
在智能实验室系统中,任何实验者的实验过程及所得出的实验结果都通过摄像头与电脑保存了下来,相关人员可以随时调出数据予以核对,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虚构数据的可能,一定程度上预防了学术腐败的发生。学校管理层还可以通过数据及时掌握实验室运行情况,从而促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吴文华说,智能实验室系统建设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证开放的公开、透明、公正性。以前完全由人工操作,实验的次序并非完全遵照申请的时间先后,导致部分师生意见较大,实行网上预约之后,可操作的空间没有了,大家都自觉按预约的先后来做,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公正性。
系统还通过设定门禁、保存数据、离人之后自动切断电源等措施,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据了解,目前材料学院公共仪器平台的仪器设备100%实现了网上预约,70%仪器设备实行了单台电源管理。实验中心还在不断完善系统,试图通过技术创新使远在国外的导师都可以给正在做实验的学生提供指导,就如同导师身在现场一样。
多方支持 合力打造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
谈起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放,吴文华由衷地感谢学院及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他说,是学院和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资源共享”的理念成就了实验室的建设。早在1995年,学院就将高分子、化纤、材料三个专业的实验室整合,建立了材料学院中心实验室,其目的是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办学成本。之后,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断改革,2002年朱美芳教授从国外带回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并在全院予以推广,成立了大型仪器设备院级公共平台。现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坚始终把仪器设备共享开放作为实验室首要基础管理工作来抓,还把科学院系统仪器设备管理新理念介绍到学院。可以说,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成功开发,是学院和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资源共享、锐意改革的结果。
采访中,吴文华还由衷地感谢教务处对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的支持。在吴文华提出设想之后,正是教务处大胆拨款予以首期支持,系统建设才得以成功推进。
图片说明:副校长邱高参观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
据记者了解,参与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吴文华等人并没有多拿一分钱,他们凭借的是对工作的热情,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大胆创新,通过模式改革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在日前举行的实验室工作交流会上,副校长邱高表示,材料学院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代表了学校未来实验室建设的方向,他们能把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经费,甚至学科建设经费统筹起来建设公用实验平台,表明他们在推进二级管理的探索中率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进二级管理,在学院层面加强经费的统筹力度,在实行目标管理的情况下,尊重学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是 “强化实践、助力创新、提高效益、改革发展”,通过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队伍优化、经费统筹、开放共享、科学管理。他希望各学院认真学习材料学院的经验,把实验室建成一个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通过改革促进实验室发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