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八万志愿者服务世博会 “小白菜”交出完美答卷(摘录)
八万世博园区志愿者用微笑和服务赢得世界赞许——“小白菜”交出完美答卷
本报记者 董少校 10月31日发自上海
对于东华大学“小白菜”王旭来说,今天是特别自豪的一天,也是充满伤感的一天。因为,她收获了最多的“你们辛苦了”,感觉格外欣慰;同时,随着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她的志愿服务之旅也画上了句号。
在刚刚过去的184天里,共有79965名园区志愿者为世博会提供服务,其中约九成来自高校。因为身着白绿相间的制服,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白菜”。志愿者们始终坚持微笑服务,用真诚、热情、高效的服务传播城市文明理念,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风采,彰显出东道主的良好形象,为世博会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从世博会试运行开始,“小白菜”们就上岗了,全心服务在各自的站点,用青春和责任奉献世博。53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接力,经历了盛夏的炎热和初冬的寒冷,始终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上海交通大学的“小白菜”努力践行“为祖国站好一班岗”的誓言,在一个月的服务周期中,做到了零退出的高出勤率,面对103万人次极端高峰客流依然从容应对,展现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除了在园区服务的“小白菜”,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小蓝莓”、为志愿者提供支持保障的“小水滴”也全力以赴,并在服务世博的过程中经受了历练,更加成熟自信。东华大学“小水滴”邵正达刚读大一,距家只有10分钟路程,但他在半个月里却未曾回家一次。为了赶制表彰志愿者用的礼品,他曾连续40个小时没睡觉;任务完成后,心中溢满了巨大喜悦。小邵说:“我从这里学会了什么叫坚持,把原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对不少“80后”、“90后”的大学生而言,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发自内心的选择。东华大学“小白菜”王学保比身边同伴起床更早、睡觉更晚,他每天在世博园地铁口为来往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经过风吹日晒,脸明显变黑了。每当看到游客面露难色却不好意思发问的时候,他总是主动走上前,问他们是否需要什么帮助。王学保感触最深的是,只要真心地面对游客,心中就会觉得满足。他说,为期两周的世博服务经历,对他的一生都是难以忘怀的精神财富。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年11月1日第1版 记者:董少校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解放牛网]【记者即时播报】世博最后一刻“小白菜”笑说再见
10月31日3点30分,服务了16天的东华“小白菜”们即将离岗,太多的依依不舍,太多的触动感怀,几位“小白菜”用他们的“言谈举止”诉说着世博带给他们的改变……
求合影 腼腆女生微笑说“再见”
31日下午,欧洲片区一场馆路口一名“小白菜”手举小纸牌微笑着为人指路,牌子上“求合影”三个字引人注目。不少游客们纷纷驻足,热情与“小白菜”们合影留念。“我的专业是媒体艺术设计,平时,我喜欢用相机拍下一切美好和感动。今天是东华大学志愿者服务的最后一天,很多游客主动过来对我们说,谢谢!辛苦了!有个妈妈还把给宝宝备的棒棒糖送给我们吃,真的很感动!我希望利用服务间隙,把美好的触动记录下来,将来做份小画册,留作人生纪念……”。王旭,东华大学的一名大四女生,说话时一直微笑,她说,这些天,微笑已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每天早晨入园时一名“微笑武警”给大家的启示,“那名武警对每个人都是标准微笑、标准问候,一进园我们就会被这微笑感染,武警说只要像面对亲人一样,微笑就不会在脸上消失,所以我们也在用这样的微笑面对每位咨询游客……”。
王旭说她与世博的情缘很深,9月份,她就曾随学校服饰文化秀《时尚东华》团队在主题馆展示过大学特色文化,自己还随学校的“世博服装设计团队”参与了世博系列荣誉纪念品的设计。王旭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身体力行服务世博,是一种幸运。世博改变着自己,感觉自己越来越能坚持,有韧性了,“志愿服务影响着我的个性,原来我有点内向,现在很多老师同学说我开朗、热心,好像越来越闲不住,越来越爱笑了”,王旭笑说。
送拥抱 研二帅哥难舍白菜难说再见
好黑!这是王学保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因为这些天一直在室外上岗,我们又都‘舍不得’去休息,所以紫外线效果比较明显……”王学保解释道。作为一名研究生班长,王学保在这次东华大学志愿服务中还兼任了小组长和班车长。“实际,面对百年世博的志愿服务,大家有很多‘取舍’的选择:舍弃了很多,如不少同学暂缓了论文写作,甚至放弃了工作面试机会;也有不少‘不舍’,如在岗时大家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所以都‘舍不得’休息。”
王学保还把手机打开,将存储的一条短信给记者分享,“小白菜”“白菜先生”“小朋友”“小先生”“靓仔”“老师”“叔叔”“哥哥”……“这是游客们给我们的很多有意思的称谓,志愿服务要求我们要主动,有些游客会欲言又止,包括有些外国游客也会犹豫,每每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主动上前,热情服务,今天我们还推荐大家盖东华的‘小白菜告别章’,同样很受欢迎!”“16天,让我们更深切地提升了与人相处的能力,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王学保说道。“离岗时,我们主动和交大的接岗‘白菜’紧紧拥抱在一起,真的是‘难忘世博,难舍白菜,难说再见……’”
补睡眠 大一新生学会关爱他人
邵正达,东华大学一名大一的“小水滴”,“‘小白菜’们大都是我们的学长,他们很辛苦!我们服务起来就更不能有差错!”,邵正达说这话时透露着沉稳。16天来,他和东华大学的‘小水滴’们每天负责分发徽章,准备报纸等资料,凌晨送早点,并想法开展活动慰问‘小白菜’。“这些天,都有点类似‘强迫症’了,” 邵正达笑说,“比如,发给‘小白菜’的徽章较珍贵,为确保每位小白菜都能领到,我们会在前一天晚上重复数徽章,直到放心为止”。
“我们‘小水滴’大部分是90后,睡懒觉是不少90后的‘爱好’,但这16天,不仅要晚上加班做准备工作,第二天最晚还必须5点起床,为此,有的同学准备了三个闹钟,确保闹醒准时到岗”。 邵正达是名上海同学,家就在学校附近,这16天一次也没回过家,“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因为我们组‘小水滴’女生多,男生少,很多时候要搬运、奔跑,自己还是多尽力担当点”。
谈到‘小水滴’经历给自己的感触时,邵正达说道,“是团队的力量!我9月刚进的东华,原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一个人也可以完成所有任务,但现在发现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团队互助才是真正可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是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负责任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当问到现在最想做的事时,邵正达说,“当然是补个觉了,好好休息下,准备投入更美好的大学生活……”
(来源:解放牛网 2010年11月1日 记者:张骞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
[中国新闻网]“小白菜”即将挥别世博 情意种子生根发芽(摘录)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中新社上海10月30日电。距离世博会闭幕还有1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游佳勋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新闻中心前台。适逢世博会闭幕,前台问讯的外国记者明显增多,这个台湾籍“小白菜”于是放弃休息时间赶来帮忙。
新闻中心的“小白菜”是世博园内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忙于应付境内外记者的各种问题,一个多月下来,小游的普通话标准了不少。他对中新社记者说,这段时间,他在待人接物方面长进很多,会更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青少年,是此次世博会志愿者的主力军。当外界通过他们开始了解“90后”的时候,理性、务实的他们已经在悄悄吸收经验,在工作中成长着,与他们的前辈并无二致。
许多志愿者在谈到“90后”的形象时,语气里多少有点委屈,因为他们曾被认为软弱、自私。东华大学的“小白菜”顾伊劼觉得,没有哪几个人可以代表一代人。就像不是所有“80后”都拥有韩寒的叛逆,自然也不是所有“90后”都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
小顾被她的老师和同学亲切地称为“拇指姑娘”。3岁时她被确诊为“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至今身高停留在1.03米。她也曾埋怨上天的不公,可顽强的她还是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朝着目标努力奋发。200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华大学英语专业,当得知世博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有外语一技之长的她在第一时间提出申请。
早在今年6月,顾伊劼就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城市站点服务站做了两周志愿者。10月,她又进入世博园成为光荣的“小白菜”。她说自己“有一种为别人服务的冲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为世博会付出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让小顾从心底里觉得开心。
耐心、爱心、责任心、人情味。全世界的游客都看到了“海宝一代”积极的精神风貌,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10-10-31 记者:邹瑞玥 通讯员:邱登梅 孙庆华)
-----------------------------------------------------
[新华网]“小白菜”在世博园外生根发芽 传递世博志愿精神(摘录)
新华社上海10月28日电(记者潘旭)“小白菜”——这个名称因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服装而诞生。世博会期间,这个由约八万人组成的志愿者群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上海世博会唤起了“80后”“90后”内心的志愿精神,虽然世博会闭幕在即,但世博精神将延续,“小白菜”也将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
“白菜服”的设计出自东华大学,该校设计专业的“小白菜们”在上岗前还特意设计了17枚东华大学志愿者徽章,一套“蚕宝宝”系列徽章展现了学校纺织服饰特色,也象征了志愿者在世博会期间的成长。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已逐渐形成文化,在世博园区外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东华大学的校门口每天都会准时拉出“东华"小白菜",我们爱你!”的欢迎横幅,“小水滴们”还为“小白菜们”准备了一面留言墙,让志愿者们书写心声。
“小水滴”的工作有时并不比“小白菜”轻松,因此有些高校将他们称为“志愿者平方”。东华大学学生杨斌的任务是在“小白菜”出发前给他们送早饭,他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必须5点起床,到食堂里将早饭抬上三轮车,推到数百米外学院楼里,并且来回数次。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28日 记者:潘旭 通讯员:邱登梅 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