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等]难说再见:世博最后24小时全记录(图)

发布时间:2010-11-03发布部门:宣传部
[文汇报]难说再见:世博最后24小时全记录(摘录)  

第一部分:告别的清晨里,没有伤感的空闲

05:00  “小白菜”今天一定要合个影 地点:松江大学城


    5点半,松江大学城内还是一片寂静,但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的绕湖环路上,20多辆大巴士已经启动热车了,1700多名志愿者陆续赶到了集合地。被称为“小水滴”的校内志愿者们也早早地运来了当天的早点——包子、鸡蛋和牛奶。因为是最后一天,有不少同学还要参加闭幕式的服务,学校特地为他们增加了巧克力、玉米肠和新鲜的苹果。

    6点未到,东华大学的1700名志愿者整装待发,学校为他们准备了早点。

    10号车的任志豪拿出相机给同学们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有在吃早点的,有靠在椅子上闭眼休息的——“我们上岗实训的第一天正好遇到103万人的大客流,一下子就把我们镇住了,后来任务一直很紧张,到现在一张照片都没拍过,今天是最后一天了,突然有点莫名留恋了,多拍几张吧。”

    和他分在一个组的朱哲起得特别早,一到集合地他就和小组领队的老师说:“今天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合个影,这样我工作以后还可以有个纪念。”原来朱哲上岗第一天就接到了一家著名网络公司的面试电话,通知他已经通过了笔试和“一面”,让他第二天去“二面”。经历了16日大客流“洗礼”的朱哲考虑了半天,还是把公司“拒”了——因为听说这家公司会有三次面试,还得请两次假才能完成应聘。找工作总是有机会的,但是世博会只有这一次,干完15天再说吧。这两天他又陆续接到一些公司的笔试通知,幸好都是在世博会结束后。

    他和同组的学弟韩旭根商量好了,在中国馆南广场值勤时“要带领大家保持频率和音量”——他们承担的任务是定时喊“中国馆欢迎您”,每喊一次就疏导一下人流,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基本上每5秒就要喊一次。韩旭根说:“中国馆每天的人流都不受入园总人数的影响,今天人一定不会少,站好最后一班岗,让这15天不留遗憾才好。”

    由于出发特别早,当志愿者们到达世博园时,比往常早了20分钟。他们到达各自岗位,准备迎接世博会最后一天的第一批游客。(记者 姜澎)

(来源: 文汇报 2010年11月01日 记者:姜澎 通讯员:段然 邱登梅)  
--------------------------------------------------------- 
[青年报]马俊:压轴白菜推敲“谢幕辞” 


WHO:马俊 
WHERE: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宿舍 
JOB:“小白菜” 

定格 

    凌晨4点,深秋的天空暗如黑夜,洗漱后,开一盏台灯,因为疲倦,每天都是被闹钟的响铃给叫醒的,却不想,在世博会闭幕的日子,马俊可以很兴奋地自己醒来,时间足足比这两周来提早了1小时。穿上“白菜服”,伏于宿舍的写字台前,马俊在记事本上认真地酝酿起6点整在松江大学城发往世博园的班车上,作为副组长的他要对组员说的话——“我们从破纪录开始,今天迎来收获的幸福;东华小白菜不菜又勤快,8号后滩组加油,加油!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实现最完美的谢幕。”

“博士白菜”为志愿者团队建模排岗,从容应对百万客流 

    在经历了世博开园以来漫长的168天期待后,东华大学2007级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马俊终于有机会践行当初申请世博志愿者的誓言——“为了大家的世博,我一定当好东道主”,10月16日起直至世博闭幕,他成为后滩出入口的一名“小白菜”。 

    实训的第一天,着实让他们大开眼界。“103万的客流,后滩出入口承担了20%客流的进出,那黑压压的人群朝蛇形通道涌来,那个架势,非亲眼所见简直难以想象!”马俊对自己作为世博会最后一个批次上午班的东华大学园区志愿者一员,感到十分幸运和荣耀,他们见证了多少个“极具意义的日子”啊! 

    103万的超大客流,也让马俊深感后滩出入口“地方大、游客多”。超大客流的出现,将使园内岗位志愿问讯接待工作量急剧攀升。这需要挖掘组内人员资源,对人员的岗位安排设置进一步优化。经现场考察,及与上财志愿者沟通交流,凭借读研前在上海通用汽车的现场工程经验,马俊发现制订一张清晰的岗位分布安排表对于整个志愿者小组的合理运作至关重要。他主动向组长陈璐怡提出要为小组编制一张岗位分布安排表。 

    大家讨论后决定,依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将组员搭配组合为两人一小组,采取“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轮换制度。怎样平衡每位志愿者的工作量与上岗时间是马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说干就干,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而对上、下午每个岗位、每个小组进行编码,对于接待量较大的岗位配以适当的权重,利用“工作量(在岗时间×岗位权重)平衡分布”原则进行排布。科学计算MATLAB语言编程、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代码矩阵、Excel表格……两三天后,一张较为完整的后滩出入口岗位分布安排表新鲜出炉。 

    这张岗位安排表可以清晰告诉每位组员各个岗点、各个时间段自己的职责,“劳逸结合,不让大家因疲劳服务而倒下”,是马俊“科学建模排岗”的初衷。志愿者长期管理岗位的张晓萍老师看到此表后,不由称赞,这是她所见过的“最科学、最细致的后滩出入口岗位排布”,认为这样的工作方法完全值得推广。 

“肢体语言秀”道早安,博游客会心一笑,“凡客体”指路事半功倍 

    其实,马俊所在的世博园8号后滩组这支志愿者小组,原本就是一支与众不同的团队,他们不仅认真完成志愿者服务的本职工作,而且在工作中求新求变、不断创新,正在发挥着研究生志愿者不同凡响的作用,被称作是一支思考型、学习型的阳光团队。这不,即便在世博会闭幕前的最后四天,这支由东华大学化工学院、机械学院27名研究生组成的出入口8号后滩组还在用自己别出心裁的创意,为世博的炫彩华章增添一抹清新的亮色。 

    “晚上的志愿者不是有‘晚安世博’吗,志愿者们唱着歌向游客道再见,那么为什么早班志愿者不能有一个‘早安世博’呢?场馆可以推出街头艺术表演给游客解闷,那么在他们入园之前焦急等待时,我们为什么不也来给他们捎上愉快的心情呢?”在小组的集体倡议下,8号后滩志愿者组又出新花样了,活跃程度绝不亚于如今的“90后”。 

    马俊一行“小白菜”们借助平面目视化标识,结合现场肢体语言秀的形式,向前来观博的游客表达志愿者们的诚挚问候。首先,进入预排队区的游客欣赏到的是由志愿者自己创作表演的“肢体语言秀”。“小白菜”一改以往枯燥平淡的说教形式,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表达“不要奔跑,不要拥挤,听从指挥,拿好门票,文明观博”的指引。无形中,既营造了“平安和谐”的观博氛围,又减轻了武警与安保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小白菜”们生动的演绎,使游客们会心一笑、解除烦闷焦躁情绪,也使“文明观博”的理念深入人心。“虽然我们大男生在肢体表演上肯定不如舞蹈演员,动作有些僵硬,但是一片诚意和特别问候,游客会感受到的吧。”马俊笑着说道。闭幕当日,8号后滩志愿者组集体在各自岗位的“肢体语言秀”演出,也成为园区出入口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此外,为了能更简明扼要地回答游客一些常规性的指路问题,马俊小组成员归纳了“热门场馆指示”、“周边交通情况”、“志愿者服务”三大内容。为了彰显时代气息,他们甚至用上当下最流行的“凡客体”,把这些问题一一在展板上进行回答,利用字号大小深浅的不同,直观地告诉游客们最希望获得的信息。每句15字左右的问答,图文并茂,读来朗朗上口。 

最后一天,收获“化蝶徽章”,盖下“告别印章” 

    “白菜”生涯的最后一天,也是世博闭幕之日。对于这一批压轴“小白菜”而言,这一天将别有深意。 

    早上6点班车发车前,马俊将和往常一样,先去食堂为全车的组员领好早餐,然后上车。这一天,全车组员在开往园区的车上,将会各自领到了7枚基础章中的最后一枚——“化茧成蝶”。马俊很喜欢这套基础章,一共7枚,每两天就能得到一枚新的,每次都是一个“递进”。徽章通过特色元素,巧妙生动地传递着学子奉献世博的服务理念——蚕宝宝从孕育、成长、化茧到吐丝、结茧、化蝶等7个不同阶段的形象,代表着志愿者不断成长、奉献、付出、收获等7段心路历程。“能在闭幕日收获‘化蝶章’,对于‘小白菜’来说,都将非常感慨,最后一班岗,我们的服务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后几天,来敲“世博告别章”的游客也络绎不绝。这正是东华“小白菜”的“制造诚品”呢。印章上“难忘世博、难舍白菜、难说再见”三句话真切地传递出大家对世博会的不舍离情,在为游客盖下“告别章”的同时,马俊的内心虽然也特别不舍世博,但是已经在畅想更美好的明天了。 

    “经过世博,我们上海已经给出了一份举世瞩目的满意答卷,但是这份答卷绝不是一个休止符,而是一个‘逗号’,这个‘逗号’也象征着新的上海精神!”马俊说,世博之后,硕博连读的他也快毕业了。在他看来,世博不仅令上海这座城市变得更有魅力,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这样的成长收获让他欣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一定会起作用。“我是一个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以前每天的科研工作面对的都是机器装置,很少有机会为他人服务,‘热情、主动’的志愿者精神更无从谈起。但是,经历世博我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考虑问题也更细致全面。比如不仅仅简单地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还会多想一些他们在询问之外的隐性需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大家感受激情。经历世博,我们都升华了!” 

问 
1、你认为世博带给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马俊:上海不仅拥有了一流的城市设施,市民的素养也大幅提升,生活更美好! 
2、你认为世博给你个人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马俊:作为一个志愿者,我除了获得许多能力的锻炼之外,更收获了一份为他人倾情服务的责任心。学会了“换位思考”,考虑问题也更加细致全面了。 
3、你对世博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马俊:我们的世博每天都在进步,对于问题的改进速度简直可用“雷厉风行”来形容。 
4、为上海明天留下你想说的话。 
马俊:明天一定会更好!我们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生活更和谐!会的,一定会的!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10年11月01日 文/记者刘昕璐图/记者杨磊 通讯员:李芳芳 邱登梅)
-------------------------------------------------------
[青年报]世博志愿者30分钟大联欢 纪念难舍的白菜岁月(摘录)

    10月31日,世博会的最后一日,也是“小白菜”们要和世博园区告别的一日。为了纪念自己在世博园区度过的每一刻,欢庆世博会的圆满闭幕,园区志愿者部和72个志愿者工作站联手,将在10月31日世博会闭幕仪式结束之后,于宝钢大舞台举行一场世博会志愿者大联欢。

    届时,“小白菜”们又将发挥“十八般武艺”,这一次,不是为了帮助游客,而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

一边服务 一边排练


    “好紧张啊……”本周二,记者一走进世博局新闻中心,就看到一群年轻人不断练习着舞步。这里正进行的是志愿者大联欢节目的选拔工作。

    人群中的大部分都是已经完成志愿服务的“老白菜”,他们并没有穿着“白菜装”,这就使得东华大学的17名现任“白菜”格外显眼。东华大学的17名“小白菜”奉上的节目是歌曲《欢唱世博难忘世博》。东华大学的带队老师邵老师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的节目是表演唱,除了由校园歌手出身的几位同学领唱外,其余的同学还会在一边用表演再现在园区遇到的种种境况。”“这群‘白菜’是为了最后的表演临时组织起来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排练。一边要顾着不能耽误服务,一边又要培养默契、排练节目,他们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这里选拔结束后,他们马上就要回到自己服务的岗位,一秒也不能耽误。”邵老师说。虽然东华大学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是上午,但由于还要参加闭幕式观众演员的彩排,他们每天晚上11点才能回到学校,第二天5点又要起床从松江奔赴园区……“学生们很辛苦,但他们都觉得,如果能够在属于志愿者的舞台上演出,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

    如此忙碌,东华大学的志愿者们都惜时如金,这不,他们的邵老师又将刚刚走台完毕的17人集结在后台,“你,再往前一点;你,动作再大点……”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10年10月29日 通讯员:邱登梅)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