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樱花绰约的四月,迎来绿荫如海的初夏,历时38天的校行政领导班子十二五规划集体调研工作日前基本结束。从4月13日下午迎着小雨前往调研工作第一站——计算机学院开展调研,到5月20日来到化工生物学院,一个多月来,校长徐明稚带领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紧锣密鼓,深入各学院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其间,既有群儒舌战的紧张与激烈,也有和风细雨的沟通与探讨。理解在平等的交流中产生,感情在坦诚的争论中增进,智慧在思想的碰撞中闪光。调研中,校领导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可谓情真意切;教师们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可谓积极踊跃。且让我们追随记者的目光,回溯调研工作中的那一个个精彩时刻……
资源问题:提高自筹能力是关键
调研中,不少学院都提到人、财、物紧张的问题。校领导表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房子、经费是永远不够的。现在教师普遍感到比以前累,这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师生比仅为1:7,而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很少有科研。现在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加上高校扩招,师生比已达到1:20,教师们感到压力大可以理解。从师生比的角度来说,我校与同类兄弟院校基本持平,但高层次学校研究生所占的比重较大,研究生折算系数较高。学校将根据发展需要,适度扩容专任教师队伍,精简非一线人员,满足教学和科研等中心工作的需要。
从房子的角度来说,本世纪初学校抢抓机遇,建设了松江校区,突破了办学空间的瓶颈,教学用房和教师用房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后期发展的不平衡和部分学院入住松江时没有合理规划预留发展用房,导致当前用房矛盾比较突出,这需要学校和学院共同研究、调整解决。对于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个别用房问题,调研组现场协调,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于经费投入问题,校领导给大家算了一笔总账:从2001年到2010年,学校在争取财政专项拨款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总收入翻了两番,但是自筹经费的比例却从50%下降到30%。目前清华大学的自筹经费占总经费的80%,复旦、交大也都在60%以上。校领导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学校的自筹能力是关键。
校领导还表示,教育部对学校的拨款是根据学生人数和专项经费数定的,拨款总量是有限的,用于某一项工作的经费多了,其他的开支就必须削减。十五期间学校重点投入新校区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主要投入学科、专业等内涵建设,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成果;十二五期间的投入要向队伍建设和逐步改善教职员工的待遇倾斜。校领导希望教师们能达成共识,在有限的资源内尽最大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人才引进:要与学院发展目标相契合
调研中不少学院表示,目前发展亟需两类人才,一类是高层次领军人才,一类是实验室人员,目前这两类人员的引进工作很难开展,希望学校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扶持。
对此,校领导表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是近年来学校一直在花大力气抓的工作,对于个别特别优秀的人才,学校既舍得投入,也有特殊的政策,关键是必须“出类拔萃”。学校必须考虑引进人员和在校人员的综合平衡问题,而学院层面则应该认真考虑引进人员与学院现有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地发挥作用。
关于实验室进人的问题,校领导表示,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学校应赋予学院编制内人员统筹安排权,学院应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实验岗。实验室进人时首先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适合、安心实验室工作,而不是把实验室当“跳板”。要切实关心实验室人员的各类具体问题。当前实验室队伍不稳定,原因很多,包括实验室人员缺乏荣誉感、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等。学校近年来已采取相应措施,如提高高级技工的岗位津贴、校长奖评选中保证有实验室人员等,但这些还不够,学校和学院要一起努力,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为实验室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工作。
教书育人:是一本良心帐
调研中不少教师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担忧。由于当前高校职称评聘中重科研成果,部分教师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不可避免地将更多精力花在科研上,而忽略了教学工作。此外,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不少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对毕业设计等重要教学环节抱着应付的态度。加上扩招带来的生源情况变化、实习基地紧张等问题,使当前很多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学实践流于形式。这些都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此,校领导表示,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生源状况肯定不能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组织应该信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是一本良心帐,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就在于教师愿意在讲台上燃烧自己的热情。学生的口碑就是教师的“金杯”,这座“金杯”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换不来的。学校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通过分类管理,让教学上卓有成效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能够有相应的通道。但是,学校定位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应该有高水平的科研。从长远发展来看,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应该做到教学和科研“双肩挑”,教研相长,相互促进。
校领导强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产学研结合一直是我校的传统,当前形势下,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学校今后将继续通过鼓励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端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更好地安排课程体系和统筹协调教学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等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势学科:坚持特色 与时俱进
调研中,不少教师提到“特色”与“入主流”的问题。部分教师提出纺织产业已不是上海市重点扶持的产业,我们是否应该多花些精力在新学科建设上。对此,校领导表示,“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近年来学校取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十大科技进展等有显示度的成果,都产生于与纺织相关的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放弃特色就是放弃优势,学校就和普通院校没有差别。
但是,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我们应该意识到,行业本身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为行业的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以作为赢得地位。同时,优势学科也要审时度势,拓展新的服务和作为方式,例如纺织学院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国内纺织服装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远程教育,还可以发挥师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的中非20+20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将纺织教育送到非洲。更为重要的是优势学科应该未雨绸缪,不断拓展新方向,开辟新领域,与其他学科交叉,甘当配角,积极转型,争取传统优势学科进入现代学科主流圈、传统优势行业进入当代产业主流圈,例如纺织进入新材料领域就是一个大家都能看到、潜力无限的新领域。东北大学曾经是一所以钢铁冶金学科为特色的学校,现在信息学科在国内处于前列,他们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非优势学科:加倍努力 寻找突破
调研中记者发现,学校非优势学科的发展喜忧参半,部分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如理学院聘请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担任院长,对学科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同时引进一批从事等离子体研究的高端人才,抢抓机遇,被批准为教育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的全国10家成员之一,申请到数百万研究经费,对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部近年来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文学院合作招收体育管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校基金的带动下,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2009年共申请到研究经费51万元,结束了体育部没有科研经费的历史。有科研项目作支撑,教师们发表的论文多了,职称晋升也看到了希望,目前教师们抓学科、上水平的劲头很足。
但也有部分学院学科分散,借不到出海的船,找不到突破的方向,教师们倍感迷惘。对此,校领导表示,非优势学科的发展难度确实很大。学校近年来出台了校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文科繁荣计划和教师职称晋升分类管理等措施,目的是希望通过政策扶持促进非优势学科的发展。非优势学科的学院惟有静下心来,群策群力,从实际出发,凝练突破方向,在人才引进的同时,提高已有教师的科研能力,统一思想,突出重点,付出加倍努力,才能赶上其他学院前进的步伐。
学科交叉: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
调研中不少教师对新成立的东华大学研究院寄予很大的希望。教师们感到,要争取大的科研项目,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单靠一个学科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整合多学科的力量,通过交叉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
校领导表示,学校成立研究院就是希望整合学科力量,提高承接大的科研项目的竞争力。学校这些年在学科交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成效有限,关键是遇到了体制机制的障碍。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都有需要。但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最需要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的突破往往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目前,学校的资源分配和考核通过院系实现,教师的人事关系隶属于各学院,现行的院系组织主要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这样教师在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学科组或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时就遇到了体制机制的障碍。学校需要破解体制机制的难题,让教师在所在院系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从政策导向上鼓励他们突破院系和课题组的边界,进行跨学科、跨学院和跨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充分释放每个教师内在的潜能和积极性。所以东华研究院对研究人员实行的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基本管理原则。
同时,在多学科合作申请项目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各学科互惠共赢,也需要教授们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如果教授们各守一方,不愿意包容别人,也不愿意为别人所包容,那么学科交叉只能是一句空话。
国际合作:开阔视野 提升水平
调研中不少教师表示,得益于近年来学校为教师出国提供的各项资助,走出国门后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研竞争力,也让国外更多的同行专家了解了东华,进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科研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部分学院已与国外设立了联合培养学生的项目。材料学院还提出了“3+3+3”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毕业生30%走向就业岗位,30%读研,30%出国深造。大家都意识到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也希望把这一块工作做大、做出特色。
校领导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东华地处走向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走在中国高校的前列,使“国际化”成为东华的一大办学特色,为此,我们要将更多的教师送到国外一流学校、一流学科、一流导师的门下学习,同时要在某些具备条件的学科试点,使其课程设置逐步与国际接轨。最近,学校依托纺织学科优势,通过积极主动争取,承担了教育部的“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希望将来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一个多月的调研工作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两个字是“发展”,校领导广纳贤言,为的是发展;教师们谈问题提意见,为的也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东华这所由行业院校发展而来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来说,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时期,在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如何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纺织工业和装备业调整振兴以及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学校发展的“追赶超越”,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理清思路,整好行装,朝着高水平大学迈进,作为当代东华人,我们责无旁贷!